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說明文【費希特——事行】日本_小川仁誌

2024-03-25文化

我們會觀察事物,或對事物發生作用。這種時候,是先有我,然後我來看事物、對事物發生作用,還是相反呢?究竟是先有我,還是先有物呢?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費希特的事行概念可以提供參考。

費希特意圖將人類一切的認識與行為系統化,打造了一套叫作知識學的體系,它的中心概念就是「事行」。

費希特主張,「不以任何客體為前提,創造出客體的活動,就是行動本身的活動」。也就是說,自我進行的活動與客體的出現同時發生的狀態,就叫作事行。

費希特是從「A是A」這樣的命題中,匯出「判斷的自我」即是「存在的自我」這個結論的。他就是由此得到自己的行為(=行)與行為造成的事物(=事)為相同的靈感。所以為了突顯這個事實,他刻意使用了「事行」這個自創的詞匯。

一般我們都認為先有自我,然後根據自我來活動,結果產生出某些客體。但是費希特說,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自我。

前面也稍微提過,費希特似乎是從自我,也就是「我」這個概念的特殊性,得到「事行」概念的。他說「我」這個概念與其他事物不同,無法被指示。也就是指示「我」的瞬間,「我」就再也不是「我」,而成了客體的「它」了。換言之,透過指示「我」這個行為,我作為「它」而出現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事行可以被視為主觀與客觀化為了一體,是在經驗之前的一種根源性的概念。這就近似於上帝是「自因」,存在原因即是自己。但與上帝不同,事行的特征是,它完全被視為人的意識問題。

如果以費希特的事行概念為前提,那麽就不是先有我也不是先有物,而是兩者同時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