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看了央視紀錄片【屈原】,才明白我們為什麽要過端午

2024-07-06情感

巍巍屈子,千古一人。

作者:洞見MK

6月10日,農歷五月初五,又到一年端午節。

中國歷史上的節日多達幾十個,但像端午這樣有著兩千多年歷史,至今仍舊活躍的節日屈指可數。

談到端午,自然繞不開一代偉人屈原。

早在戰國時期,屈原就成了端午節魂的象征。

後來,無論何朝何代,每逢此日,人們總是一遍遍地傳頌他的精神,講述他的故事。

屈原為何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

在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屈原】中,我找到了答案。

該紀錄片以楚國的歷史興衰為背景,講述了屈原從入仕、受重用,到被貶、流放,直至自盡的坎坷一生。

屈原之偉大,就在於其精神。

他不僅僅是一位非凡的文人、傑出的政客,更是求學求真路上,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縮影。

看懂了紀錄片【屈原】,了解屈原精神,你就知道,為何我們今天要過端午。

1

紀錄片開頭講到,命運伊始,就給了屈原一個極好的開端。

他出生於楚國一個名流家族,其祖先世代在朝為官,而屈原自己從小嗜書成癖,才識過人。

僅二十歲出頭,他就被任命為楚國左徒,相當於宰相之位。

此時楚國實行的是世襲制度,貴族大多依仗著自己的權勢奢靡享樂,欺壓百姓。

屈原卻是個例外。

他不願意為了一己私利啃噬平民的血肉,立誌還楚國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

於是他力排眾議,在國內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不僅打破了貴族世襲制度,主張舉賢任能,不論出身;

還嚴懲貪汙腐敗,限制地主兼並土地,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在屈原的一系列舉措下,楚國國力大盛。

然而,沒過多久,厄運就降臨了。

許多貴族因此遭受打壓,他們把屈原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屢次三番上書彈劾他。

楚懷王迫於壓力,便把屈原貶為了一個微末小官。

被貶後,屈原也沒有一蹶不振。

他仍舊身體力行,親自教導身邊的子弟,讓他們發奮讀書,以國家命運為己任。

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誕生了一批真正的有識之才。

百姓們也對他感激不已,從販夫走卒到鄉下農婦,無人不敬佩他,無人不仰慕他。

骨子裏的善良,讓屈原贏得了民心。

儒學大師馬一浮曾寫過一句詩: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縱觀歷史,身居高位者不計其數,但他們大多都只是為了個人私欲,視百姓為螻蟻。

像屈原這樣心懷天下的人,少之又少。

現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榮浮躁的時代,許多人為了一點名利不擇手段,互相傾軋。

屈原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人向上爬的同時,也不能把他人踩在腳下。

有節操的人,從不會依仗自己既得的利益欺壓別人,而是發自內心地關懷他人,體察他人的苦樂與悲歡。

生而為人,願我們都能心懷悲憫。

不以身份論人,不以貴賤區別待人,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對待出現在你身邊的每個人。

