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化尋根·約會江南飲食文化⑦丨茶香四溢,滋養江南風韻

2024-10-05文化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計畫

●王玉寶【百縣千碗與湖州飲食文化】

●關劍平【浙江茶產業歷史和當代發展研究】

●王旭烽【茶者聖——吳覺農傳】

浙江湖州的幾位茶農采摘安吉白茶鮮茶葉

七千年前,河姆渡人開始煮飲「原始茶」;六千年前,寧波田螺山有了中國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1700多年前,湖州弁山一帶已興茶事;1300年前,陸羽與皎然的邂逅,在湖州孕育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科學的巨著【茶經】;兩年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這個申遺計畫中,浙江不僅牽頭申報,更有綠茶制作技藝等6個國家級非遺計畫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這片古老東方的小小樹葉,在浙江開啟曼妙旅程,最終名揚四海。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參與者、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廚藝學院副院長王玉寶告訴記者,浙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省份之一。浙江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多丘陵緩坡,光照強烈,適宜茶樹種植成長。

【錢江晚報】版面

山水清遠滋養浙江好茶

唐人喜煮茶宋人愛點茶

蘇東坡說:「余杭自是山水窟,仄聞吳興更清絕。」山水清遠,正是滋養浙江好茶的秘籍。

湖州城西北的弁南羅家浜村出土了東漢末至三國青瓷四系「茶」字罍,是中國目前最早發現有「茶」字銘文的貯茶甕。

唐宋時期,浙江茶區已經遍布全省各地,根據陸羽的【茶經】記載,唐朝時,浙江茶區分為浙東和浙西。浙東有明州(寧波)的余姚,婺州(金華)的東陽,台州的始豐(天台);浙西有湖州的長興、安吉、武康,杭州的臨安、錢塘、桐廬等。後又歷經元、明、清等朝代的文化滋養與技藝精進,茶葉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享譽四海。

公元770年,全國第一個官辦的貢茶院在湖州長興顧渚山上建成,年產貢茶一萬八千四百多斤,它是督造顧渚紫筍茶的場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茶葉加工工場。這個貢茶院規模很宏大:役工三萬人,工匠千余人,制茶工場有三十間,烘焙竈百余所。如今,湖州在舊址上復建了一座大唐貢茶院,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玉寶告訴記者,隨著茶區的擴充套件,制茶工藝也在不斷增強。唐宋時期茶的主要形式是餅茶,在飲用前需先碾羅成末,其香氣不易發散,便於貯藏和運輸,唐人流行煮茶,將茶末加入釜中煎煮。

宋人盛行點茶,北宋中期以後鬥茶之風盛行,分炙茶、碾茶、羅茶、候湯、點茶等程式,評比茶質,比試茶藝。當時,浙江的制茶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創造了炒青茶的制法,北宋歐陽修在【歸田錄】當中就有所記載:「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日鑄茶,又名「日註茶」,就是浙江產的炒青茶葉,主要產於浙江紹興會稽山的日鑄嶺,詩人陸遊對日鑄茶曾有過註釋:「日鑄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民間認為陸遊是最早關註並記錄綠茶撮泡飲法的文人。

到明清時期,散茶成為主流,以沸水沖泡茶葉的撮泡法,成為當時人們飲茶的主要方式。

浙江的茶和泡茶的工具不僅僅受到了國內民眾的喜愛,隨著對外文化的交流發展,逐漸地傳到國外,比如宋代,中國的禪院茶禮傳到日本,改良了陸羽【茶經】當中所提到的煮茶的方法,開始用「點茶法」,當時的泡茶的茶碗以「天目茶碗」為上,就是由中國傳入的。

白茶

第一部茶書在湖州問世

隨著優秀水質的發現,以及種植、制茶技術的提高,古時人們飲茶成風,這使浙江茶區在唐宋時期不斷擴大,茶葉產量也隨之增加,茶葉銷售也很暢通。唐朝時,湖州就成為了當時茶葉市場主要集散地。

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於公元780年在湖州問世,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學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這部著作的作者是出生在湖北的陸羽,他被譽為「茶仙」,從小被塞塔寺的智積禪師收養,因智積禪師愛好喝茶,陸羽自小便為其煮茶烹茶,深受茶文化熏陶。後因安史之亂,陸羽南下輾轉至湖州。

