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山紀念堂築建史鉤沈

2024-05-21文化

公共建築,為吾民建築精神之主要表示,必當采取中國特有之建築式,加以詳密之研究,以藝術思想設圖案,用科學原理行構造,乃可作進步之發展。

——呂彥直

1925年3月31日,【廣州民國日報】刊登了姓名標示為「曙風」的社論【國人應以建祠堂廟宇之熱誠來建國父會堂】。在這篇社論中,作者透過與過去的祠堂和神廟相比較,將中山會堂提升到一個國家象征的高度:

中山先生為中國之元勛,他的自身,已為一個「國」之象征,而為他而建會堂與圖書館,定可把國之意義表現無遺。

家族時代的人建祠祀祖,今日非有國無以生存,然則我們何可不建一紀念國父之祠也;神權時代的人,建廟以拜神,今日非革命不足以圖存,然則我們何可不建廟以紀此革命之神也;昔日祀祖、拜神,今者愛戴國父,紀念革命之神同是一理;不過今日的熱誠用在更有用的一方罷了,努力把國之意義在建築中象征之出來,努力以昔日建祠廟之熱誠來建今日國父之會堂及圖書館!

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註,並得到各界人士的響應,同年4月13日,胡漢民發表【總理逝世後胡展堂先生致海外同誌書】,其中寫道:

粵省自十二日起,各機關均下半旗一月,官吏纏黑紗,停宴會一月,農工商學各界,均一致表哀悼之忱,並由哀典籌備會議決:四月十二周歷之日,在東郊開全體追悼大會,募捐五十萬,於西瓜園建紀念堂圖書館;另籌巨款,在粵秀山建公園。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

不過紀念堂最初選址西瓜園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經過各界討論,最終確定以舊總統府作為紀念堂的地址,並透過與西瓜園進行地價交換方式落實下來。

1926年9月,呂彥直獲得紀念堂紀念碑競賽圖案首獎;1928年3月,紀念堂正式動工興建;1929年1月15日,紀念堂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

1931年10月10日,中山紀念堂落成,舉行開幕典禮。【廣州民國日報】在報道中詳細提到開幕當天的情形——

布置偉麗:事前中山紀念堂建築委員會已布置完備,極為壯麗。頭門高搭牌樓一座,懸橫題一幅,用生花砌成「中山紀念堂及紀念碑開幕典禮」等字,兩邊掛「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對聯一副。由頭門至紀念堂內兩邊,用長繩牽掛周番旗、電燈串,堂前鐵旗桿上掛黨旗一大面,隨風飄揚。堂內地下樓上滿置西式座椅,台上壁懸用白布寫字之總理遺囑一大張,兩邊伴以黨國旗。遺囑之上,置總理遺像,兩邊置座椅,中置主席台,安播音機。國府派參軍黃惠龍、鄧剛等四人,佩指揮劍月台上,主理行禮事宜。堂之左兩拱門置辦公台數張,派女學生招待。凡有客到,均須簽名,及領紀念證章一枚,布置異常偉麗。

到會人物:查是日晨八時半,各要人及各界來賓魚貫而至,到者汪精衛、孫科、林森、古應芬、蕭佛成、李宗仁、唐生智、陳濟棠、鄧青陽、陳策、鄧澤如、林雲陔、陳樹人、經亨頤、陳璧君、劉紀文、李文範、陳友仁、程天固、省府各委員、各界團體代表共有數千人,先後蒞止, 堂前及左右平台幾為之滿。行禮時到者仍絡繹不絕。開會時由孫科主席恭讀總理遺囑後,孫主席即揭幕(奏樂),揭幕畢,由鄧澤如將堂之正門匙交與孫科接收,行開門禮,再由程天固引導前往開門,然後登台。

要建造一座能容納5000人聚會的特大空間與體量的中山紀念堂,僅靠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磚木結構是不可能的。呂彥直的設計團隊大膽地采用當時西方最先進的鋼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作為中山紀念堂大空間的主體結構,使體現中國傳統美學特征的紀念堂變得堅如磐石。

其富麗堂皇的宮殿式外表下,巧妙地隱藏著近現代先進的建築結構。建築師呂彥直開創性地使用了八角塔樓的形式作為建築的主體形式,並賦予遠超傳統建築的空間尺度和相當復雜的新時代功能。

廣州中山紀念堂自落成以後,成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及其追隨者革命經歷的重要場所。據不完全統計,自1931年11月至1933年5月,在中山紀念堂舉行與孫中山及其追隨者有關的重要紀念活動和大會僅【廣州民國日報】的記載就有25次。

與此同時,廣州市工務局在1931年12月2日釋出了在紀念堂碑界內不準擅自建築的通告,進一步凸顯了中山紀念堂的神聖地位。

(本文及文中圖片整理自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編【以偉大之建築 作永久之紀念——廣州中山紀念堂建築圖說】)

【薦書】

【以偉大之建築 作永久之紀念——廣州中山紀念堂建築圖說】

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編

這是一部關於廣州中山紀念堂的建築圖說,從「建築環境」「建築工程」「建築藝術」「建築專家」四個方面,全面解讀了廣州中山紀念堂的建築之美。

廣州中山紀念堂於1928年動工,1931年落成,由近代著名的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是廣州近代城市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廣州的標誌性建築。主體建築采用西方先進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創造性地運用中國古建築構圖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構築了世界建築寶庫中的這一瑰寶。

全書以圖為主,包括歷史資料圖片、設計圖紙、紀念堂現狀建築圖片共400多張,從視覺效果上充分呈現了廣州中山紀念堂的獨特之處和建築藝術之美。配合簡明文字串聯說明,使人快速明了這一偉大建築從設想設計、施工建造到最終成形的整個過程。書中收集了大量關於廣州中山紀念堂的第一手圖文資料,很多都是第一次公開,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