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人到中年,不問天意,不猜人心

2024-01-04情感

看過一句話:人的成熟,就是學會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問為什麽。

人在年輕時,大多愛較真,遇到點不平事就想追根究底,總覺得為什麽是這樣,憑什麽是我?

然而,結果往往是越想越無解,越問越困惑。

等到後來涉世漸深,才開始明白, 人生並非非黑即白,這世上也並非所有事都有答案。

感覺糾結痛苦的時候,懂得不問緣由,放過自己,恰恰是最難得的清醒。

【易經】中有言:「時也,命也。」

短短四字,為我們道盡了命運無常。

人生就像爬坡,每個行走在路上的人,都需要經歷跌宕起伏、因時而變的際遇。

總有那麽一段時間,你會感覺自己跌入了低谷,被生活百般刁難。

費心籌備的計劃,明明只差臨門一腳,到頭來卻因突然而至的意外而功虧一簣。

苦等己久的機會,哪怕拼盡全力爭取,最後卻仍要眼睜睜看著它與己失之交臂。

做什麽都阻礙重重,幹什麽一波三折,似乎沒有一件事是可以順心如意的。

身處這樣的時候,人也就容易心生怨尤,發出「天意弄人」「命運不公」的感慨。

正如周瑜在臨終前的那句悵然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問自己,也問上天,為何要如此捉弄我,用意到底是如何?

但其實,人這一生,會有怎樣的境遇變遷,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你所經歷的種種,都是你該經歷的,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所以,佛語中講:一飲一琢,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而一個人通往成熟的必經之路,就是懂得順應天意,接納現實。

李開復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影響世界百大人物」之一,但在領獎後沒幾個月,他就患上了癌癥。

剛得病時,他完全無法接受這場變故,每天活在崩潰邊緣。

直到後來,經過星雲大師的開解,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會患病出問題,正是源於過去過度追名逐利的後果。

自那時起,他開始認真自我反思,靜心休養生息,並最終在兩年後成功消除腫瘤。

病愈後,他在【向死而生】一書中寫道:

「我們所有的遭遇,必有其道理,好比生病可能點醒我們應該活得更健康;受苦使我們更珍惜美好的日子;面臨死亡能教會我們分辨哪些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很多事,看似偶然,實則深含因果之必然。

面對意料之外的變故,我們要做的不是怨天怨地,而是把它當成上天給的一個啟示,一場考驗。

天意無常,唯有順其自然。

保持一顆積極開放的心態,直面現實,調整方向,或許你就會發現:

曾經的事與願違,皆因另有安排。

我們在少不經事時,往往把人際交往看得很簡單。

認可誰,便對誰掏心掏肺地付出,以為只要自己真誠以待,就一定可以換來別人的真誠相待。

可惜,走著走著,就會被現實所打敗。

有些人,上一秒還和你談笑風聲,下一刻卻突然就翻臉無情。

有些朋友,人前對你熱情周到,轉身到了人後卻是各種閑言碎語。

甚至就連身邊看似最親近可信的人,隨著相識越久,也變得讓你越來越難以捉摸。

於是,在找不到一段關系變質的原因時,我們會開始忍不住去揣測對方的心思,想要知道,到底問題出在哪?

可這樣的做法註定徒勞無功。不僅得不到想要的答案,還會成為更大災難的開始。

常言道:人字好寫,卻難做;心字簡單,卻難懂。

真正成熟的人,都在是跌跌撞撞一身傷後,終於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

木心和王元鼎曾算得上是興致相投的好友,彼此繪畫愛好相同,生活品位相近,常有聊不完的話題。

但有一次,他們在探討一幅畫作時因各執己見,當場發生了爭執,鬧得不太愉快。

第二天,王元鼎在餐飲店吃點心,木心恰巧進來,相互對視了一眼,都沒有開口打招呼。

就這樣,從此兩人形同陌路,再無來往。

按理說,一件小事並不足毀掉這麽多年的情誼,但成年人的感情有時就是如此脆弱,經不起半點磨損。

世間最復雜的是人心,最涼薄的,也莫過人心。

所有突如其來的離開,說到底,都可以歸結為六個字:心已變,緣已盡。

很多事,行為就代表了答案,非要再去探究原因,等同於是拿別人的態度來折磨自己。

不如學會想開、看開、放開,將一切釋懷。

【皮囊】裏有句話:

「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和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

理解了人性背後的幽微之處,其實我們就能更理性平胡地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化。

人心如面,本就善變,無需太執著。

不要在別人莫測的想法中耗費心力,要在自己可控的世界裏練就定力。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史華茲論斷」,指的是:所有的壞事情,只有在我們認為它是不好的情況下,才會真正成為不幸事件。

這個論斷告訴我們, 一件事情發生後,你怎麽想決定了它會有什麽樣的結果。

過去,遇到難題,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質疑或追問,總想弄清緣由卻又落得滿心不甘。

如今人到中年,經歷了世事磨礪,人情往復,終於頓悟: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問為什麽,而是應該想自己能做什麽。

用行動去一步步改變現狀,這樣你的雙手才能一點點撥開迷霧,讓生活重遇晴天。

1992年,【文化苦旅】出版,讓作家余秋雨名聲大振。可想不到的是,爆紅之後,各種非議也緊隨而至。

據統計,當時批判他的黑稿高達1800多篇,除了詆毀他的作品品質,還上升到了人身攻擊。

眼看外界的流言蜚語愈演愈烈,余秋雨卻並未曾受其影響,反而更潛心專註於文學創作。

他沒有為自己做任何辯解,即使在事件平息後,也沒有找當年攻擊自己的人質問過一句。

只是雲淡風輕地以八個字回應這段經歷:「馬行千裏,不洗塵沙。」

一匹忙於奔馳千裏的馬,根本不會在意濺到身上的塵沙。

人生亦如此,有了清晰堅定的目標之後,就只需專註做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向前奔赴。

至於那些暫時的煩惱或迷茫,把它交給時間就好。

事實上,當你不問天意,只是對過程全力以赴,對結果順勢而行;

不猜人心,只是看淡不辭而別,珍惜不期而遇。

那生命中的一切發生,好事壞事,都將成為助你成長的力量。


我們也終會在世事的沈澱歷練中,找到那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那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

就像季羨林先生所寫: 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歲月從來不言,卻見證了所有真心。

人生很長,我們都要學會慢慢來。

不困於一時之得失,不囿於一念之取舍,才能以平胡從容的姿態,過清醒篤定的生活。

喜歡一句話:

「到了一定年齡,所有事情都在慢慢接受,不問不提,坦然地去面對那些黑暗時光帶來的成長,也接受一切人生中毫無緣由的不歡而散。」

人行於世,沒有人可以不經歷挫折與離散。

既然躲不過,逃不開,那就放下抗拒之心,不再與其較勁。


相信遇見的皆是天意,擁有的都是幸運,要走的即是過客。


縱然有遺憾,也要告訴自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有時候,命運讓你錯過一些東西,正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你。

無論遭遇什麽樣的處境,都請坦然而對,不向他人問緣由,只與自己爭朝夕。

修煉向內求的智慧,允許一切發生,接納所有無常,那些撂不倒你的,都會讓你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