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走過半生,才明白這7個人生道理都是真的

2024-10-17情感

聽過這麽一句話,感覺挺深的:

「人生好比餃子,不管是被人推下水,給人丟下水,還是自己主動跳下水,要是沒被生活狠狠燙一下,那都不能算長大成人。」

年輕的時候好多道理都弄不明白,等弄明白了,人卻已經不再年輕啦。

歷經半輩子的起起落落,這下才搞清楚人生啥東西最重要。

咱以前沒當回事的那些道理,其實藏著過上幸福日子最實在的意思呢。

咱來聊聊做人這事兒:

所謂的高情商,就是能讓自己過得自在

曾有人向蔡康永發問:「咱們訓練情商,到底是為了啥?」

他的回答挺簡單:「可以自在地做自己就行。」

歲數越大,就越能明白這話裏頭的深意。

有挺長一陣子,我在人際關系這塊兒特別執著,老想著能在別人那兒留個好念想。

因而,老是會過分在意別人的感受,使勁去滿足別人的需求與喜好。

這麽做沒換來好人緣,倒成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了。

老是去討好別人,最後把自己整得身心都特別疲憊。

兜兜轉轉大半輩子後才慢慢清楚,實際上一個人頂級的情商,就是能讓自己過得自在。

美國心理學大家因茨·科胡特曾講過一個詞:毫無敵意的堅決。

簡單來講,在人際交往裏得劃出一條界限來。

別人要是冒犯咱,咱別發火去回應;別人要是有期待,咱也別委屈自己去迎合。

要是你不再把自己擰巴著,不再依照別人的看法和說法去活,那就能活得更舒坦了。

要是你能用一種更為成熟、更為平胡的姿態來守住自己,那你才會實實在在地被人敬重。

這便是高情商,其對我們的最大價值所在。

要說讀書這事兒:

歲數大了就明白,多讀點書確實是有好處的

談到讀書,作家梁曉聲講過一句特別好的話:

讀書的目的啊,不是為了獲得多大的成績,而是當你被生活整得沒招了,掉進泥坑的時候,能給你一股從裏到外的勁兒。

生活裏的糾結與痛苦,老是把咱們困在一個死旮旯裏,讓人不知道咋辦才好。

不過呢,你要是翻開一本書,就會覺得自己所有的情緒,好像都有人在傾聽,都有人能懂。

它會讓你曉得,這世界比你想的大多了,當下的挫折那就是大海裏的一滴水。

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在面對許多事情時,心態會比較平胡、通透。

人生這一路上,會碰到不少人,也會跟不少人分開。

到頭來咱都會清楚,這人這一生啊,其實是孤單的。

就數書籍,能讓你的精神世界變得富足,伴你度過悠悠時光。

你從書裏發現了自己,打造出了自己,變成了期望中那個最棒的自己。

要是你把書裏的滋味都品透了,那就不會被身外之物攪擾,自己就能獲得人生中那種悠閑自在的境界啦。

說到婚姻危機:

別太把婚姻當回事兒,那危機也就不算啥了

有人講,中年夫妻當下的情形是:想把日子過好卻過不好,想離婚又離不了。

其實吧,婚姻就是一種人際往來關系,婚姻危機肯定會出現,畢竟誰也沒法一直做到毫無瑕疵的「完美」。

我們會把自己的缺點露出來,會產生想要掌控對方、讓對方改變,乃至束縛對方的想法。

說到底,就是太看重婚姻了唄。

心理學家曾奇峰講過一個挺有意思的比方:

「擺出婚姻沒啥大不了的態度,婚姻就不會那麽糟糕;」

要是擺出靠婚姻去像獲取母乳似的獲取滋養的那種架勢,那得到的肯定啥也不是,就一個屁。

話雖說得直白些,但道理在這兒呢,人生本該是寬廣的,不能就光盯著婚姻這一件事兒。

而不是拿著八倍鏡去瞅伴侶,尋思婚姻的時候,你就會覺著婚姻危機其實沒那麽嚇人。

自己把事兒整明白了,那啥都順當了。

說到年齡焦慮這事:

你不怕變老,怕的是老了啥都沒幹成

前些日子,跟一個老朋友嘮嗑,心裏挺有感觸的。

她前不久才調到一個新部門,好多業務都得從零開始學,天天忙得不可開交,像在打仗似的。

晚上回到家得陪著孩子寫作業,還得打掃屋子,又是洗又是刷的,忙到深夜才完事兒。

公司裏的年輕人數目不斷增多,這些人既沒家庭負擔,也沒經濟負擔,而且精力特別充沛。

有那麽一下子,著實感覺自己歲數大了,其實歲數大並不可怕,怕的是仍舊啥都沒幹成。

不過我確實挺羨慕她的,工作還值得去拼搏,有倆可愛的孩子,家庭也幸福美滿。

你瞧,那種說「一事無成」的說法,實際上都是透過相互比較才得出來的。

和年輕人比力氣,和有錢人比錢財,那肯定會讓自己覺得沒勁兒。

但要是從縱向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你所擁有的東西其實是在一直往上增加的。

一個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明明已經有了百分之九十的幸福,可還覺著剩下那百分之十也得是自己的。

