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孟子拍腦袋的這句話,「誤導」世人2400多年,是時候說出真相了

2024-04-10文化
#教育優質作者發文挑戰賽#繼承聖人衣缽的儒家大佬,很顯然,孟子更加高調了一些。

對於聖人而言,雖然熟讀四書五經,深諳周禮六藝,精通天文地理,也教授學生三千,創立了體系化的儒家學說,告誡世人禮義廉恥,但其目的還是不能免俗——讀書入仕。

當然作為「萬世師表」的聖人,自然不可能如同一般讀書人一樣,透過低三下四、點頭哈腰這種「低俗」的姿態向君王乞求一官半職,而是要學姜太公一般,自顧自釣魚過程中,就使得周文王兩眼放光,將其納為相國輔佐。

當然聖人也明白,姜太公之所以使得周文王「願者上鉤」,主要原因還是姜太公的才學過人,世人皆知,想不被周文王註意都不可能。而今自己想要復制姜太公的成功,一方面是要有治國之才,這個不愁,自己的儒家學說就是治國理政的「不二法寶」,可惜不被人接受。但新事物接受都有個過程,自己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推銷儒家思想,讓其廣為傳頌。

所以聖人終其一生周遊列國的一個目的便是為了讓君王接受他的儒家思想,但現實很打臉的是:儒家思想雖然換了個名字,但「郁郁文乎哉,吾從周」,幾乎完全照搬周朝那一套東西,本質上算不上有什麽創新,被周禮搞得要吐了的各國君王顯然提不起精神。

其次,正如韓非子所言: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作為800年前的周朝禮制,早就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屬於歷史淘汰之物。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還將它撿起來說事,顯然與當今的形勢格格不

故而聖人周遊列國幾十年,均不受待見,「聖人明王道,幹七十余君,莫能用」,直至50歲那年,才被已成落日余暉的故國——魯國相中,被任命為大司寇,代理宰相。一朝實作夢想的聖人立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也一改往日的謙虛禮儀之美德,嫉妒心爆棚,轉而將當時比自己還能說、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少正卯給宰了,並且殘酷地曝屍三日。

由此可見,聖人提出的儒家那一套學說太過於理想化,不僅當時的君王難以接受,即便是自己,也無法做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追求「民齒有格」,遇到現實問題也會不假思索地「下狠手」,只為了保自己仕途和利益。

對於孟子而言,他對自己學說能夠被君王接受、能夠入朝做官的饑渴心比聖人更為明顯。孟子曾自誇道:「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毫不掩飾、赤裸裸將自己想當官的心思表達得一目了然。

當然,孟子懂得既然自己誇下海口,就不能幹巴巴的「王婆自誇,自賣自誇」,得有些「真才實學」。在那個思想不暢通、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數的年代,只要多讀幾本書,多用腦子思考總結,說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話還是非常容易的,很多時候拍拍腦袋就能一氣呵成。

孟子一生拍腦袋說出了很多這樣的話,這裏不一一列舉,今天主要分享一句流傳了2400年的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時候說出真相,避免在以嚴謹著稱的科學時代的今天再「誤導」世人了。

乍一聽,這句話相當有道理:之所以天不如地,地不如人,關鍵在於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活物,而天地都是木頭疙瘩的死物,死物如何戰勝得了活物?當然天不如地、地不如人了。孟子為了嚴謹起見,還是給出了「證明」: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大太陽的天氣裏攻不下來是什麽原因?故而可以下結論:天時不如地利;

城墻也高,護城河也不是不深,糧草不是不多,為何棄城逃跑了呢?故而可以下結論:地利不如人和。

但仔細推敲一番便會發現:他的這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典型的拍腦袋下的結論,而且是先給的結論再編造出的證據。理由如下:

1.「天時」、「地利」都太過狹義,僅指與當時戰爭無關緊要的外部條件,而非主導戰場的核心因素。在他的論證中可以看出「天時」就是天氣好,太陽大,這顯然對攻城關系不大,當然「天時不如地利」。

但我們也聽過一個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煞費苦心搞出的火燒赤壁,關鍵因素不就是決定勝敗的「東風」嗎?沒有東風,孫劉聯軍在心齊,城墻再高,江東水再深,有用?

再者,大自然的恐怖力量孟子肯定沒見過?一旦出現地震海嘯,你那些三裏之城,七裏之郭還不是瞬間崩塌?豈能防住老天爺的憤怒?即便不是地震海嘯如此強大爆發力量,就是連續下40天的雨,你那城墻還有用?

2.孟子這句明顯有傾向性意見在作祟,既然城墻也高,護城河也深,糧草也多,為何守城的要棄城逃跑呢?難道城裏面有吃人的大怪獸?抑或是敵人對自己高官厚祿的利誘?明明自己當前生活過得好好的,偏要反其道而行,太不符合實際了。

由此可見,孟子所言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明顯的「誤人子弟」的成分,他之所以這樣煞費苦心的編造所謂的事實,只不過想將世人誤導到一種極其特殊的情況,也為了說明他的道理: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作為領導者,籠絡人心才是第一位的,其余都是浮雲。

如此導致中國2400年來都陷入了「人心」漩渦之中,對於「無關重要」的科技、蔬菜種植、熱兵器的發展統統視而不見。結果近代中國還在沈醉於「人心」主導一切的道德夢中,「不講武德」的西方殖民者利用先進的科技進行胖揍,夢醒分時中華文明還在嘴硬,斥責科技為「奇技淫巧」,你說是不是孟子所表達的「人心」思想誤導了世人2400年?

而且給中華文明帶偏了方向:沒有事情是人解決不了的,人定勝天嘛;出了事情,也一定是人的問題,該懲辦的懲辦,該流放的流放,全然不顧是不是符合客觀規律。

故而,我認為孟子拍腦袋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誤導」世人2400多年,是時候說出真相了:它僅適用於極少數的特定條件,也是孟子一直秉承的「人心」論,根本經不起大範圍的推敲和檢驗。如果照搬照抄、盲目遵從,必將視野狹小,思想僵化,將成敗唯一歸結到「人」這一因素;對於人以外的廣袤物質世界,必將持極其排斥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