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956,日本人鏡頭下的隱秘佛國

2024-07-29文化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麥積山(因形似麥垛而得名,約在天水市中心東南 45 公裏處),開鑿於山體西南、南、東南三側的峭壁上,洞窟之間有層層相疊的棧道相連。

麥積山石窟及寺院全貌 1956年

麥積山石窟全圖

在中國眾多佛教石窟中,敦煌石窟、克孜爾千佛洞、柏孜克瑞克千佛洞等以壁畫著稱,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等以石雕聞名,而麥積山石窟獨以泥塑冠絕於世,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麥積山石窟的建立年代為十六國的後秦,也就是姚秦,興盛於北魏至北周,隋唐皆有續作,宋、元、明、清又加重修;其中70% 以上的石窟為北朝時期的作品。隋唐時的洞窟多因地震垮塌。

明清之後,麥積山石窟一度湮沒無聞。1940年,天水人馮國瑞在整理地方文獻的過程中,得到了大量麥積山的資料,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1年,馮國瑞邀友人共登麥積山,對石窟做了第一次實地調查。馮國瑞為麥積山的石刻、造像等藝術珍品所震撼,回家後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編寫了【麥積山石窟誌】一書,交付出版。訊息傳出後,【大公報】、【益世報】等先後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麥積山石窟從此重見天日,享譽海內外。彼時距離上一次清朝文人畢沅於1767年在此題詩刻石,已經過去了一百七十余年。

1956年,日本友人名取洋之助應邀來華參加紀念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活動,後考察麥積山,幾乎拍攝了全部能通行洞窟的雕塑作品,照片保存了後期歷次修復前的珍貴資料,有很多現在沒有開放或沒有公布的石窟,是研究麥積山石窟藝術早期資料的重要組成部份。 名取洋之助回國整理後與美術史專家町田甲合作,翌年四月在巖波書店出版了【麥積山石窟】一書。下面是書中部份圖片資料。

麥積山石窟全貌 1956 年

120號窟 正面及右壁坐佛

154號窟 坐佛

105號窟 菩薩與比丘

64號窟 坐佛

121號窟 坐佛

121號窟 麗仕

121號窟 菩薩與比丘

121號窟 二菩薩

140號窟 坐佛

127號窟 正壁主佛

127號窟 菩薩局部

126號窟 坐佛

123號窟 維摩詰

123號窟 右壁 維摩詰

123號窟 左壁 文殊

123號窟 童女

123號窟 童男

102號窟 維摩詰

70號窟 坐佛

60號窟 脅侍菩薩

169號窟 交腳菩薩

26號窟 左壁佛台座浮雕飛天

43號窟 脅侍菩薩

43號窟 前廊右端麗仕

43號窟 前廊左端麗仕

13號摩崖造像

98號摩崖造像局部

98號摩崖造像局部

4號窟 上七佛閣 菩薩立像

4號窟 上七佛閣 長廊左端天王

4號窟 上七佛閣 長廊右端天王

4號窟 上七佛閣 崖壁浮雕

4號窟 上七佛閣 崖壁浮雕

4號窟 上七佛閣 崖壁浮雕

37號窟 坐佛

90號窟 迦葉

14號窟 麗仕

165號窟 供養人

42號窟 坐佛

90號摩崖龕 坐佛

138號摩崖龕 坐佛

97號摩崖龕 坐佛

83號窟 坐佛

133號窟 交腳菩薩

133號窟 1號龕坐佛

133號窟 3號龕一佛二菩薩

133號窟 3號龕坐佛

133號窟 佛與羅睺羅

133號窟 造像碑

133號窟 造像碑

133號窟 造像碑局部

94號窟 菩薩立像

35號窟 坐佛

169號窟 棧道

169號窟 前廊麗仕

84號窟 菩薩立像

84號窟 菩薩立像

108號窟 麗仕

100號窟 菩薩像

154號窟 菩薩立像

75號窟 菩薩立像

135號窟 佛三尊像

1號窟 涅槃窟

27號窟 壁畫局部

27號窟 壁畫局部

75號窟 壁畫局部

西崖

通往石窟的路及背柴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