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董宇輝:多讀書,你才能通人性

2024-07-15情感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作者:洞見CC

人為什麽要多讀書?

董宇輝在接受采訪時的一句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裏。

他說, 讀書可以使我們通人性。

能使我們有更大的理解能力,更大的包容能力。

能讓我們理解每一個人的苦,於是我們就會有更大的精神接受力。

讀書多的人,都有一個共性—— 溫暖而慈悲。

他們在書中窺見了世間百態,因而更能理解人性中的善與惡;

他們在字裏行間經歷了千百種人生,所以對人性更多了一份理解與寬容。

他們站在高處俯瞰世間,又能與人間疾苦共情,這恰恰應了張愛玲所說的那句: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書讀多了,自然就能通達世道人心。

1

  • 讀懂【悲慘世界】我才明白法律之上,還有慈悲。
  • 【悲慘世界】中有一個讓我震撼的片段。

    主人公冉阿讓因偷一塊麵包,被不公正的法律審判,坐了十九年牢。

    刑滿出獄後,獄警沙威仍舊不肯放過他。

    因為在沙威的認知裏,人都是非黑即白的。

    但凡犯錯,便是終生有錯,不管如何彌補,都不會改變。

    於是他一直對冉阿讓窮追不舍,時刻準備再次逮捕審判對方。

    不近人情的沙威,在【悲慘世界】中,其實就是法律的象征。

    而性格與之完全相反的米裏哀主教,則代表的是善與慈悲。

    在所有人都厭棄冉阿讓時,米裏哀主教卻肯主動收留他,給他尊重,邀他共進晚餐。

    即便冉阿讓偷拿了他的銀器,他也願意再次寬恕對方,相信冉阿讓一定會棄善從惡。

    也正是米裏哀主教的這番感化,再次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

    此後,冉阿讓不再對世間的一切感到絕望和憎惡,而是盡可能地去幫助他人,在救人之中完成了自我救贖。

    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總以為,法律就是鐵律,違法的行為都是惡的、壞的,是不該被姑息的。

    但看過【悲慘世界】才知道,有些罪惡、犯錯,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麽簡單。

    就像書中所揭示的,冉阿讓的犯錯是迫不得已,而現實生活中,誰又沒有一些難言之隱呢

    人活在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既如此,我們就該對世人抱有更多一份的悲憫,多去想想他們是不是情有可原。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涼薄的世界裏,被溫暖所環繞,也被他人所理解和尊重。

    2

  • 讀懂【殺死一只知更鳥】,我才明白做人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偏見。
  • 偏見是什麽?

    沒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偏見就是一種觀點,是自我對事物、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和解讀。

    並沒有理解什麽是偏見,以及偏見帶來的真正危害。

    直到看完【殺死一只知更鳥】,我才徹底改變了看法。

    書裏講到,主人公斯庫特家不遠處,居住著一個「惡毒的怪人」。

    傳說裏,鎮上所有的犯罪行為都與這個怪人有關。

    可奇怪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見過這個怪人行惡,卻還是對他心存偏見,甚至聯合起來孤立他。

    就連幼小的斯庫特也是對其避而遠之。

    直到後來經歷的一件事,斯庫特才意識到自己犯下了怎樣的錯誤。

    那天,斯庫特參加學校的表演,直到很晚才和哥哥傑姆一起離開學校。

    不幸的是,他們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成年醉漢,醉漢拿著刀,撲向了他們。

    危急時刻,有人沖出來,與醉漢廝打,才讓他們得以脫險。

    盡管那人也受了不輕的傷,卻還是堅持將斯庫特兄妹倆送回了家中。

    經由父親解釋,斯庫特這才知道,救了自己和哥哥的英雄,就是傳說中的惡毒怪人——亞瑟·拉德利先生。

    那一刻斯庫特才意識到,她以前因為偏見,誤解了一個多麽好的人。

    在這世上,很多人都喜歡罔顧事實,戴著有色眼鏡看他人。

    以前我也有這個毛病,但看了這本書以後,我終於醒悟:

