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春聯、門神、年畫和貼福字的民俗(春節民俗之八)

2024-02-09文化

中國春節貼春聯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鬼域中的一座大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樹冠覆蓋三千裏,有一只金雞住在樹冠裏負責報曉。每天清太陽升起之前,金雞就會向東方長鳴呼喚太陽升起。夜晚出去的鬼魂聽到雞鳴後必須趕回鬼域,如果沒有趕回鬼域,太陽出來就會讓未回歸的鬼魂煙消雲散。

把守鬼域大門的是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另一個叫郁壘,神荼和郁壘是鬼域的監察神。如果鬼魂夜間出去幹了壞事,神荼、郁壘就會立即察覺並將它捉住後,用芒葦捆起來送去餵老虎。因此,所有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人間知道神荼、郁壘能夠威懾鬼怪,便請神荼、郁壘為自己一家避邪驅鬼。因為神荼、郁壘不可能親自為人們守門戶,人們便用桃木刻成神荼和郁壘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後來人們發現在桃木板刻神荼和郁壘的名字也可以避邪驅鬼,春節在家門兩旁擺放「桃符」就演變成習俗,後來人們在「桃符」上刻寫喜慶的言語,類似後來的春聯。

據考證,貼春聯起於宋代盛於明代。「桃符」傳承到宋代時,人們過年擺放「桃符」木板時寫上一些吉祥的詞語。這樣既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又可以表達自己的美好心願,還能夠裝飾門戶更加美觀。「桃符」原本是在門的左右各放一片桃木板,發展成春聯後也是以門為中左右對稱,這種作法流行開來便形成了春聯藝術。後來,人們創作春聯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文學規則,使之成為一種可以傳承的文學藝術。

春聯又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在開發中衍生的種類比較多,根據不同的場所,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人們在貼春聯的活動中,又創造了貼福字的習俗。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窗、墻壁等不同的地方貼「福」字。象征著一家人有「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有些人故意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的內涵。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帝後想殺害幫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便派出暗探用「福」字在擬殺害的功臣門上作暗記。馬皇後得知這一訊息後,便派人命令全城人必須在自家門上都貼一個「福」字。

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帶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無法辨識功臣的家。朱元璋發現有一戶人家的「福」字貼倒了,一怒之下,皇帝要把那戶人家滿門抄斬。

馬皇後卻急忙奏道:「陛下,那戶人家不可殺。這家人知道萬歲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皇上洪福齊天,這是‘福到’的意思。」

朱元璋一聽大喜,便下令放人,還給那戶人家予以獎勵,一場大禍這這樣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以求吉利,並紀念馬皇後。 以後人們再寫福字時,加上許多創作藝術因子,有人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圖案,使貼福字更有意義。民間諺雲「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指的就是寫「福」字。

中國的春節文化中祭祀內容很多,每到春節,很多人為了給家人祈求福壽康寧在門上貼門神,讓一切妖魔鬼怪望而生畏。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有本領,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持武器,隨時準備同鬼魅戰鬥。由於民居的大門是兩扇對開,門神也是成雙成對。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春節貼在門上的畫像,貼門神,意在驅邪避鬼、保衛家宅。春節前夕,家家戶戶貼門神,以祈福來年。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因殺人無數,他既位後夜間夢寐不寧,常做惡夢。有人建議李世民讓秦瓊與尉遲恭披甲持械守衛宮門兩旁,才使李世民能夠睡安穩覺。日久,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守夜太過辛勞,便讓畫匠繪制二將之戎裝像,怒目發威,手持鞭鐧,懸掛於宮門兩旁,以避邪崇,這一作法便發展為後來的門神。

中國人還有春節貼年畫的習俗,這是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和工藝品。年畫是城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在過年時張貼,用於裝飾居住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年畫。

傳統的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浮水印制作,內容反映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如「吉慶有魚」這幅年畫流傳了許多年,至今仍然有許多人喜愛。年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和神靈信仰,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的主題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祭祀習俗中,逐漸形成了年畫裝飾藝術。

有人考證: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宋代的年畫出現了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題材,明代以後,小說和戲曲插圖和寓意吉慶祥瑞的民間風俗成為主要內容,年畫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文化活動。如「一團和氣」、「八仙慶壽」、「萬事如意」、「年年有魚」等題材趨於定型。明代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已經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天津普都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出現了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內容的作品,並與西方的一些繪畫技藝相融合,形成了近代的年畫藝術。近代,改良年畫新增了一些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戲曲故事、吉慶祥瑞、時裝美人也成為年畫主題。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民群眾對未來的希望。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逐漸發展成掛歷,至今仍風靡全國。

筆者小的時候,在一些人家除了能看到傳統題材的年畫外,還能看到一些連環畫題材的年畫,這種年畫有圖案人物還有文字說明,非常令人喜歡。如今,年畫幾乎沒有市場了,後來出現的行事曆和年畫相結合的掛歷,也逐漸結束了市場。當人們不再購買年畫以後,年畫就成為過去式的藝術了。但願人們還能記住它,不要讓它永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