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楊麗萍舞台劇【荊楚映象】在漢首演,他們把【楚辭】跳成了舞、畫成了畫、制成了景

2024-07-15文化

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張聰

當整面的青銅幕墻突然倒向觀眾席,當屈原懸掛在編鐘之下輕盈地飄向天空,當與山鬼同行的一群「豹子」突然在黑夜裏躥出,當張儀與楚王的棋局以人墻的方式進行……你熟悉的荊楚和你可能還不太了解的楚地楚風,瞬時撲面而來。

7月12日晚,歷時三年創作,由著名藝術家楊麗萍擔任導演、著名音樂家譚盾出任音樂總監的舞台劇【荊楚映象】登陸琴台大劇院。一時間,青銅大呂的厚重、龍飛鳳舞的想象、巫鬼傳說的瑰麗、生生不息的浪漫次第來襲。

演出結束時,曾在湖北省博物館長期擔任講解員的觀眾劉婧接受極目新聞采訪時感嘆,完全可以用「震撼」來形容這部劇,「楚文化裏最棒的元素,都在這部劇裏了。」

撲面而來的細節

全是楚文化裏最棒的元素

楚文化最棒的元素有哪些?其一就是青銅器。「楚人擅冶銅」的特點,在全劇尚未開始時就已震撼人心,舞台口頂天立地的青銅巨門上,編鐘、虎座鳥架鼓、銅制連禁壺、銅尊盤、銅車馬栩栩如生,巨門更呈現出青銅生銹後的綠松石色調,細節令觀眾點贊。

青銅器裏,標誌性的荊楚文化承載物當然是編鐘。【天問】一節,高達6.5公尺的巨型編鐘從天而降,身著編鐘的舞者次第出場,觀眾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他們聽到的編鐘回響恰恰來自曾侯乙編鐘的原件——1997年為創作交響曲【天·地·人】,譚盾曾在湖北省博物館記錄曾侯乙編鐘原件發出的聲音,當時的錄音就被運用到了這部【荊楚映象】裏。觀眾聽到的,真的是來自2000多年前編鐘奏響的聲音!

而作為整部舞台劇的靈魂人物,也是楚文化的精神領袖,屈原的形象在【荊楚映象】裏得到了濃墨重彩的展示。

除了以【天問】【九歌】【離騷】【橘頌】為章節,舞台劇用強大的篇幅講述了屈原筆下的巍巍眾神——後羿是怎樣射日的?山鬼是怎樣騎豹的?鳳凰是怎樣浴火重生的?湘夫人所代表的極致浪漫又是怎樣的?當屈原對上勁敵張儀,遭遇楚國被秦所破,那場投江而死的舞蹈在光影的配合下既淒美又壯麗,讓全場掌聲久久不息……

當然,很多觀眾也難以忘記借由皮影戲登台的「車馬人物出行圖」,湖北省博物館內的國寶級文物透過如此童趣的方式登台,也讓許多觀眾表示「意想不到」,「審美水平真的太線上了!」

精心轉譯的【楚辭】

畫成了畫、制成了景、跳成了舞

神秘、浪漫以及意象化的表達,是楊麗萍最擅長的創作方式,而所有這些,都投射在【荊楚映象】的內核裏,

其實,制作【荊楚映象】是個大難題。11日的釋出會上,【荊楚映象】文學總監、著名編劇梁戈邏曾表示,這部劇的創作緣起是因為「缺失」——中國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一直以來都是多元的,代表著陰柔、唯美、神秘、浪漫的荊楚文化,卻總是讓人覺得陌生。

他提到屈原,說自己去搜尋網站上查詢,跳出來的「屈原」形象好像永遠是個老者,「好像沒有人好奇青年的屈原長什麽樣子。」包括所有人都知道【楚辭】,但【楚辭】的艱澀難懂又讓它的傳播範圍始終有限。想要填補缺失,就需要來做一部【荊楚映象】,但要做好【荊楚映象】,則一定要把「轉譯」工作做好。

最終,楊麗萍用舞蹈和人物形象來完美地完成了這個「轉譯」工作——拉弓射箭的後羿在漫天的紅色光影中,射下了不斷湧動的9個太陽;美麗如精靈般的山鬼與野獸同行,在他的身後,是無窮無盡的黑暗與星辰……而早已透過河南衛視春晚刷屏全網的【鳳鳴朝陽】【屈子問天】以及大段令人目不轉睛的舞蹈和舞台設計,也巧妙地讓所有人沈浸在荊楚文化的浪漫、美麗之中。

此前在介紹【荊楚映象】時楊麗萍曾提到,這部舞台劇相當於創作團隊把【楚辭】畫成了畫、制成了景、演成了戲、吼成了曲、跳成了舞。是把屈原在兩千多年前做的那些夢,「活生生地唱給觀眾聽、跳給觀眾看」,而現在,楊麗萍做到了。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14日首演結束後,楊麗萍將對【荊楚映象】進行兩個月的深入打磨。之後,【荊楚映象】將開啟全國巡演。

(圖片由【荊楚映象】主辦方官方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