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洞悉事物的底層邏輯(下篇)

2024-01-10情感

接上篇

洞悉事物的底層邏輯(上篇)

四、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 理解What、Why、How,才能知行合一
  • What(是什麽)、Why(為什麽)、How(怎麽辦)。這是三個非常神奇的詞,很多人在表達中容易混淆它們,最後就會變成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我表達得很清楚,但是對方卻完全沒聽明白。

    What、Why、How,是「黃金三問」,密不可分。做事情沒有Why,就沒有動力,What和How也就沒有意義。沒有How,就只會體現在表面上。在溝通中,為了避免雞同鴨講,你一定要搞清楚對方想聽的是What、Why還是How,而自己所表達的是What、Why還是How。當你所表達的和對方想聽的相匹配,你們的溝通才是有效的。只有真正理解了What、Why、How,你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 幽默,是溢位的智慧
  • 主流的理論,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是優越感理論(讓對方感到優越)。第二種是錯愕感理論(突然的腦筋急轉彎)。第三種是釋放感理論。

    不管你要給人制造的是「優越感」「錯愕感」還是「釋放感」,都需要一種稀缺的能力,甚至是天賦,那就是智慧。只有當你的智慧多到溢位時,才有幽默感。幽默,是溢位的智慧。

  • 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
  • 如何打好比方,需要三步:

    第一步,洞察復雜、陌生事物的本質;

    第二步,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第三步,用熟悉的解釋陌生的。

    打比方這個能力,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能力。因為會打比方,說明你能同時理解兩種事物(復雜、陌生的事物和熟悉的事物)的本質。

  • 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
  • 你要知道,什麽是你的,什麽是他的。你在你的範圍內做事,他在他的範圍內做事,如果要跨越邊界,就需要先征求對方的同意。大家一般都分得清楚物品的所有權,但是,時間、私密、權利……這些無形東西的所有權,很多人卻分不清楚。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邊界感都非常重要。很多讓人不舒服的舉動,通常都是因為對方越了界。所以,我們要時刻訓練自己的邊界感,註意不要侵犯別人的邊界。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基本修養。

    五、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 世界三大法則: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
  • 什麽是自然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者說,弱肉強食。在自然法則下,想要生存,個體的優勢非常重要。自然法則,能夠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個人利益。

    自然法則也有問題——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產生極度的不信任,很難協作。因為有一個大於個體目標的目標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了族群。家庭是一個族群,公司是一個族群,宗教是一個族群。因為這個大於個體目標的目標,大家必須出讓一部份自己的選擇權和決策權給集體。這時定義出來的新的法則,就是族群法則。族群法則也有問題——族群內和睦融洽,族群間爭吵沖突。於是,普遍法則產生了。什麽是普遍法則?就是可以跨越個人和組織、所有人都理解和認同的東西。從自然法則到族群法則,再到普遍法則,是世界不斷進步、文明不斷發展的標誌。

  • 找到並利用自己的戰略勢能
  •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求之於勢,是尋找戰略勢能,是追求技術的領先、商業模式的優越以及效率的優勢;不責於人,是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進行賦能,是在匹配責權利制度的前提下對每個人全部能量的調動。戰爭的本質,是對能量的控制。

  • 產品價格到底應該由什麽決定
  • 產品價格是由消費者能感知到的價值決定的。消費者能感知到功能價值、體驗價值、個人化價值。

    功能型產品,高價效比或授權以成為你的有利競爭。但比效率的難度很大,只有少數公司能做成。大多數公司都不應該在同一個產品上比價格,而是要給消費者提供更稀缺的價值——體驗價值。要懂得建立差異化,給消費者提供更稀缺的體驗價值。而打造體驗價值的核心方法論,是從產品視角切換為使用者視角。以賣西瓜為例,小販看到賣整個西瓜的銷量不好,於是就推出了新賣法:賣半個西瓜,送一個勺子。在其他人都在賣整個西瓜時,他的賣法就格外不同。這種新賣法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讓他們想什麽時候吃西瓜都行。這種差異化就給消費者帶來了體驗價值。但還有比體驗價值更稀缺的價值——個人化價值。個人化需求,是這個時代最高級、最昂貴的需求。個人化產品,是能讓使用者感知到最稀缺價值感的產品。價值越稀缺,價格就越高。

