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我們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

2023-12-08情感

【寫作是一種修行,渡己亦渡人】【心理學通識】焦慮癥

超越自我,追求幸福

以焦慮為核心特征的精神官能症患者,便可能是因為懼怕第一和孤立而過度壓抑自己的人,她放棄了實作潛能和追求幸福的權力,變得謙遜,逢迎神秘之還可能有受虐傾向。而 焦慮癥的核心點——就是"怕",把「怕」的解決好了,病就好了一半 。因為焦慮癥患者總是擔心害怕,他害怕自己患上了某種疾病,害怕自己走不出這種狀態,害怕驚恐的出現,甚至害怕自己會死。

稍有一點軀體表現,總想跑醫院,今天去心內科,明天又到骨科,後天又去呼吸科、消化科等等,做各種各樣的檢查。你要明白自己主要是因為焦慮影響了周圍神經系統造成的現象,它出現了一系列的不適。所以當你明白了這些不適並不是什麽器質性疾病所導致的,不要試圖去克服它,而是順其自然。這個時候你的這個焦慮癥就已經好了一大半了。

從大眾的角度看,他是典型的好人:謙遜、順從、低調、寬容;但是在個體內部,他主動放棄了人格的獨立性,而變成討好型人格,削弱甚至停滯了自己的發展。最終,她逃避了為之而生的壬午,逃避了自己的命運。馬斯洛: 我們不僅壓抑了自己危險的可憎的動物本能,也壓制了自己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性。

以富裕的心理資本對抗貧窮的物質資本,「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 」,在涉及智商、語言、自控力等方面的心理和認知,的確被貧窮所限。貧窮不僅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更損傷我們的想象力,糟糕的是,貧窮還損害我們的心理健康。

(1)自尊:以富裕的心理資本對抗貧窮的物質資本。「 貧窮限制我們的想象 」。在這句略帶戲謔的話背後,是一個艱難的事實:在涉及智商、語言、自控力等方面的心理和認知測試中,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整體表現都低於同齡人的平均值。貧窮不僅僅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它更損傷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對夏威夷考艾島的貧困家庭兒童的成功人士追蹤研究發現,他們的大腦裏面的核心器官 海馬體的體積要大於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士 ,促成海馬體的體積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擁有高自尊心。而海馬體是我們學習、記憶、壓力管理的認知中樞。高自尊心就是以一種富裕的心理資本對抗貧窮的物質資本的心理機制,只有透過這樣的有效機制,讓成功成為可能。

高自尊是抵抗貧窮的心理防線。高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能力,還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是高度認同的,從而呈現出自信的形象。 約拿情結 (約拿,基督教意為「鴿子」) 人們對成功的回避,對偉大的拒絕,對成長的恐懼 。「 如果你總是想方設法掩蓋自己本有的光輝,那麽你的未來肯定黯然無光 」。

我們渴望成功,但當面臨成功時卻總伴隨著心理迷茫;我們自信,但同時又自卑;我們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狀態,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狀態。簡單地說,這些表現,就是 對成長的恐懼—既畏懼自身的成功又畏懼別人的成功 害怕成功 的理由多個:擔心高處不勝寒,擔心自己暴露在聚光燈下,擔心爬得越高跌的越慘,也可能是曇花一現等。這些擔心的背後就是自卑 ,對偉人具有敬畏感,面對時又緊張、不安、慌亂、焦慮、嫉妒或一絲絲敵意,因為他們會讓我們自慚形穢。使得我們不願意與周圍人有太大的距離,我們害怕因為成功引起別人的嫉妒和敵意,甚至因為害怕而無法成就一番事業,別人看成是一個狂妄自大的瘋子,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了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心理動力學,人在沖動本身與阻遏其表達的防禦之間,沖突成長,所以在追求幸福時,警惕對之的壓制。很多時候,出於安全與歸屬的需要,人們把真實想法隱藏起來,去迎合主力思想,參與打壓亞文化,於是,表達成為禁忌,追求卓越成為狂妄。大多數人,渴望自我實作,但,總感覺自己沒有真正自我實作,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作自己內心的願望,完成自己的使命。