想起亦舒講過這麽一句話:

我四十歲時,身體沒啥毛病,錢也攢了一些。結了婚,老公挺會疼人,孩子也挺乖。還有一份打心眼裏喜歡的工作,這就算是成功啦。

幸福挺簡單的,有事兒幹,有人疼,有盼頭。

少去做些比較,焦慮也就隨之減少,把自己手中的幸福緊緊抓住,一邊前行一邊珍惜著。

說到父母:

父母並非是漸漸老去的,而是在某個瞬間就突然變老了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啥時候你察覺到父母變老了呢。」

有個網友叫@Shane,講了他自己的事兒。

大學一畢業,他就從甘肅老家出來,奔北京去闖蕩,謀事業了。

事業越發紅火,給爸媽打錢的次數越發頻繁,可回老家的回數卻越發稀少。

和爸媽通電話,啥時候打過去,電話那頭永遠說的都是「啥都好著呢」。

有一回,他自己一個人坐高鐵往家趕,打算給爸媽一個驚喜。

一推開門,他一下子就淚眼模糊了,母親的腿病更重了,只能躺在床上,根本動不了。

背有些佝僂的父親,手裏拿著水杯正要遞給母親,臉上滿是驚訝,還帶著點兒羞愧地瞅著他。

他講,這輩子咋都忘不了這一茬,咱當兒女的,欠的太多啦。

想起顏如晶講過的這麽一句話:

「父母是孩子前半輩子僅有的看客,孩子是父母後半輩子僅有的看客。」

咱老是覺得時間挺充裕,覺著以後日子還長呢,覺著事情自然會順利發展,咱能不慌不忙地盡孝。

然而咱都忘了,咱自己在成長,爹媽也在慢慢老去。

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多陪陪咱爸媽,別給親情留遺憾吶。

咱來說說朋友這事兒:

朋友變得越來越少,可留下來的那部份卻越發關鍵

作家尾魚在【怨氣撞鈴】裏講過:

「人和人之間的緣分本來就挺稀薄的,在旅途當中碰到的人,大多都不怎麽樣,以後也沒啥機會再見面了。」

成年人的友情啊,常常是走著走著就沒了,聊著聊著就斷了,一路前行一路遺失。

好友名單變得越來越長,可真正能好好聊天的沒幾個。

每個人都得回到自己的日子裏去,沒人樂意耗費時間來維持一段關系。

新的朋友不好交,老的朋友在變少,剩下的那可是越發珍貴了。

歲數越來越大,經歷的事兒越來越多,這才慢慢明白,真正的朋友那可是稀罕物。

就算你們不咋常來往,可當你有難處時,他肯定會幫你一把。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之際,他肯定會陪著你,給你帶來勁兒。

經過歲月的磨煉,時間的檢驗,方能明白誰是生命裏最要緊的人。

朋友不用多,有兩三個知己,這輩子就夠暖心窩子的了。

說說我自己:

人生的價值,並非由生命的長短來決定,而是取決於生命的豐富程度

董卿講過:

要是說人生是一趟不停做選擇的行程,那等千帆都看過了,最後留下來的,便是專屬於自己的那片獨一份的景致。

年輕那陣兒,咱給父母奔忙;成了家以後,咱又為子女操勞,為家裏人忙活。

人生下半場,咱得回歸本心,懂得為自己去活。

曾經啊,我收到了一個讀者的留言

他都68歲了,心裏有個願望,就是學馬頭琴,可這願望一直沒達成呢。

我跟他說了一大段話給他鼓勁,盼著他別被年齡限制住,去幹自己認為有意義、能讓自己高興的事兒。

過了半年,他再次找我來了。

他講,自己把馬頭琴學會了,當下正免費教小朋友們呢,還會在廣場上給大夥免費表演。

如今每天,他都過得特充實特開心,就算哪天快不行了,他也沒啥可遺憾的了。

人生也就百來年,起起落落一場,過著過著就歲數大了。

咱沒法讓生命變得更長,但能讓生命變得更寬更厚,給咱活過的日子,做點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兒。

就像加繆講的:真正對未來大方,那就是把所有都給到當下。

在那有限的時光中,去感受,去闖蕩,去尋覓,去幫襯他人,去達成自我。

這才是人生後半段,頂好的生活方式。

三毛講過:

「我沒趕上好好地年輕,等搞清楚的時候,就只能決定好好地變老啦。」

活了大半輩子,經歷了好多事兒,到最後才清楚,咱們一直想找的那個答案,實際上就在平常生活的那些小細節裏呢。

人生就像一場修煉,說到底是要把自己的心給磨煉好。

慢慢地你就會明白:活得有活力又純粹,才是對往後的日子最好的交代。

點亮【在看】,願我們在人生的下半場,守住一份寧靜,修得幾分坦然,優雅而從容地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