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人性真相(三)誰都想命中遇貴人,我們只是方式不對

2024-07-16情感

開篇說了所謂人性真相被廣傳,只因人們認同現象並潛意識要規避傷害,而造成痛苦和傷害的是「求而不得」,可透過兩點避免。

繼續看是誰?又是如何引發幾乎人皆有之的人性的惡?應該如何看待?如何規避?

再看第二條「很多人想聽的不是實話,而是好聽的話」列舉:

一。「明明出於善意,想實打實地跟人提點建議,反倒得罪人而不自知。明明出於好心,勞心勞力地想幫人拉人一把,反而讓別人更加疏遠。

盡己所能卻總是事與願違,的確令人深感挫敗與無奈。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沒有人喜歡被直戳痛處,直揭缺點,即使他知道這是事實。 更沒有人會樂意以弱者的形式接受幫助,被貼上無能的標簽,即使他確實能力不夠。

這也是為什麽成熟的人大都有點'淡漠'。有些話,點到為止即可;有些忙,恰到好處即可」

是的,沒人想被提醒自己是弱者是錯的,更不想以此身份受人幫助。有時雖出於善意,但沒註意別人的感受(沒站在對方立場)而讓人難堪。 所以別人不求助或者只是無大礙的過錯習氣,不要太熱心幫助或好為人師指正。

如雪漠所講「多年後才明白,在教委時幫過的老師,常買東西帶老婆孩子看自己,後來卻進行了瘋狂報復。因為把對他的好當成施舍和侮辱。當著別人面巴結你的人,其實是有屈辱感的」。

助人其實可以暗暗做,不讓他感受到自己在幫,就像胡適曾解私囊幫助留學的林語堂時,說是北大為讓他回國給的培養費,還錢時才知道真相。

之所以有「盡己所能卻總是事與願違,深感挫敗與無奈」,同樣是助人時內心深處或潛意識「有所圖」,即使沒圖報酬,也希望被感謝親近,而非疏遠戒備。 了解此二兩點,就會規避,即使遭遇也會淡然一笑過目即忘,仍回到自己該做的事。

二「人的一生都是活在自圓其說的理念裏,活在個人認知的邊界裏,活在自己為自己設的局裏。」

這是事實,人實際上都活在自己的三觀裏:

於各自環境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在其指導下看待事物人情,由其鑄就的價值觀選擇各自的圈子、進入甚至打造設立各種局。

每個人的作為,其實都是老早在為自己鋪墊布局:有些人在隨大流中悶頭學習工作卻沒有意識到,而有的人時時在刻意地設計謀求或長或短的利益。

而當厭倦或不如意時,有人因固化的思維和生活模式已無力跳出,有人選擇蒼惶出局而告敗,有人淡定應對冷靜權衡而主動破局離局。只有具備清晰價值觀的大追求大思想者,才能在生活中一直不被誘惑裹挾,不沈迷不消耗不困擾於任何局。

人其實是知道對錯的,正因明白自己言出不確,才有各種說辭論證矯正而圓其所說。

人有時也是不知道對錯的,因為都只相信自己認知和經驗範圍內能推及的事物。所以某些人眼中的事實常識,在另外認知的世界並不存在時,就被認為是無稽之談;真相在沒被科學證實或廣泛認知前,就是胡說八道。有時知識經驗和權利,都會成為真理的障礙和屠刀。如最早的日心說,作為天主教士的哥白尼,一生偷偷研究的成果封藏到臨死發表才得以善終;後來支持他學說的布魯諾被教會活活燒死;到伽利略時望遠鏡改進,他驗證了哥白尼學說晚年被軟禁。

兩千年前莊子就說過「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對有些人和無關緊要的事,認知境界不在一個層面就不探討不辯駁。因為你能洞晰他世界的「真理」,他卻無法相信你世界的真相,徒費時力彼此不快,重要的是毫無意義。待到機緣適合,他自會感受。

對此類的人身攻擊,更不用動怒也不與纏結只一笑而過。 要允許人有各自的世界和活法,同時自己要凳高見遠,擁有更高維度的三觀認知格局,活得自在而有意義。

三。「如果有些話你覺得非說不可,那就學會以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溝通。

批評的話,委婉地說;建議的話,謙虛地說;反駁的話,客氣地說。

忠言未必要逆耳,能把有用的話講到順耳,說得好聽,才是涵養與修為的體現。」

說得非常對,能做到的人卻不多,這些除了涵養與修為,也是智慧的表現。

更當如雪漠說,人要「愛語」——無論在哪、和誰、表揚還是批評,讓接觸者都感受到你由內心散發的愛,及如沐春風般的舒適。」

人活於世,誰都希望被關愛,沒人喜歡惹自己或他人心情糟糕,人活著更不是來樹敵的(開篇說的所有人的追求,終極目的都是快樂)。

雖然確有人喜歡激惹別人,也不怕與一些人樹敵,實際上他同樣在尋求自以為的開心。因為他能找到強大的感覺,以敢於、且能夠挑動得了別人的情緒、並坐賞其怯懦軟弱為樂——這也許是心靈空虛的他不多或僅有的樂子。

