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漢唐宋明的國教:談談作為本土哲學和本土信仰集合體的道教

2024-03-27文化

在漢唐宋明,道教都是正式的國教,無論朝堂還是民間都非常流行。一直到今天,表面上道教存在感不大,但實際上它早已經深入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手機上的黃歷,結婚時要合的八字,還有各種風水解夢,它們都是民間道教在傳承。而從頭梳理道教史,或許就能理解它和其他宗教的本質區別在哪裏。

眾所周知,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學界通常以漢順帝時張道陵創立五鬥米道作為道教出現的標誌——然而細究起來,這其實是有問題的:五鬥米道的特點,是奉老子為道祖,尊稱太上老君,又結合了大量神仙方術。然而將道家思想和陰陽家神仙家方技家結合,其實是從戰國到兩漢以來都非常流行的操作,遠遠早於五鬥米道。

這種融合思潮似乎起於楚國,一方面楚國是道家發源地之一:老子和莊子都是廣義上的楚人,兩人的故國都很早被楚國吞並,使得楚地成為早期道家傳播的大本營;另一方面,楚人又以重巫尚鬼而著稱,楚辭更是中國「遊仙詩」的源頭,於是道家與神仙術相結合,也就自然而然了。此外,流行出海找長生不老藥,重視學術融合、建有稷下學宮的齊國,也是二者結合過程中的發展重地。有學者認為,「黃老道」就是在齊國誕生:齊國神仙家大多尊崇黃帝,於是將黃帝縫合進了道家。

而黃老道和雜家在漢代被尊為官方思想,相當於後世的國教。縱使後來有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道和雜家也依然地位尊崇。比如武帝的重孫漢宣帝,見太子只喜歡儒學,就批評他說:「漢家自有制度,本王霸道雜之。」近年來考古出土的漢墓,也反映出黃老道和長生是漢朝最流行的兩樣東西。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兩個版本的道德經,還有各種養生手冊和修仙方子。

正一道/天師道的起源

既然這種融合在戰國到漢代本來就是熱潮,那麽五鬥米道的誕生也就順理成章了。五鬥米道真正的重大貢獻,在於建立了延續至今的道教組織「正一道」。因其教主按照【莊子】中的稱呼叫「天師」,由張道陵家族世襲,所以也叫天師道。又因為受道者須向組織奉上五鬥米,所以史稱五鬥米道。漢晉時期,縣令每月薪資約為十五斛米,算下來相當於每日五鬥米。陶淵明辭去縣令時,說自己不願意為五鬥米折腰,就是在吐槽自己每日薪資才五鬥米,不值得去阿諛奉承。從這也能看出,五鬥米道收取的費用較低,因此在普通民眾中很快傳播開來。

與五鬥米道幾乎同時興起的還有太平道,也是以道家和方術融合而成。但所創立的道教組織,在黃巾被鎮壓後徹底消亡,未能延續至今。除了喜歡造反,太平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伐山破廟」。即消滅各地的山廷土地等本土信仰,獨尊「中黃太乙」為至高神,有很強的一神教傾向。而天師道則相反,喜歡將各地信仰各種神靈都納入自身體系,再加上沒有那麽愛造反,因此在三國兩晉發展得很好,成為底層和上層都非常流行的宗教。天師道信徒的名字,往往以「之」結尾。我們只需要回憶一下,兩晉南北朝的各種「之」,如王羲之,顧愷之,王獻之,祖沖之……就知道當時的天師道有多流行了。

不過,說天師道不愛造反,那主要是和太平道相比。實際上天師道造反一點都不少,比如著名的孫恩盧循之亂。畢竟天師道廣受貧苦民眾信奉,又有著清晰的組織架構,動員能力極強。於是南北朝時期,朝廷開始整頓天師道。北朝的寇謙之,南朝的陸修靜,都透過改革天師道,將自身組織整合進入官府體系。到了唐宋時期,道教更是迎來鼎盛。李唐王室以同姓為由,尊老子李耳為祖先,在全國廣建宮觀,道教正式成為國教。這些制度都被宋朝繼承,趙宋皇室還同樣追認道教神仙趙玄郎為先祖。

不過到此為止,我們提到的還都是正一道,今人熟悉的全真道,目前還沒有誕生:全真道始於金末,而金國崇尚佛教,對道教頗有打壓。全真道也吸收了大量的佛教特色,比如全真教三大經典,分別是【道德經】【孝經】【般若菠蘿蜜多心經】,可以說玩的就是三教合一。而且,全真道士也和佛教僧人一樣,必須出家、不吃酒肉、不得婚育、戒律嚴格。而正一道則不戒酒肉,推崇一夫一妻,認為這才是陰陽平衡之道。如果正一道也不允許結婚生孩子,張天師也就不可能世襲了。

元、清時期的道教

蒙古征服以後,元朝一度盡毀了所有道教,古本【莊子】因此失傳。一直到公元1295年,才解除道教禁令。然而即使禁道令解除,元朝也是推崇佛教勝過道教,在道教中又是推崇全真勝過正一。不過到了明朝,道教又恢復到了漢唐宋的國教地位:明朝皇室以武當為家廟,當時的武當是正一道,整個明朝尊道教勝過佛教,尊正一勝過全真。

然而明朝滅亡以後,一切又變了回來:滿清以薩滿教和藏傳佛教為國教,道教失去國教地位,受到限制打壓。在道教當中,清朝也和元朝一樣,尊全真勝過正一。比如乾隆年間,清廷下令禁止結婚生子的道士開壇傳度。正一道受到淪陷性打擊,而全真道因為要求出家,受沖擊較小,武當山也是在清代從正一道轉為了全真道。而正一道又大量轉入民間,很多成為所謂的「法教」。

清朝為了打壓道教,甚至還幹了一些在今天看來很抽象的事兒:故宮欽安殿,是明代永樂時建的道教宮殿,用來供奉真武大帝。然而幾年前欽安殿寶頂維修時,居然在裏面發現了三千多卷藏傳佛經——清朝皇帝把佛經藏在道教宮殿的寶頂上,讓道士每天禮拜佛經。

辛亥革命後,道教曾經短暫復興。民國人認為道教才是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佛教是外來宗教,各地掀起了改廟為觀的運動。比如著名的敦煌藏經洞,發現者是道士王圓箓——因為當時敦煌的各種洞窟佛廟,都被改建成了道觀。當時這種看法其實相當精準:如前所述,道教本質上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中國所有本土哲學和本土信仰的集合體,這其實非常類似印度教——印度教實際上也不是一種宗教,而是英國殖民者到來後,發現印度的傳統哲學和各路神靈,全都千絲萬縷地攪在一起,便把它們全部打包統稱為印度教。從這個角度來說,道教實際上就是「中國教」:其深入了壯族侗族瑤族土家族等,成為中華文明內部的強力黏合劑,這是儒教在本土都沒做到的。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南海墨

責編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