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是一個階層分明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階層差距,比人與哈士奇的差距還要大。
我們經常說的改變命運,本質上就是突破階層。 比如,一個農村娃,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學,並在大城市定居,那他就算改變命運了。
突破階層,究竟難不難呢?很難,需要當事人具備一定的條件。尤其是更高級的階層,能夠爬上去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我們都知道 「二八法則」 ,20%的精英擁有80%的資源,而80%的普通人只能在20%的資源中苦苦內卷。
這20%的精英階層(中高產),就是更高級的階層。要想爬上去,單靠努力是行不通的,因為 努力只是輔助條件,而不是關鍵條件。
要是單靠蠻力、努力就有用,那世界首富就不是馬斯克,而是生產隊的老黃牛。
02
在談及階層之前,我們先來細品一句話: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古時候的讀書人,多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進入到廟堂當中,成為天子門生。唯有這樣,他們才能擁有仕途,徹底擺脫貧民的命運。
科舉年代,讀書人所秉持的,就是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觀念。學那麽多,辛苦那麽多年,就是為了給朝廷效力。
對此,你肯定會說,這不是太功利了嗎?
並非功利。只要你了解歷史,就會明白,在古時候,除了當官能夠衣食無憂,其他的行當,都只能挨餓。因為 資源是有限的,也是集中的。
古時候的階層排行,就是「士農工商」。當然了,在現代社會,這個階層排行有所變化,如今是「士商工農」。士,永遠都是排第一位的。
何謂「士」?泛指做官者或者低階貴族。低階貴族,不愁沒官做,而做官的,都能晉升為低階貴族。這,就是「士」的優勢,萬年不變。
03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讓「士」的地位萬年不變,永遠排在第一位的,究竟是什麽呢?
我猜你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金錢。但我要告訴你,你想錯了。金錢固然重要,但它並不是讓「士」排在第一位的關鍵。
試想,如果金錢真的最重要,那「商」不就能取代「士」的地位了嗎?問題是,商,哪怕再商業化的今天,也只能排在第二位。可見,金錢排次要地位。
答案很簡單,讓「士」的地位萬年不變的,是「權力」。
不論在古時候,還是在今時今日,「做官氛圍」都特別濃厚。學子拼命讀書,就是為了進入到體制內,謀個一官半職。哪怕當不了官,也要當吏。
有錢,而沒有權,那你的錢就有可能保不住。而有了權,那你就不愁沒錢。因為權和錢是綁在一起的。
權在錢先,錢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權才是重點中的重點。
04
一個潛規則:寒門子弟的出路,看似金錢,實際上是「權力」。
渭水垂釣的姜子牙,原本是官宦世家的子弟,可到了他父親那一代,就風光不再了。姜子牙為了重現家族榮光,所以他終其一生,都希望進入到體制內。
一開始,姜子牙想進入到商朝的體制內,但紂王不喜歡他,所以姜子牙的夢想告吹了。直到七十多歲,姜子牙才遇到了西伯侯姬昌。
所謂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釣的魚,就是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往深一點來說,姜太公釣的,是周朝的體制,以及自己的仕途。
姜太公如此,後世一大堆的名臣良將也是如此。他們都是「體制內」的人物。正是因為在體制內,所以他們才有資格改變自己的命運。
很多人會說,古時候,跟現在,能一樣嗎?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 歷史終究是一個圈,你認為不一樣,實際上是一樣的。你想想,是不是「朝中有人好辦事」呢?
05
這一點,在四大名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西遊記】 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修成正果,就是為了進入到 佛家的體制內 ,當了靈山的公務員。
【水滸傳】 中,宋江、盧俊義等人挖空心思 謀求招安 ,也是希望進入到 宋朝的體制內 ,好讓自己名聲端正,衣食無憂,福蔭子孫。
【三國演義】 中,劉備最重視的,就是 「大漢皇叔」 的身份。關羽最重視的,就是 「漢壽亭侯」 的身份。這些身份,都是有 朝廷背書 的。
【紅樓夢】 就更不用說了, 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本質就是「官宦世家」。 他們之間的爭鬥,也不過是「權勢」的爭鬥罷了。
為什麽四大名著,會有這樣一個共同點?因為小說的創作,基於現實。而現實,比小說更要殘酷。
還是那句話, 有錢,未必有權。但有權,就一定有錢。「士」的地位,永遠排在「商」的前邊。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