並不是外部條件和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是自我認同與他人評價的沖突,於是,在強大的社會文化力量的碾壓下妥協,變得恭順,也放棄了令自己輝煌的機會和努力。馬斯洛稱之為「 萎縮的個體 」·。也有少數人,勇於直面沖突,以自己的方式解決沖突,用被打壓的亞文化去代替落後的主力文化,推動文明進步,馬斯洛稱謂:「 奔放的個體 」,雖會受到打壓,但,他們是快樂的,很可能成為傑出人物。 其差異就是恐懼與勇氣之間的差異

自尊,我們如何評價自己,是我們的重要資本,稱之為心理資本 。會在貧窮所帶來的壓力源和人心理世界之間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防線,幫助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擺脫惡性迴圈。家裏有幾棟樓,多少存款,這些都是物質資本。物質資本決定了我們是貧窮還是富有,而心理資本決定了我們的心理世界的富裕或者貧乏,是豐富的還是寡趣的,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

為什麽我們 對自己的評價高於實際水平? 這是一種對自尊正常的保護機制,一方面我們會努力證明自己實力超群,另一方面主動規避別人對我們的負面反饋。遺憾的是,透過自我增強的高自尊卻是虛假的,也就是虛榮心,並不能成為我們抵抗貧窮侵襲的堅固防線。現代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負 。即自尊不僅取決於成功本身,還取決於對成功的預期。要獲得自尊,要麽獲得更大的成功,要麽降低抱負,或二者兼有。

我們主要是 透過與他人的觀點和能力進行比較,來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其結果對我們的行為和自我評價有重要影響 。一條大魚從小池塘進入了大河,就不再占有絕對的優勢;同時因為競爭物件都比較強勁,會導致其自尊水平不斷下降。相反,當大河中的一條小魚進入了池塘—雖然在大河裏它是一條小魚,但是在小池塘裏卻是一條大魚,這時候它的優勢就凸顯出來,其誌向和自尊就會得到激勵。馬什教授把這個現象形象地稱為「 大魚小池塘效應 」。朱棣文:「生活在一個傑出人才眾多的家庭裏,常常感覺自己是一個笨蛋」,平庸的羅切斯特大學讓他重新獲得了自尊,班杜拉:「人們很容易獲得強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標就好了」。

(2)自信: 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習得性無助:一種因為重復的失敗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無助和對現實絕望的情緒。勝利者效應:成功不是用失敗累加而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激勵。學習如何應對失敗,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從失敗中看到成長的機會,而不是迷失在失敗帶來的受挫感中。一旦你信任了你自己,你就會明白怎樣生活。

(3)理性平胡:把期望降低,把依賴變少,你會過得很好。人的三次成長。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自己再怎麽努力,有些事終究還是無能為力的時候;而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極簡,並不是要舍棄一切,而是要在浮躁的社會裏,減少依賴,去掉所有不必要的繁雜與欲望之後,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也許是家庭,也許是事業,也許是信仰,也許是慈善……愛我所愛,然後在輕度喜悅之中,波瀾不驚,專註前行。過高的期望使得我們不斷創造失敗的情境,最終導致抑郁甚至抑郁癥。因此,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迫切需要做的,就是降低期望。

(4) 幸福來源於行動

學會接納失敗,明白失望、煩亂、悲傷,它們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份。不要讓朋友長時間停留在電話通訊簿和微信裏,需要時不時地見面聚一聚。「紅桃皇後定律」--以你現在的速度你只能逗留原地,如果你要抵達另一個地方,你必須以雙倍於現在的速度奔跑。年輕時,我們把才華寫在臉上,無所畏懼;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褪去銳氣和光芒,變得謙卑與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