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千年傳承易筋經,掌握其中靜與動、意和勁,感悟功法的健身神奇

2024-06-26文化

易筋經,源於中國先秦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也是修煉之人打坐悟道的必練功法。易筋經有內功和外功的區分,目前網路流傳的易筋經十二式就是外功。從我個人的練習體會看,易筋經跟八段錦、金剛功有很大區別,更多偏向於武學或者禪功一類,更註重拉伸拔筋,每一式動作對應一條經筋。

從「易筋經」的名字,我們就能感受要如何掌握練習中的靜與動、意與勁。筋就是指我們身體中的筋骨、經筋;經是方法,是過程;易,則是變化,或者說是改變,易也是陰陽的變化,是虛實、剛柔、動靜的變化。身體虛弱、筋骨柔脆,就能透過這種方法來強筋壯骨。而修道的人,亦能以此讓身體內外堅固強壯、和順,就能更好的悟道。

在練習的時候,什麽時候動?’什麽時候靜? 我個人更傾向於傳統的練習方法,更容易掌握。我發現,網上很有一部份練習易筋經十二式的動作都很復雜,感覺練功的全過程都在不停地動,各種體現身體韌性的動作特別多,難以練習。就說韋馱獻杵第一式,這一式動作不管是少林版本的雙手胸前合十還是指尖相對環抱胸前,都沒關系,重在凝心聚神,要求是氣沈丹田,舌抵上腭,面帶微笑,全身很放松;從雙手兩側自然下垂到胸前的動作,這是動,然後保持舌抵上腭、面帶微笑半分鐘,這就是靜。

再來看第五式,「倒拽九牛尾」。我們剛開始會右腳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從體後向體前變握拳,翻腕上擡,拳心朝上停於面前;左掌順勢變拳,拳心朝上停於體後,兩肘皆微屈,這是一個「動」的過程;動作完成後,我們會保持動作半分鐘左右,這就是靜,完全不需要前伸後縮。動靜之間,也是陰陽的變化,也是對身體內外的調整,這也是「易」!

再說「意」和勁力的運用。易筋經的練習不需要專門的呼吸方法,我練習易筋經就跟練太極拳一樣,講究呼吸自然,大家練習的時候也千萬不要憋氣。這裏的「意」,我覺得是「意念」,舉個例子來說,就說第二式橫擔降龍,也有說名字是「橫擔降魔」,不管它降啥子,這式動作的雙手向側面展開後都是平展雙手,手心向上,類似扁擔,這個時候,我們的意念在丹田;同時用「勁」往兩邊伸展,用勁不用力,這個只能體會,用勁伸展也是一個拉筋的過程。

再舉個例子來說意和勁。先看前面說的「倒拽九牛尾」,這個動作可以有效鍛煉肝脾膽肋部位,平常的的運動很少有能鍛煉這個的,我知道的還有八部金剛功的其中一部有這個作用。動作完成後,我們下肢成弓步,前腿弓後腿蹬,後腿要盡力挺直,拉筋就體現在這裏;用勁在肩膀上,有一個往上擡的暗勁;雙眼要一直註視前面的拳頭,意念也集中在拳頭;練習的時候,猶如你的背後有一頭牛,你在拉著牛尾巴往前走,所以前面的拳頭和身後的拳頭(拳心向後)才會成絞繩狀。再看「打躬勢」,雙手在腦後,彎腰之時,意念就要停留在肘尖上。

易筋經的外功練習意念運用不多,都是用勁不用力。建議朋友們把易筋經外功和內功一並結合練習。分享最簡單的一式內功練習法:早晨面東而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肘稍曲,掌心向下,聚精會神,每默數一字,手指向上一翹,手掌向下一按;一翹一按為1次,共默數49次,練習過程中不用力,使「意念」貫於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