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輔導父母的過程中,發現一次又一次因為寫作業,而陷入情緒崩潰,對孩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讓父母無法容忍和焦慮崩潰的,是孩子沒有按父母的要求和想法去寫作業。
當然,作業只是一個導火索,背後投射的是父母對孩子的高要求與自己的價值觀。
在父母看來,寫作業也好,學習也罷,復習等,都要遵循著最佳化的規則,要按部就班,要有章可循。
而孩子的學習則是隨意看看卷子,盡可能多地把之前的知識漏洞來補一補。
當孩子和父母對待學習的態度不一樣時,父母就很崩潰,內心是這樣想的:
正常情況下,哪個學霸不是這樣復習的呢?這不是基本的常識嘛,孩子這樣復習是沒用的,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當父母好心的提醒孩子要怎麽正確的學習和寫作業時,孩子很本能的排斥,甚至對父母說:你來學吧,你來寫吧。我就是沒帶腦子學的。
於是,孩子就擺爛不學了,這引起了父母更多的憤怒,恨孩子不爭氣,恨孩子太笨太固執,恨孩子什麽都做不好,恨自己不該生這樣沒用的孩子。
在父母憤怒到失去理智時,看到的都是孩子做得最不好的一面,於是就看得到了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做好一件事的評價,覺得孩子已經完了,已經無藥可救了。
我想說的是,孩子真的沒有什麽錯。只是按自己的節奏在復習和學習,她唯一犯的錯,可能就是沒有按照父母的規定和要求。
當然,父母對孩子提這樣的要求完全是出於好意,甚至是正確的和高效的學習方法。
但,在孩子不需要正確的方法和道理時,想要自己去做事的時候,父母真的要學會後退一步,不評價,不幹涉,讓孩子自己決定一次,讓孩子自己試錯一次。
哪怕孩子方法錯了又有什麽關系呢?哪怕孩子真的是在很低效的學習,這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尤其是對於擺爛和厭學的孩子來說,只要他們願意學,這件事本身就值得肯定和贊賞,至於學什麽,怎麽學,父母還要幹涉過程,只會讓孩子一點都不願意學了。
允許孩子用不太正確的方法去學習,允許讓孩子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學習。
每次進步一點點就好了,孩子的進步不一定父母非要盯結果,有時過程也很值得欣賞和看見。孩子做到了昨天沒做到的事,孩子有了點滴的進步,這些才是父母應該看見的。
而不是即便孩子在做,再努力,也被父母視為「浪費時間,沒一點價值的消耗時間「。
說實話,我是很心疼孩子的,努力不被父母看見,無論怎麽積極的改變都被父母無情的打壓和斥責。
盡管我知道父母對孩子提的所有要求,都是基於對孩子的愛,都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能讓結果和效率盡可能好一點。
父母可以跟孩子意見不同,但也要學會尊重孩子,而不是用很多所謂的「事實「來驗證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
只看見孩子滿身的缺點,厭學,擺爛,不聽話,卻看不見孩子默默的努力,積極的自救。讓孩子剛萌發的一點希望,以及想要進取的心,再一次被湮滅。
有時,我明明知道父母是真的好心為孩子,可是我還是會難過,會覺得悲哀。
這明明是父母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非把自己的訴求強加給孩子,這對孩子公平嗎?這樣做真的不覺得在傷害孩子嗎?
以愛為枷鎖的要求,很窒息,很用力,也很讓人覺得無奈。
明明是愛,為什麽卻變成了傷害?明明是想為孩子好,犧牲了所有休息和娛樂時間,來盯作業,來陪寫作業。
可是陪伴的結果是讓父母對孩子更挑剔,覺得孩子更無可救藥,也毀掉了孩子的自信心與內驅力,這是一個雙輸的事,父母卻還在熱衷的讓之負迴圈。
父母崩潰了,孩子也失望了,更不願意學習了,對學習越來越缺乏動力。給父母三個建議:
首先,後退一步。
父母真的不要過多幹涉孩子學習,只關心他們的情緒以及吃喝拉撒就已經是足夠好的父母了。
尤其是哪怕父母曾經是學霸,也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去復刻孩子,基本不會起到什麽正向引導,反而讓孩子有挫敗感,覺得自己就是無可救的廢物。
沒有一個父母想讓孩子變廢,但往往親手讓孩子失去信心和自驅力的是父母以為很正常的高要求,還有按自己的樣子去復制孩子無意識的行為。
其次,懂得孩子。
別總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麽,別總告訴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會有什麽嚴重後果。
先去看見孩子,觸碰他的感受,了解他的需求,嘗試理解他此時的心情。
這比給孩子講多少大道理都管用。愛是情感的流動,而不是無限的要求。
最後,允許孩子跟自己不一樣。
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自己成功孩子就理所當然該成功。
允許孩子跟自己不一樣,也允許孩子做不到父母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這是一種自洽,也是接納孩子不完美的無條件的愛。
所以,父母別陪孩子寫作業了,讓他們自己來,自己走路,自己試錯,自己跌倒了再爬起來。父母不是不管,而是永遠在他們身後,時刻做好為他們兜底的安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