2

仕途上的一時失意,並沒有擊垮屈原,真正令他痛心疾首的,是楚懷王的昏庸。

紀錄片中提到,屈原被貶的第二年,秦國謀士張儀前來遊說。

張儀以楚國舊土商於之地為誘餌,說秦國自願退讓土地600裏,唆使楚國與齊國斷交。

短視的楚懷王果然上鉤,馬上答應了張儀。

屈原聲聲血淚勸諫,說齊楚是唇亡齒寒的關系,沒有了齊國在邊境上的阻擋,楚國勢必走向滅亡。

楚王非但不聽,還把他流放遠地。

結果,一切正如屈原所料。

齊楚斷交後,秦國卻出爾反爾,只敷衍地退讓了6裏的土地。

走投無路之際,懷王才想起了屈原,重新起用他,令其出使齊國,重修兩國友誼。

屈原不計個人恩怨,任其差遣。

然而當他帶著喜訊從齊國回來時,發現楚懷王竟然又一次背信棄義。

在自己出使期間,楚懷王又被秦國蠱惑,欲與齊國撕破臉皮。

屈原再次死諫,換來的卻是更遠的流放。

三度被貶,其委屈可想而知。

但屈原始終懷著一絲希望,只要楚王還在,楚國還在,他就有機會被看到,被重新任用。

所以每次跌入谷底,他都沒有自暴自棄。

他依舊以振興楚國為己任,默默待在一旁,等著楚王醒悟。

一旦重新被任用,又會立馬充滿鬥誌。

如屈原這般位高權重之人,尚且會命途不順,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年輕的時候,我們意氣風發,滿腔熱血。

等到被社會摔打得痛了才發現,在最現實生活面前,理想不過是不堪一擊的碎末。

鮮花與掌聲,只是僥幸。

坎坷與低潮,才是人生的常態。

在這個萬變的世界裏,做一個習慣低谷的人,我們才不會畏懼生活的刁難。

人們在端午追憶屈原,亦是自勉:

在人生低谷的時候,一定要熬住了。

因為未達黎明前,必將經歷漫長的黑暗,有時候我們覺得特別難,恰恰可能是命運對自己最後的考驗。

3

季羨林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人生在世,孤獨是常態。

有人會為了合群,哪怕磨平自己的棱角,也要同流合汙,強行融入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有人卻始終煢煢孑立,甘於寂寞,始終堅守初心。

屈原就是後者。

紀錄片中講到,屈原活成了一個獨行者。

他這一生,遭到小人構陷、被昏君背叛,幾乎大半輩子都在流放,吃盡了人世間的苦頭。

但所有的一切,都沒有改變他高潔的品行。

他生於貴族,卻不願意坐在高台之上,啃噬平民的血肉。

他屢遭陷害,卻不願意為了個人恩怨,棄國家命運於不顧。

對於昏暗官場,他說: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對於民眾苦難,他說: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對於被貶流放,他說: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無論命運把他拋到何種境地,他都沒有屈服於昏暗的世道。

公元前278年,楚王逃跑,楚國傾覆,其他臣子或投奔他國,易主而事;或者裝瘋賣傻,淪為平民。

屈原卻沒有選擇茍活。

他不願意繼續遊蕩在這世間,做一只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

這一年農歷五月五日,屈原站於汨羅江畔,投江自盡。

為了他的家國大義,為了他的政治理想,為了他的大楚王朝,屈原終究付出了性命。

大文豪蘇軾曾評價道: 「吾文終不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

只因屈原的文字,是用其生命寫就的。

一字一句,皆是血淚。

他這一生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心裏更是光風霽月,一片坦蕩。

可以說,屈原把中國文人的風骨,提升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這也是端午要傳遞給世人的寓意之一。

在這汙濁的世道,有多少人能夠像他一樣不改初心呢?

有多少人被不良習氣浸染,變得貪婪、傲慢、虛偽、世故……最終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幹凈,已經成了稀缺的品質。

往後余生,願我們都能坦蕩做人,清白處世。

正如那兩句詩所言:「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

屈原死後,百姓紛紛自發來到江邊祭拜。

漁夫擔心魚蝦吞食其真身,於是將飯團投入江中。

藥師端來雄黃酒傾倒入江,試圖藥暈蛟龍,使其不能傷屈原。

後來,這些逐漸演變成為端午節「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儀式背後,寄托了人民對屈原的無限愛戴。

所以,中國人為什麽要過端午?

因為屈原雖死,精神長存。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心系天下的大情懷,一種殺不死的生命力,一種九死而不悔的初心。

而這些精神,構成了端午的節魂。

它們早已超越了個人和時代,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為了個人理想和家國大義而拼搏一生。

巍巍屈子,千古一人。

如今又到端午,粽葉飄香。

那一青一白之間,存放了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冀。

點個 贊吧 ,讓我們一起緬懷屈子,讓節魂歸位,正氣長存。

讓我們一起互祝安康,願所有人身心安康,願社會繁榮穩定,願山河無恙,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