    總局限在自己的主觀臆斷裏,以己度人,不僅會喪失客觀和理智,還會給他人造成無端中傷。

    正如叔本華所說:

    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並非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一個人越無知,心中所帶的偏見也就越深。

    要想徹底這種放下偏見,了解他人,唯有多讀書,多經歷,多見世面。

    當你推倒了偏見的墻,走出了狹隘的視角,你目之所及,才會是世界的真相。

    3

  • 讀懂【楊絳傳】,我才明白最高級的善良,是給人留點體面。
  • 看過這樣一張圖。

    圖片中,兩個小女孩站在一塊寫有「手拉手助學」的黑板前。

    受捐助的小女孩低著頭看著地面,臉上寫滿了仿徨與難堪;

    而捐贈的小女孩則仰著頭,一臉驕傲和得意。

    所以你看,相比於直來直去的惡意,自以為是的善良,往往更容易刺傷他人。

    而真正有修養、有學識的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會給人留足體面和自尊。

    【楊絳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楊絳曾遇到一個三輪車夫,老王。

    老王沒有親人,常年和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相依為命。

    可因他患有眼疾,很多乘客拒絕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麽。

    楊絳卻從不嫌棄他,反而經常坐他的車,照顧他的生意。

    後來他還給老王「賺外快」的機會,招攬他給自己家送冰,給他應有的報酬。

    老王也因此對楊絳一家特別尊敬,不僅給他們家送的冰更多,還車費減半,臨終前還送他們香油雞蛋。

    曾經我總覺得,善良只要給出去了,就能溫暖別人。

    楊絳書中的這個故事讓我清楚地明白一個道理:

    對於身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來說,他們需要錢,但同樣也需要尊嚴和體面。

    對於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來講,比起物質上的援助,他們也需要精神上的安撫。

    就像【魚我所欲也】裏所說的: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在剝奪別人尊嚴的情況下給予幫助,即便是再饑餓的人,也不會願意吃嗟來之食。

    你若也能從書中明白了這一點,便能掌握善良的分寸,將自己的每一份善意都適當地給予他人。

    4

  • 讀懂【悲喜自渡】,我才明白,理解了人性,世事盡可原諒。
  • 【悲喜自渡】中,記載了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大起大落。

    季羨林曾被聘任為北大教授,很多人都對他萬分敬重。

    然而等到他跌至低谷,被下放到牛棚改造時,那些之前對他笑臉相迎的人,轉眼就對他避之不及。

    後來在被批鬥的過程中,他甚至還被圍觀人群打得鼻青臉腫。

    但即便如此,季羨林也沒有對人性有過多失望。

    有一次,他推著一輛破舊的自由車趕路,差點跌倒時,有個女同事上前幫他扶了一把。

    他還感動得熱淚盈眶,心想:這個人,我畢生難忘。

    這事發生後沒多久,季羨林得到了平反,還榮升北大副校長。

    很多人又一窩蜂湧過來巴結他,季老也沒為難那些人。

    之後回憶起這些種種,季老甚至對此表現出了最大的理解:

    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其實若換作是以前的我,遭到他人的攻擊和背叛,也必定會以牙還牙,絕不罷休。

    可當我細讀了【悲喜自渡】之後,才逐漸明白:

    人性本就趨利避害,世事也是冷暖難測,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我們若是一味要求別人對我們從始至終的好,便是在自我為難;

    遇到傷害,只想著反擊報復,也只會讓自己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倒不如像書中所說的,對世事多一點原諒和放過,對他人多一點慈悲和寬容。

    那麽,即便人心反復,我們也能從容地看待一切,而不被其所傷。

    白巖松曾說: 「閱讀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讀出人性的復雜。」

    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開拓認知,了悟人性的過程。

    不讀書,我們無法洞察人性,也不會理解不同階層之人的難言之隱。

    當書讀得足夠多,我們才能慢慢把人心貫通,對人性的幽微復雜有更深刻的認知。

    到那時,就不再有讓你無法理解的人,也不會有令你心緒難平的事,你的眼界、格局和心胸,都將躍升至新的高度。

    點個 贊吧 ,晚君與你一起,多讀書、通人性、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