  • 利潤來自於哪裏
  • 很多在做生意的老板,會抱怨他們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後不知怎麽賺錢。其實剛開始進入行業時,他賺到的錢,其實是市場紅利,並不是他的利潤。競爭幾年之後,收入只能勉強覆蓋成本,這是因為他掙的是社會薪資,是社會給他的辛苦費,也不是真正的利潤。只有透過創新,才能在整個行業成本都是3元的時候把成本降到2元、1元,而只有別人學不會也做不來時,你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護城河,才會擁有真正的利潤。

    利潤,來自沒有競爭。任何一個行業,所有的紅利最終都會被競爭拉平,最後大家只能賺社會薪資。這時候,只能透過創新來創造利潤空間。否則,說句紮心的話,你以為你在創業,其實你只是在為社會打工。

  • 勤勞能創富,但勤勞者能分到財富嗎
  • 財富=勞動×生產率×效用,如果把三個因素對應到這個時代的基本資源,那麽勞動就代表人口資源,生產率就代表科技資源,效用就代表商業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勞動代表著你能投入的時間,生產率代表著你的杠桿,比如知識、工具、團隊、資金等,效用代表著你的勞動能創造的單位價值。這三個因素,共同決定了你能創造的財富。

    勞動創造財富的的問題:勞動能夠創造財富,但是勞動本身並不分配財富。

    其實致富的本質,並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分配財富。勞動可以創造財富,創造財富很重要,但是財富應該怎麽分配、誰應該比誰更有錢這件事,並不是由創造財富的人決定的,而是由掌握稀缺資源的人決定的。誰掌握稀缺資源,誰就擁有財富分配權。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多財富,就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己的稀缺性。

  • 一切的分錢方式,無外乎優先和劣後
  • 一切的分錢方式,無外乎優先和劣後。一切的分配方式,都是固定、剩余、分成的萬千組合。你和員工怎麽分錢?員工優先,你拿劣後。員工旱澇保收;你拿剩余,有可能爆賺,也有可能巨虧。

    你和合作夥伴如何分錢?如果你出錢,對方出力,你們有利競爭都很大,那麽分四個階段:

    一是辛苦賺錢階段,人力優先,資本劣後;二是資本收益階段,資本優先,人力劣後;三是均衡階段,人力、資本均衡分配;四是超出預期階段,資本優先,人力劣後。如果你和合作夥伴有利競爭有大小,怎麽辦?那麽有利競爭小的拿固定,有利競爭大的拿剩余。如果你和合作夥伴有利競爭有大小,交易成本還很高怎麽辦?那麽有利競爭小的拿高固定+低分成,有利競爭大的拿低固定+高分成。最後,企業之間合作如何分錢?可以嘗試用分成的方式創造出全域性增量,促成雙贏。

  • 信用,是一個人最大的資產
  • 人的一生,是贏得信任的一生,是勇敢地用責任換取信任的一生。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麽東西比生命更重要?可能就是最終留在世界上的你的名聲和別人對你的評價吧。我們不求名垂千古,但也不能遺臭萬年。一個人的信用要靠一生來沈澱,但毀掉它往往只需要一分鐘。敗光了,就再也沒有了。信用很值錢、很珍貴、很稀缺、很難得,願你我都能守護好自己的信用。

  • 公平、公正與公開
  • 公平,我們可以理解成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公正,可以理解成選「哪一把」尺子來丈量。公開,我們可以理解成把丈量的過程展示給公眾,讓同意公正者監督公平。只有用公開監督基於公正的公平,才能維護最大限度的公平。

  • 效率與公平
  • 什麽是公平?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追求相對平等。什麽是效率?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把資源給用得最好的人,社會財富實作了最大化。而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總體效率,這正是經濟學研究的目的。這也是為什麽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科斯說:「資源,總會落到用得最好的人手裏。」但是,這樣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公平。社會總財富是最大化了,但一部份人「被平均了」。

    改革開放時,強調效率優先,只有效率優先,才能帶來整體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現在那只「公平與效率」之鐘上的鐘擺,正在從極致「效率優先」的那一側,緩緩地向「公平」這一側回擺,逐漸指向「效率與公平的均衡」,資本巨頭應該做的,是在效率的高速公路上一路狂奔時,多留意那些公平的限速牌。不要在壟斷和無序擴張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巴城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