陸羽踏遍了湖州的山山水水,對湖州茶區的考察極為詳實,記錄了湖州的十個產茶區。在【茶經】中,陸羽全面總結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等各方面的問題。

在湖州,陸羽遇到了一生摯友皎然。皎然是唐代著名的僧人,他第一次以詩歌形式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他們經常一起交流茶學、品茶論道。有一次陸羽探訪茶山回來,皎然很高興,為他寫下一首【待山月】:「夜夜憶故人,長教山月待。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

陸羽還有一位好友也很有名——大書法家顏真卿。顏真卿在湖州任刺史,主持修纂了【韻海鏡源】,陸羽受邀參與編撰,頗受顏真卿賞識。

湖州有陸羽的「一山一門」,山是指「杼山」,由陸羽設計、施工,顏真卿出資,在杼山妙喜寺旁建立了一座「三癸」茶亭。陸羽創亭,顏真卿題額,皎然賦詩,時人稱之為「三絕」。門是指「青塘門」,在顏真卿的幫助下,陸羽在青塘門外建了一個別業,用來品茶賦詩,以茶禮客。

王玉寶向記者講述了「以茶代酒」的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孫皓曾受封為烏程侯,在湖州做官。他酷愛飲酒,每次宴請賓客,都要讓人喝醉為止。孫皓在登基後,想給自己的父親孫和寫傳記,便邀請了父親的老師韋曜,但此時的韋曜年事已高,孫皓一改以往的豪飲作風,在宴會上讓韋曜「以茶代酒」。但真正把「以茶代酒」作為儉德風尚是東晉名將陸納。他在湖州擔任太守,淝水之戰後,謝安到湖州視察,陸納只用清茶與水果招待。其侄子陸俶見後,趕忙呈上豐盛的飯菜。謝安走後,陸納盛怒,杖責了陸俶。

陸羽敬奉陸納為遠祖,敬佩其「精行儉德」,在【茶經】裏記下這段故事,「以茶代酒」的儉德風尚也逐漸傳播開來。

湖州滋味

一口茶一口糕

茶香與糕香交融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山水林田兼具,又傳承了吳越文化的精髓,特別是在魚、羊等特色美食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

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泉益村村民聚在一起制作時令傳統美食青團

湖州長興縣圖影村的村民們在一起做傳統美食——魚圓

王玉寶說,目前湖州各地聚力打造具有湖州特色的百縣千碗企業和特色美食街區、特色美食小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湖州吳興區衣裳街、長興東魚坊街區、漁人碼頭餐飲小鎮、苕溪漁隱·荻港美食小鎮等。

「小蘿栗烤酥餅、糯米梅花餃、荻港本雞煲、生煎肉餅、鳳梨咕咾肉、荻港魚圓、爛糊鱔絲、薺菜春卷」等特色湖州菜品很有特色。

在湖州,有一種獨特的美食——茶糕,它將湖州的茶文化與傳統糕點完美結合,成為了當地的一張美食名片。

明清時期,湖州的茶商們為了方便在茶館中享用點心,便創造了這種將糯米粉與肉餡相結合的糕點。因品嘗這一口早點往往是在茶館,咬一口糕,呷一口茶,其味無窮,「茶糕」之名由此而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茶糕逐漸成為了湖州百姓喜愛的美食之一。新市茶糕制作技藝是湖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

茶糕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選用優質的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團,再將新鮮的豬肉餡包裹其中,然後將茶糕放入蒸籠中蒸熟。剛蒸好的茶糕軟糯無比,散發著淡淡的糯米香和肉香,一口咬下去,先是感受到糯米的細膩口感,接著是肉餡的多汁與鮮香。這種鹹甜適中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無論是作為早餐、下午茶還是小吃,茶糕都能滿足人們對於美食的需求。

品嘗茶糕,最好搭配一杯湖州的名茶,比如安吉白茶、莫幹黃芽等。讓茶香與糕香在口中交融,仿佛置身於江南水鄉的寧靜與優雅之中。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