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的非遺,英文名卻叫日本!文化的遺憾到底是什麽?

2024-07-16文化

作為發源於中國的古老工藝,漆器已有8000多年的厚重歷史。

可如今,這項與瓷器、景泰藍並稱中國工藝三絕非遺傳統技藝,卻成了華夏民族手工藝裏的遺珠之憾。

不僅是因為真正的漆器工藝復雜且易失傳,還是因為它被轉譯成英文之後,名字居然叫「Japan」。

明明是貫穿古今中華文明史的重要「遺產」,卻被冠以他國國名,說來還真是諷刺!

據現存史料考證記載,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了漆器的存在和使用。

雖然多年間朝代更替,百姓的社會生產模式也在不斷變革,但漆器卻完美地融入了大眾生活。

不管是家家戶戶常用的桌椅案台,還是姑娘出嫁家中長輩為表重視而費心準備的十裏紅妝,都可見它的身影。

而在當下的網路時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已經有很多人,逐漸失去了對非遺手作技藝的關註和重視。甚至一提起漆器,大家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對於這種地位和意義不言而喻的非遺技藝來講,它們雖無言、但每件成品都如同杜鵑啼血一般,隨時提醒國人非遺傳承的重要性。

就拿世居貴州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來說,這裏但凡苗族姑娘出嫁,每人都會穿戴從頭至尾一整套重達接近八斤的銀飾嫁衣。

這不僅是她們結婚的標配,更是苗族同胞千年相傳的——「以銀為貴、有衣無銀不成盛裝」的審美理念。

在苗族人心中,他們的民族服飾與婚喪禮俗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從嬰兒出生後三天就要第一次穿上苗族服飾,一直到代表苗族男子和女子成年要行的冠禮和笄禮、男女之間的嫁娶完成,才算順利度過了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

苗族少女在及笄行禮之後,就可以將所留長發挽於頭頂,用圈帽圍住。直至結婚前夕,正式穿戴全套銀飾。

而苗族男子在孩童時期,多散發或梳發髻。直到正式加冠之後,就固定了頭部纏青布包頭、裹綁腿的習俗。從孺子跨入成年世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成年人」。

一直弘揚非遺技藝的瑞銀鳥門店,對於飽含華夏傳統文化的苗族冠禮也是異常重視。平時不僅要定期的冠禮表演,還會請部份顧客親身體驗穿戴頭冠苗服。

而這看起來花紋繁復且浮雕感極為逼真的制銀工藝,則正是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苗銀鍛造技藝。

每一件銀飾銀器,都具有獨特的寓意及文化內涵。多年以來,苗族人都是以在銀器上塹刻來傳播民族精神。一塊老銀,隨銀隨家。必得經過純手工的反復打磨、雕琢、鍛造,才可焊接成品。

這項凝結了千年苗族銀匠心血的精湛技藝。也曾經歷過多次市場沖擊,直到後來瑞銀鳥的創始人張曉與潘氏家族聯手,這一展示古法技藝和現代審美的民族銀飾品牌才應運而生。

讓古老非遺文化被世人所看見,讓每位民間手藝人不再放棄信仰,讓每位大師的作品都能永存於世,就是如瑞銀鳥一般的民族企業存在的意義。

讓貴州非遺得以保留並代代傳承,那非遺和群眾的距離也就不再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