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影響力】:我們沒有主見,可能是,正確的缺點啊!

2024-06-20文化

解讀【影響力】第16篇:

模仿他人是正確的選擇?

勞勃·西奧迪尼觀察,我們日常進行是非判斷的時候,總是愛看看別人,在同樣的事情上,是怎麽想和怎麽做的,

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 什麽是正確的行為時 」,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斷定,他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這就是社會認同原理。

社會:
來自百科,是由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形成的總體。人類的生產、消費、 娛樂、政治、教育等活動都屬於社會活動範疇。動物或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為 也屬於社會範疇

從定義上來看,社會認同原理,發生的「某種場合」,是公眾場合。

認同:
來自字典,心理學名詞。指體認 與模仿 他人或團體之態度行為,使其成為 個人人格一個部份的心理歷程。亦可解釋為認可贊同

體認:
來自字典,是指透過親身經歷或深入思考,對事物的本質、內涵有了 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它強調透過實踐或思考,使人對事物有了真正的認識,不僅僅是表面的了解

因此,結合定義,筆者理解社會認同原理的「 某種場合做某件事 」是:

看到 別人在某種場合 ,即看到別人在 公眾場合

看到 別人做某件事 ,斷定是有道理的,我們便透過親身經歷或深入思考,模仿他人或團體的態度行為,也做某件事。

我們模仿與仿效周圍人的做法,對我們決定自己應該如何行動,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歷史的經驗常常告訴我們,大多數人 采取的行為,才是正確的行為,按照這種方法去做,往往都能 行得通、都是正確的

而且,根據大眾的經驗去做,還可以使我們 少犯很多錯誤 ,大多數人都 做過或正在做 的事情,行為本身就向我們 證明了其正確性

那麽,我們在什麽情況下,會總是看別人是怎麽想的,然後模仿別人的言行呢?

勞勃·西奧迪尼的研究發現,社會認同原理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不確定性和相似性。

比如,在電影院裏,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置空爆米花盒子的時候
比如,在某個路段上,我們車速度應該開多快,而不違章的時候。
比如,我們參加宴請,遇到整只雞,無從下嘴,不知道應該如何吃雞的時候。

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置空爆米花盒子、如何吃雞的時候,這是我們遇到的 不確定性 ,這時,我們觀察周圍人的辦法,這是跟我們的 相似性 。我們便可以迅速地做出了 模仿 行為,讓我們脫離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困惑。

我們參考周圍的人的言行指導我們的行為,這種社會認同的行為習慣,雖然讓我們可以迅速地擺脫不確定性的影響,但是也導致周圍人的言行,對我們形成了一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 左右了我們的判斷

勞勃·西奧迪尼觀察,其實,我們自己並不知道,或者說因為大多數時候,按多數人的做法,是正確的,我們從此不再質疑,自覺遵守與模仿周圍大多數人的行為,於是形成了社會認同的固定行為模式。

無處不在的模仿

勞勃·西奧迪尼認為,我們的模仿行為,不僅僅局限於真實的社會場合所發生的行為,在制造的行為上,也會讓我們產生模仿的社會認同。

比如,在電影電視劇裏,一直存在的錄制的配音笑聲 明明我們能分辨出錄制笑聲,那種吵鬧和虛假的聲音,與真實的笑聲是完全不一樣的,那種笑聲,並不是真正的觀眾自然發出來的,可是,我們明明知道是假的,我們仍然會被它左右。

這是就是強有力的影響力武器——社會認同原理。

我們受配音笑聲的影響,不在於我們不能分辨電影電視裏,什麽是幽默,什麽時候我們應該發出笑聲等,

並不是我們 缺乏這種不確定性的判斷 ,而在於我們跟從虛假的笑聲, 做出了相似性 的動作,

哈哈大笑的錄音,讓我們跟著大笑起來。而電影電視決策人,正是利用了我們這種特性,增強節目的幽默感,以及觀眾的反應,尤其是當節目內容很差的時候,效果特別好。

筆者前面推理社會認同原理概念的時候,對於「某個場合做某事」理解為公眾場合,電影電視劇中配音笑聲影響我們的現象,電影顯然是公眾場合,但電視劇我們是在家庭環境裏看的,並不是公眾場合,

但電視劇在家庭環境下,配音笑聲仍能影響我們,而且,現在虛擬公眾場合, 除了電視,還有電商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微博、小視訊等等,社會認同原理是否一樣存在呢?