其實,他只是內心病了或受過傷害。 但這當然是一種肆意扭曲邪惡的快樂。真正意義的快樂,是讓心滿足寧靜恬淡,看什麽都好,但什麽也不能讓自己大喜大悲沈迷癡狂。

而那樣的心靈總想再找下一個樂子,因挑釁後的滿足換來更大的空虛,心永遠不會寧靜安詳,甚至把自己引向淪陷。

面對這些人,不要被挑動而跟隨其言行情緒。只於內心明晰他在想啥和為啥,就像成人微笑看著腳邊耍心機的小孩子。

同時,也要有成人對孩子的智慧與慈悲,使他再不敢也不必與你耍蠻橫想霸淩——這需要閱歷學習,但我們不可能什麽事件和場景都經歷,而書永遠是人類最大的智慧寶藏,各種人性事件智慧愚昧,任你借鑒,讀書甚至可以化解災難。

四。真的「很多人想聽的不是實話,而是好聽的話」嗎?

1.不想聽的實話,談的必是缺點和不足。

但要明白,實際上人人想成長,想越來越優秀,對於不足都想由真話以知而改。但人們想聽的,是貼心貼肺的耳語式促膝式的實話,想感受的是愛尊重與呵護。

但此類真話,被多數人以打擊當事人自信的方式說出,且沒有針對他的切實、有效的改進方法,也就是只打擊信心不能扶助成長。加上多數人內心脆弱,會感覺被否定排斥,而看似拒絕真話。

不能聽真話者,多不敢直視自己的不足——或者是牽扯利益無意去改,或者是能力有限無法改,或者只因沒面子。

內心越強大境界越高的人,越能夠聽進此類真話。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能夠聽到別人給自己講實話,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錯誤或不犯大的錯誤,這實在是福氣和造化。」

張譯談到演技時說「年輕時臉皮薄,20來歲時人家說我演戲有什麽問題,我覺得是對我最大的侮辱。」而對不好聽的真話不願意聽也沒有勇氣聽,演技也難以提高。「那些否定的話,對我都特別有好處。越年齡大,越會珍惜那些幫你說出問題的人」

59歲的畫家黃永玉寫信給 73歲的劇協主席曹禺。「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裏,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其實曹禺早就創作出【雷雨】【日出】。他反復看又喚出妻女一起研讀體味,一頁頁放進相簿以便翻閱,又回信說「我能得你這般坦率真誠的言語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樂的是,我竟然在如此倉促的機遇中,得到你這樣真誠鑒人的友人。」

網紅小艾總是善待負面評論,而且不會被戳到痛點,如 「主要是您看著太慈祥了,看著就想孝敬您;兄弟你頭大肩窄個子矮,長相稍遜二姨奶」 他只是被逗笑,沒有破防或傷心,他的情緒穩定源於不敏感不脆弱,也不把刺耳的評論當人身攻擊。

2.而所謂想聽的好聽的話,除了真實地表揚優點,往往是曲意奉承。

有人明知是假話,卻喜歡那種感覺。德國詩人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只願聽好話,身邊就會圍繞著令你開心的捧場附和的小人,而缺失真心實意對你好的人。

真正為你好的人,都敢於與你講真話,直言勸阻你犯錯的人,才是真正的貴人,都最值得你珍惜。人真正可貴的,是以一顆真誠的心,講出真實的話。

畢淑敏說「我對贊同我的人,感悟的是他的善意。對反對我的人,考察的是他的智慧。如果在贊同者那裏看到的是逢迎,在反對者那裏感覺的是愚昧,那麽這兩種人的意見我都不屑再聽」 明朝陳繼儒說:「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

3.對於我們自己,只要活著總會聽到他人的各種話語,要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不要聽到什麽,都覺得別人是內涵你、影射你。心中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關鍵以後要成為什麽人,就不必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或自我懷疑。對負面的東西鈍感一些,整個人的感覺也就好了。

總之,實際上,人人想聽的不僅僅是好聽的話,更是能讓他變得更好的、實話;人人也都喜歡善意真誠而舒心的幫助。

一生中能遇到貴人,是很多人夢想的,而真正的貴人不就是能做到這些嗎?

只是我們的方式錯了,不但沒成為別人的夢寐以求的貴人,反讓彼此都受傷。

所以對別人,以對方樂受的方式,說益於他的話,給予力所能及且他真正需要的幫助;

對自己,時刻成長,成為內心強大的人——世間一切善言惡語、助力打擊,就都變成營養,你的內心也會永遠寧靜,愉悅,安詳。

如此,你會發現人人真誠互幫,世界滿是溫馨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