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寫點生活|借問路在何方

2024-07-10情感
潮新聞客戶端 朱耀照
以前,到陌生的地方去,為了避免走錯道路,問路是很頻繁的。到分叉路口,要問;到一個陌生的村子,要問;遇到面善的人,更要問。這問得勤快,幾乎跟「入太廟,每事問」的孔子差不多。
有一回,鄰居阿鎮要到40裏路外的姐夫家去,恰巧父親的徒弟小安有物品要送回家。而兩家相距不過五裏。小安便托阿鎮順便將物品帶去他家。幾天後,阿鎮回來了。他向我們講起去小安家的經過:
「外鄉的路好像比我們長很多。從姐夫家到小安家,似乎要走很長時間,而且歧路又多。走一段路,我就要送帽子。還沒到他家,就送了八九頂。」
見我們很不理解,他笑了起來,說:「送帽子就是向人問路。因有求於人,要低聲下氣,陪著笑臉,說幾句好話。」
我十歲時,單獨外出拜年。因那些親戚都分散在三十裏路外,父母擔心我迷路,臨行總叮囑我:「向人多問問路!」
「嘴巴甜一甜,賽過一石田。」問固然是好方法,但這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很多時候,或者沒碰上問的人;或者問了別人,沒多大用處。
那年,我到陜西去。第一天從義烏站坐火車到南京,第二天再從南京站坐火車到目的地。為了方便第二天上車,到南京後,我就在火車站出口不遠處的一個小旅館住了下來。
難得到南京來一次,晚上閑著無事,我就乘城市公交車去各處轉轉。南京城很大,但我不怕。那時,火車站只有一個。不管怎樣,火車站總能找到。可在返回旅館的路上,我才發現我錯了。火車站很大,出口也很多。在模糊不清的夜裏,火車站周圍的房子就像森林一樣,從中找出一株小樹似的旅店,該有多難!
我一邊在火車站轉圈,一邊問碰到的人。被問的人,有的擺擺手,說自己是外地人,不很熟悉;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聽完問話便不發一言,快步離開。笑臉去問,得到的是冷淡。我越來越沮喪。轉了幾圈,我竟都分不清東南西北了。我知道,再這樣走下去,是要崩潰的。
後來,我終於理清思路,想到辦法。我找了一個火車站工作人員,問清南京火車站各個出口的布局。在那個熱心人的指點下,我找到了下火車後走出火車站的那個出口。不久,便找到有些熟悉的一幢兩層的樓房。推門進去,果真是我投宿的旅館。折騰了兩個小時,我一臉疲憊。
從那以後,便有了城市恐懼癥。
但到了現在,到任何地方,我都不用為出行而恐懼和焦慮。因為我有了問路的特殊物件——智慧型手機。
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事先可開啟智慧型手機的高德地圖或百度地圖的軟體,查詢一下出行的路線。沿著路線走路或駕車,一般不會錯。為了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已走了多少路、還有多少路才到目的地等出行情況,還可用地圖軟體進行即時導航,把曲折而復雜的路程變得簡單而有序。
敢問路在何方?以前,路在熱心人的口裏;現在,路在智慧型手機裏。從問人到問手機,問路越來越容易,得到的資訊也越來越準確。這既是一種科技的進步,也是一種生活改善、出行方便的幸福。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