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何為「坐北」?緣何「朝南」——中國建築「坐北朝南」制度探源

2024-01-19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建築以「坐北朝南」為基本要求, 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人在選購房子時要求購買坐北朝南的房子,但是,坐北朝南的制度究竟何時產生,坐北朝南又有何奧秘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將試圖結合各種說法,給出較為合理的解釋。

坐北朝南的各種解釋

1、幾種傳統說法

對於中國建築坐北朝南,存在幾種傳統解釋,但這幾種傳統解釋其實都站不住腳,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都有哪幾種傳統解釋。

一是自然科學角度入手,從光線是否充足的因素加以分析。

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中國地處北半球,夏季時多刮東南季風,可以由東南季風驅散一點炎熱,幫助我們抵禦酷暑。冬季時,由於太陽從南方照射而來,坐北朝南的房屋便於吸收陽光,從而幫助人們禦寒。

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北尊南卑」觀念入手,認為房屋坐北是體現了屋主居於北方面對南方的尊貴型。

這種「北尊南卑」的意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已久,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成型。

三禮中有許多有關方位尊卑的描述,例如,主人在接待客人時要站在北部方位,因為這個方位比較尊貴。【儀禮】中寫道「北面,見於母」,這就是尊位在於北的真實寫照。

地位較高的母親在北部受子嗣的拜見,體現了南北方位的尊卑差別。

不僅如此,具體到城市建築排列布局上,坐北朝南也是一個總體設計方針。

【周禮】記載都城要「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根據這一原則營建的中國古代都城大多以南北為中軸線,最典型的就是明清北京城,紫禁城坐北朝南,居於北京中軸線中央,成為北尊南卑最真實的反映。

三是從陰陽學說入手聯系自然科學加以解釋。

從春秋戰國以降,中國哲學家發明了系統的「陰陽學說」,他們認為萬事萬物由陰陽化合而成,只有陰陽調和方才能夠實作社會和諧。

在中國古代, 自古有「山之陽為北」的說法,也就是說,北方被視作陽,南方被視作陰,如此一來,喜歡陽剛之氣的中國人自然就會選擇坐北朝南的方位建造房屋。

這種陰陽理念並非無稽之談,從現代科學視角來看,陰陽理念支撐下的坐北朝南設計自有其合理性。

眾所周知,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部,廣大的中國地區受到副熱帶季風的影響。

每逢夏季,來自太平洋的副熱帶季風就會從東南方向吹向中國大陸,這股季風溫暖濕潤,適合萬物生長,正所謂「春生、夏長」,夏天正是萬物生機蓬勃的季節。

每逢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寒冷季風就會從外蒙古一路南下,直至東南沿海地區。

如果中國人選擇了坐北朝南的建築,那麽,夏季就可以享受來自海洋的濕潤季風,冬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地域來自北部的寒冷季風,從而達到迎暖避寒的作用。

2、對傳統學說的批判

以上幾種學說看似都有一些道理,但其實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坐北朝南現象,其解釋都有其缺陷。

首先是光線充足說,這種說法存在巨大缺陷,因為,在中國不同地區,光線和季風的影響各不相同, 在中國東部平原地區,光照自然十分重要,但是,到了西部山區等地形復雜地區,季風的影響就要大於光照,可是,坐北朝南卻始終如一,可見,光照說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除此之外,根據現代科學研究,正南的日照強度並非最高,南南東15或南南西15度的日照強度才是最高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古代建築大多遵循坐正北朝正南的建築方式,並未尊重這種光照規律。

其次是南北尊卑說。

南北尊卑說根據的是從春秋戰國以降傳承下來的各種禮制典籍,這種觀念的形成是長期禮儀實踐的結果,是一種社會化的產物。

但是,根據現代考古人員的發掘,在河南偃師二裏頭(疑似夏文化)的夏朝宮廷遺址中發現了遵循坐北朝南布局的宮廷建築。

要知道,當時可能連文字都尚未成熟,更談不上成熟且系統的禮制文化,但建築樣式卻早早地發展出了坐北朝南的樣式。

我們不妨由此出發,大膽推測,早在禮制文明成熟之前,先人們就因為某種原因選擇了坐北朝南的建築樣式。

在西周禮制文化發達之後,這種建築樣式更是脫穎而出,成為官方欽定的主流建築樣式。

行文至此,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答,究竟是什麽因素催生了坐北朝南建築的出現?