比如:我們網上購物,會根據大多數人的評價,做為下單的依據。

直播帶貨中,不斷翻新的下單數據,會讓我們認為直播產品得到大家的認可,產生下單的沖動。

某信上,過年的時候,只要有人發紅包,我們參與搶紅包後,也會發紅包。

由此可見,社會認同原理,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 現實公眾場合 ,也同樣在 虛擬公眾場合 發揮著影響力。

相似性的巨大威力

勞勃·西奧迪尼認為, 不確定性 ,往往是在我們對自己面臨的問題,對如何處理, 不是很有把握 的時候,

又無時間,或 無從獲知正確的做法 的時候, 仿效他人 的做法,來決定自己應該怎麽做的 可能性更大

同時,我們所 仿效的他人 ,因為跟我們 具有相似性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行為,恰好與我們自己的 行為一模一樣 時,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力,就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也正是對這些人的行為觀察,勞勃·西奧迪尼揭秘了 構成我們正確行為的因素

不確定性 和相似性 ,促使我們模仿 他人行為做事。

比如,電視廣告方面,出現越來越多,由 普通人 做的 廣告

其實就是廣告商們,利用了社會認同原理的相似性,向我們展示了,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如何喜歡他們的產品,而這些普通人,比起明星來,看起來跟我們離得更近、更有真實感,相似性更強,這種認可就 抵消 了我們內心對廣告產品 不了解的不確定性 ,誘發了我們模仿廣告中的普通人行為,從而購買他們的商品。

購買電視廣告產品的相似性,我們還有可能理性地對待,但是我們 身邊的人 ,特別是我們遇到與我們有 相似特征 的人,他們做出的一些行為時候,在無形中帶給我們的模仿和仿效影響,勞勃·西奧迪尼認為那才是社會認同原理的相似性的巨大威力。

比如,同單位的同事,孩子都送到國外去讀書了,走了一條避開獨木橋的路,我們也會積極準備想送孩子出國讀書。

比如,當發現身邊肥胖的朋友,買一件裙子很漂亮的時候,自己便迫不及待地下單,也認為自己會獲得相同的美感。

比如,身邊的朋友家裏都換新車的時候,我們也認為自己應該換輛新車,甚至認同朋友新購的車型,是最理想的。

也就是說,我們 模仿 別人的行為,並 不是盲目 的模仿,真正成為觸發特征的讓我們模仿的人,是與我們 身邊 、在某些方面有 相似特征 的人。

眾所周知,人類的一切行為,來源於趨利避害的本質,也就是說,社會認同這個影響力,也是寄生在我們人性之上的,表現出一種明顯的驅動力,

促使我們在 遇到不確定性 時,參考相似的周圍人的言行,來指導我們自己做出判斷與行動,跟其他勞勃·西奧迪尼介紹的對比原理、互惠原理、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樣, 不確定性 相似性 成了我們固定行為的 觸發特征 ,一旦觸發特征被啟動,我們就會自動播放固定行為模式。

社會認同原理,除了不確定性和相似性的特征,還有一個特征,我們自己會把社會認同 套用到自己身上 ,為了證明自己 希望的事情是真實的 ,讓 越多的人參加 ,也就 等於說服了自己

比如,自古以來,從未間斷的,世界末日傳言,無數次被證實了是假的,但還是有人前仆後繼相信。

請關註作者,繼續閱讀第17篇:
末日預言失敗,信徒們拿什麽救命稻草,拯救信仰?

以上正文來自#頭條公號@這是一面鏡子
獨家原創,本文內容已自查合法合規,作者觀點純屬一己之見,僅供參考,歡迎轉發點贊,關註作者,謝謝。
已開通全網維權,抄襲搬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