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歐陽修得意名作,句句皆是妙筆,讀來令人百感交集

2024-04-08文化

原創詩文共享

歐陽修是北宋風雲人物,因為他曾領導過北宋詩文的革新運動,一時間扭轉了西昆派的浮艷之風,將清新雋永的韻味註入詩文中,使得詩歌與散文皆翻出新的格調。

其散文說理通達,抒情委婉,他的詩賦清新、暢達,有散文風格,有「以文為詩」之稱。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今天詩文摘取一首歐陽修名作與您分享:

【戲答元珍】

宋·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此詩乃是歐陽修被貶峽州時,收到朋友丁元珍的贈詩【花時久雨】以作酬答。

這首詩也是歐陽修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句句皆是妙筆,因為能夠恰到好處地體現中國古典詩歌「含蓄蘊藉」的魅力,曾讓歐陽修引以為傲。

詩中描寫了山城的荒僻冷落以及殘雪孕育著的點點生機,抒發了詩人雖寂寞淒涼,但善處逆境,超凡脫俗的氣魄。全詩一波三折,詩意含蓄,值得仔細品味。

賞析:

這首詩是歐公的得意之作,寫於景祐四年(1037)仲春。

景祐三年五月,範仲淹為改革弊政向宋仁宗上【百官圖】等四論,譏切時弊,指責宰相呂夷簡,因而觸怒朝廷被貶饒州,群臣紛紛設法施救,但朝廷規定非諫官不得越職言事。

當時身為諫官的高若納非但不救,反而落井下石。歐陽修義憤填膺,連夜寫【與高司諫書】,義正詞嚴地譴責高「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高惱羞成怒,持書上告,歐陽修被貶為夷陵令。

詩題冠以戲字,似為遊戲之作,實為政治失意的掩飾之詞。

夷陵即今湖北宜昌,當時還是窮鄉僻壤,城無墻垣,道不容車馬通行,市無百貨陳列,百姓住的茅草竹屋,十分荒僻。這首詩為作者被貶後次年所作。

詩的大意是:

真懷疑春風吹不到這荒寒之地,已經是早春二月了,夷陵山城還不見花開的蹤跡。

殘留的白雪還壓在樹枝上,枝上還掛著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氣,春雷震動,似乎在催促著竹筍趕快抽芽。

夜間難以入睡,陣陣北歸的雁事惹起我無窮的鄉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觸動我思緒如麻。

我們都曾是洛陽牡丹花下的常客,荒野山城的花兒開得雖晚,又有什麽可以感傷,用不著遺憾感嘆吧。

這首七律,詩人借朋友丁寶臣作答,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將詠物、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情感跌宕起伏,委婉含蓄。

首句「春風疑不到天涯」,起句突兀,先寫「疑」,突出峽州的遙遠與偏僻。

第二句「山城二月未見花」解釋首句之疑,用倒裝句式寫景。

如果先寫山城二月了也不見開花、再寫我懷疑春風是吹不到這個地方了,雖然意思沒變,但詩意就平淡了許多。

而一個「疑」字起頭,不僅一下子將山城的寒冷流向筆端,也把心情的寂寞、憂郁含蓄在其中。

首聯表面上抒發的是一種因為見不到春光而郁郁寡歡的心情;實則他表達的是因為自己被降職、得不到朝廷賞識的沈郁之情。

頷聯「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仍為寫景,情感卻為之一轉: 雖然春天遲遲未來,殘雪之下還掛著橘子,但凍雷聲中發芽的竹筍,卻已顯出了勃勃生機。

用竹和筍不懼霜雪壓枝,不怕驚雷轟鳴的倔強精神,象征了詩人在逆境中堅強不屈的操守與氣節。

頸聯「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又跌一筆,寫因雁歸而生鄉思,未免有些悲涼; 但又一轉折,雖然帶病進入新的一年,因有感於自然風物的變化,又給自己平添了生活的力量和勇氣。

這裏「物華」是對自然景物的美稱,由於受到自然風物的啟示,即頷聯所詠橘與筍的生機,物猶如此,能在如此苦寒之地頑強地生存,何況人呢!

尾聯又說:「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自己曾是洛陽富貴牡丹的花下之客(什麽樣的好花沒有見過?),山城的野花沒法與牡丹相比,早開遲開,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又何必為它遲遲不開而慨嘆呢?這裏是安慰友人,也是自我安慰。

然而,說是不可嗟,其實是頗可嗟! 所嗟嘆的正是對社會政治黑暗,佞臣當道,使自己遭受貶謫的憤懣及對朝廷的失望與不安。

這首詩把詩人的一身正氣,疾惡如仇的政治操守,表現得含蓄有致: 寫了自己謫居山鄉的寂寞,也寫了不甘寂寞的奮起; 寫了鄉思之愁,又寫了自我寬解。

歐陽修的這首詩,自然又含蓄,精妙且生動,堪稱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全詩曲折反復地把遷客與節候之感、思鄉之情,貶謫的寂寞與身處逆境又積極向上的情緒糅合在一起,讀來讓人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