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封神演義:為何武王伐紂的四大先鋒實力遠不如三位督糧使?

2024-04-19文化

隨著武王伐紂大幕的拉開,封神之戰正式進入高潮。西岐方面先是姜子牙登台拜將,確定了其三軍統帥的超然地位,接著又分封四大先鋒與三大督糧使。四大先鋒分別是哪咤、黃天化、南宮適、武吉;三大督糧使則依次為楊戩、土行孫、鄭倫。

看過【封神演義】原著的朋友對這七員大將想必都不陌生,同時也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論整體實力,四大先鋒遠不如三位督糧使,即便是知名度極高的哪咤、黃天化能勉強比較土行孫和鄭倫,但由於楊戩這尊「大神」的存在,讓四大先鋒多少有些相形見絀。

那麽實力更強的楊戩、土行孫、鄭倫沒有沖鋒在前,反而被派去押糧呢?難道是姜子牙老邁昏庸,不會用人?太公望在封神中的能力確實不怎麽樣,但和這次任務分配無關,他之所以如此做,其實大有深意,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四點。

原因一:天數早定

哪咤雖然不是書中的頂級大能,卻是書中少見擁有單獨故事的人物,而且非常具有可讀性,現在經過加工改編常被搬上銀幕,還將其心狠手辣的「熊孩子」形象成功洗白成小英雄。

事情是這樣的,李靖的夫人殷氏在懷第三胎時,整整三年零六個月也沒將孩子生下來,好不容易臨盆結果產下的還是一個肉球,李家上下都認為夫人生了個妖怪,李靖更狠,直接拔出寶劍將肉球砍做兩段。

令人驚訝的是,劍光過後,肉球裏跳出來的一個小孩,並且滿身都是法寶。而後太乙真人法駕降臨,收哪咤為徒。而這位老師教徒弟的方式也與眾不同,他並未先行傳其本事,而是給哪咤灌輸一個思想——不用怕惹禍,天塌了有老師頂著。

這可不是因為太乙真人老糊塗了,而是書中寫得清楚,哪咤乃靈珠子轉世,是天選的伐紂先鋒。換言之,無論哪咤蹦得多歡,再怎麽招災惹禍也沒關系,因為伐紂先鋒是天定的。而太乙真人如此作為,說白了就是有底氣,因為在神話小說中,看起來最虛無縹緲的天數使然、天意難違恰恰是最不可逆的,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當初紂王在女媧壽誕前往進香時所做的荒唐事。

當時紂王攜文武百官至女媧廟為有補天之德的女媧朝賀,不想風動帳幔,讓紂王對女媧雕像驚為天人,繼而於墻壁之上留詩一首:

鳳鸞寶帳景非常,盡是泥金巧樣妝。

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帶雨爭妖艷,芍藥籠煙騁媚妝。

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

或許在紂王看來,自己堂堂天子(原著中不止一次稱紂王為天子,所以那些說什麽紂王之後無人皇的閃遠點)留下這樣的詩無疑是對女媧的贊美甚至恩賜,畢竟這家夥在來之前對女媧娘娘的補天功德一無所知(【封神演義】中女媧沒有造人的事跡),但是落在女媧眼中,這可就是赤裸裸的褻瀆了。

果不其然,女媧回宮後勃然大怒,當即挎上寶劍駕雲直奔朝歌,打算誅除紂王,不想到了朝歌上空,卻被平地忽起的兩道沖天紅光所阻,驚詫下掐指一算,得知紂王氣數未盡,殷商尚有二十八年國運,於是強壓怒火,悻悻而歸。

女媧是和三大教主平級的大能,對她來說斬殺紂王和踩死一只螞蟻沒什麽區別,但就是因為天命不可違,所以即便是女媧這等強者,也不敢有絲毫違背。她都尚且如此,何況哪咤這伐紂的天選先鋒。

至於黃天化、南宮適和武吉,雖然書中對他們沒有相關交代,但相信肯定也是有這方面因素的。

原因二:職責分工不單以實力論

先說先鋒官。常聽評書的朋友都知道先鋒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簡單來說就是做好前期工作,讓大軍有序進軍,當然了兩軍交戰打頭陣也是先鋒常做的。所以先鋒需要高強的武藝,最好還要有沖勁,若是膽大心細那自然就更好了。

我們再來看周軍的四大先鋒,哪咤和黃天化的武藝自不必說;南宮適曾經是西岐第一大將;武吉是姜子牙的徒弟,武藝不錯,長期給師傅當助理,做事也算細心。所以整體來說,所謂四大先鋒弱其實是和三大督糧使相較而言,實則也是各有千秋的上將之才。

