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勿將【道德經】異化與曲解

2024-06-26文化

(左九龍)基於對道德經的文化歷史背景的了解,透過對道德經第一、第二、第三章的讀書學習,我體會到:道德經81章節每一個章節都表達出一個道,並以德貫穿始終。關於健康的話題,人們常說,一沒有了,後面再多的零也沒有用。對比想象,一就是道德經的德,零就是道德經的道。德沒有了道也就不重要了。並非一般人而言的「道是看不到的」,我的理解是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好比數學裏的零並不代表沒有。有了一,零可以無窮無盡的添加到各行各業。

【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道德經的道究竟是什麽?現代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道德經講的「道」就是中國古代的理。治理國家應講理,也就是明道。修身養性要講自然法則,也就是明道。人際和諧相處要講理,也就是明道。道德經的奧妙就是哲學最高範疇的「理」,理就是哲學的「道」。中國人的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道德經】是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在【道德經】中能尋得教育智慧和心理疏導方法。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道德經】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中國古代道家哲學和其它所有社會科學都有一些互補關系。

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之後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吏,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道德經】的成書至少在戰國中期以前。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萬物之理,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價值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方法之「悟」。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還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道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常理之道是社會生活之「感悟」,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之中,是一種普遍認同的社會規律或習俗習慣,受到倫常關系的制約。【道德經】一系列主張和思想內容恰好契合了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人格,反對暴烈,主張道法自然,反對亂作為、粗暴幹預;主張儉樸,反對奢靡;主張謙虛、忍讓、不爭、低調、涵容,反對張揚和高調等。

道德經的立言宗旨是:補偏救弊,即彌補偏差,救治弊病。辨別清楚事物發展規律,才能提高認知能力,透過彌補不足,糾正錯誤。

道德經之道:知行合一。知:是把握好富貴尊榮的度,不能憑空思索。行:是不能糊裏糊塗隨性做事。要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經之妙:覺察因果。不斷強化思維規律的邏輯性。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指「知」,第二個道是指「行」,第三個「道」是指踐行知行合一的「德」。「玄之又玄」解釋為「因果關系」。眾妙之門指「一切事物因果關系的邏輯路徑」

第二章之道:比喻說明「西方人戀愛之道是跪地獻花和我愛你」「中國人戀愛之道是羞澀靦腆和暗送秋波」

第三章之道:舉例說明「西方教育是利益最大化和人格個人化」「中國教育之道是啟智、育心、匡德」。

第三章的聖人是指用道德感化人的人為聖人。賢人是指用財務感化人的人。也就是以德分人謂之聖,以財分人謂之賢。不尚賢使人不爭是指推崇以財務感化人才能避免民眾嫉妒和擔憂。「虛其心」是指「去掉私心」,「實其腹」是指「充實內心」,這裏的腹是指心,與肚子裏的腸子沒啥關系。「弱其誌」是指摒棄幻想。強其骨的骨是指「剛健品格,有骨氣」,並不是一般人所解釋的「筋骨體魄」。

目前,道德經缺少一個共同的解釋基礎,形而上學的價值觀是一個為少數人所分享的想法,他無法從最先立言的原理上經得起邏輯推敲,後人屢試不爽的自我推演的邏輯混淆本身就是一種致命的錯誤。知識具有它內在的統一性,社會學不斷出現的知識分歧以及造成的教育亂象是學術研究中對「道德經」的褻瀆,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客觀世界。速食文化的泛濫,電子數位的沖擊,導致中華漢字的基因功能異化,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流失。文化泡沫讓人感受不到了漢語文字比喻義引申義的情感魅力。自毀文化基因無利於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傳承和發揚。【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等國學典籍的功能異化和曲解,應該引起大家的深思和警惕(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