坐北朝南原因新說

1、為何要坐北

上文已經一一辯駁了幾種較為流行的傳統說法,可以看到,不論是現代科學理論支持的光照說還是傳統禮制尊卑說,其實都不足以完整解釋坐北朝南建築的誕生。

因此, 僅僅從禮制或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坐北朝南無疑是不可能的。

而且,所謂尊卑方位本身就不是始終如一的,在不同的時代,乃至不同的禮儀場合,尊卑的方位都可能有所不同。

當然,坐北朝南能夠成為中國古代主流建築樣式,自然有其根深蒂固的政治因素。

【論語】中的一句話為我們透露了相當重要的資訊,即「居北辰而眾星拱之」。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擁有天文記錄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早在夏朝建立之前,中國人就已經對天文展開了初步觀測。

時至商朝,大量的甲骨文更是證實了中國古人對天文現象的掌握在當時的世界上走到了世界前列。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理解商朝人為何如此尊重鬼神,將鬼神信仰作為整個王朝和民族的支柱。

在濮陽西水坡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我們發現了墓主人的遺骨被兩具由蚌殼拼湊成的龍虎動物所擁護,這被現代學者解釋為「左龍右虎」。

從這種設計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有了天帝和死後升天的觀念。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在人骨的腳下是蚌殼組成的北鬥七星圖,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將北鬥七星視作天界的代表,認為死後也會借助北鬥七星完成升天。

這種設計恰好與天象相吻合,眾所周知, 北鬥七星指向北極星,北極星是恒定不動的一顆恒星,歷來被作為指示方向的星象,在古代,北極星又被視作帝星,擁有主宰萬物、降臨福禍的神秘能力。

在夏商周時期,北極星是先民崇拜的重要物件,在他們的想象中,諸多神靈居住在星空之中,圍繞著北極星而生活,生生不息。

故此,商周先民構築了以北極星為中心,結合二十八星宿的龐大天宮體系,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認知神秘宇宙的基礎知識。

在這份基礎知識中, 北極星與「方位北」聯系到一起,「北部」也就此帶上了神秘色彩,成為日常方位中的尊位。

2、為何要朝南?

解決了坐北問題後,我們還需要解答為何朝南的問題。

實際上,在一開始,朝南並非一個專門的布局,而是在坐北基礎上衍生的產物。

正如上文所言, 北極星被稱作帝星,由此,北方被渲染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方位,由此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

一旦選擇了坐北,那麽朝南也就成為了理之必然。

正如【周禮】所言, 中國古代建築講究的是「辯方正位」。

也就是說,坐北一定要對著正南,不能有所偏頗,這與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多學派追求的中正平胡、純正等境界不謀而合。

隨著時間的推移, 一開始並不具備特殊意義的朝南布局也逐漸被後世文人加上的特殊色彩,那就是朝南與朝日的聯系。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先民對太陽頗為崇拜,由此衍生出許多與太陽有光的神話故事。

在【周禮】中,更是存在不少文字講述了君主如何對日神進行崇拜和祭祀。日神就此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地位崇高的神靈之一。

那麽日神又如何與朝南聯系到一起呢?

原來,中國古代沒有手表,靠的是日晷或立建木計時,在建木計時之時,太陽的移動勢必會留下陰影, 待到日中之時,「立桿無影」,桿子與正南的影子重疊,正南就此被視作日中,具有極其神秘和尊貴的力量。

總結

有關中國傳統建築坐北朝南的解釋有許多,擁護者較多的說法大致有三種。

一是日照學說,即坐北朝南能夠幫助屋主盡可能多地享受日照。

二是南北尊卑說,梳理春秋戰國以降的文獻,不難發展,南北尊卑的觀念早在三禮等禮制文本中已經出現,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北尊南卑、人君南面稱王一直是一種人所共知的傳統。

三是陰陽與季風配合說, 考慮到坐北屬於陽,能夠抵擋住來自西伯利亞高原的寒流,幫助先民抵禦嚴寒,將房屋背部建築在背面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說服力但都沒辦法完美解釋坐北朝南的真正原因。

實際上,坐北朝南建築最初誕生於上古先民對星象的觀測,由於北極星、北鬥七星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擁有至高無上的神秘地位,北部方位也就此脫穎而出,成為淩駕於其它方位上的至尊。

朝南則與南部日中的建木測時實踐有關,如此一來,坐北朝南早在禮制成熟之前,就已經被上古先民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