再來看督糧使,雖不如先鋒風光,但需要承擔的重任比先鋒只多不少,要求也更高。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在戰爭中,糧食直接決定了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堪稱軍之命脈。所以對於督糧使而言,武藝高強只能算是基本操作,冷靜的頭腦和過人的智慧更是不可或缺。就此而言,楊戩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土行孫雖然有點鐵憨憨,但是多少有些急智,而且土行孫的實力非常強,除了懼留孫和楊戩,他幾乎就沒吃過虧,哪咤、黃天化甚至孔宣都在他面前吃過癟,所以說除非出動教主之下的頂級煉氣士,不然劫土行孫就等於自尋死路,話說回來,哪個準教主級的大能會跑去劫糧呢?

鄭倫在三人中知名度最低,但他的另一個名字您一定聽過——哼哈二將中的哼將!一聲「哼」,鼻子冒白煙,對手立馬魂魄遊離摔倒,這份本事除非碰上哪咤,否則百試百靈。

所以說無論是先鋒官還是督糧使,或者是隨中軍行動的將官,都是結合了能力、特點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合理分配的,並不是單純的以戰鬥實力進行高低比較。職責也好,職務也罷,講究的人盡其才,而不是能力排序,這點是需要區分的。

原因三:猛將打頭陣,大將需壓台

現在很多人將最後出場的大咖叫作「壓軸」登場,這是不對的,壓軸是倒數第二個,最後一個出場的應該叫作「壓台」。而行軍打仗,若無特殊情況,一般都是猛將打頭陣,而最強者壓台出場。

我們剛才說過,四大先鋒其實並不差,只是三大督糧使整體更勝一籌,拿哪咤和楊戩為例,哪咤的實力強,但是有性格缺陷,所以敗績很多,遠不如土行孫穩,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水平,這樣的人沖鋒在前最合適。而楊戩是毫無爭議的第一將,自然需要留著壓台,就好比我們打鬥地主,有時需要先聲奪人,有時需要出大牌要牌權說話,所以像哪咤這樣的大牌在前期就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絕不能上來就把王炸楊戩給扔出去,要不後面就沒法玩了。

其實從書中各個勢力的人員職務分配就能夠看出,督糧使幾乎都是諸侯麾下的第一大將,也就是說綜合實力最強的一位。甚至不僅是【封神】,其他一些戰爭小說同樣如此,比如【說唐】中李密任魏王後,先鋒是程咬金,督糧使則是裴元慶。

原因三:武王伐紂背後的封神之戰

【封神演義】中的商周大戰,也就是武王伐紂其實並非單純的人族皇權爭奪戰或者說朝代更替的戰爭,他的另一層目的是諸仙借此戰進行的封神計劃,所以更多時候我們將之稱作「封神之戰」。

首先元始天尊門下十二弟子殺戒將至;其次昊天上帝命十二仙首稱臣,於是便有了鴻鈞道人命座下三大弟子老子、元始、通天「三教共議封神榜」,借商周大戰執行封神大計,而封神的先決條件就是橫死!那麽也就是說,在這期間至少需要死夠三百六十五位大人物,才能順利完成這項任務。

四大先鋒能力有,但各自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哪咤沖動急躁,所以敗仗和勝仗比例基本差不多;黃天化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而且跟哪咤一樣的脾氣,倆人在這方面簡直就是臥龍鳳雛;南宮適是標準的凡人武將,比較中庸;武吉打下手很出色,但是獨自領軍只能算中規中矩。有他們在,能給予敵人殺傷的同時還會讓整場大戰有條不紊地進行,不至於沖得太猛,破壞了封神大計。

但三大督糧使則不同,楊戩雖然是三代弟子,但把他放在十二仙裏都算出類拔萃的存在,孔宣、雲霄這樣的大能皆對其另眼相看。土行孫和鄭倫也各有千秋,最主要的是這三位沒有明顯的短板,如果讓他們領軍在前,不說一路平推到朝歌,起碼戰鬥行程會加快很多,相對的傷亡也會大幅減少,那這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要如何去湊?

所以說,這一戰並不是單純地追求一個打破朝歌、大周代商的結果,過程更為重要,特別是需要傷亡這一點並不是很好掌控,所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四大先鋒就特別適合沖在一線,至於三大督糧使,不藏一藏就很可能好心辦壞事。

其實從來就沒有先鋒官一定要強於督糧使的規矩,而基於上述四點,三大督糧使強於四大先鋒就更顯得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