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一個人活到多少歲才合適?社會學中給出了準確答案,細想的確如此

2023-12-06情感

生而為人,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活到多少歲才合適?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0歲的時候能獨立做事情,40歲的時候遇事能不迷惑,50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60歲的時候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70歲的時候做事可以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已經給出了每個歲數應該有什麽樣的狀態,放到現在仍然有參考價值。

有人覺得65歲剛剛好,有人覺得70歲最佳,還有人覺得75-80歲無敵,當然,說90歲、100歲的大有人在,人們根據目前自身的狀況給出了活到多少歲的答案,你沒辦法對認為65歲的人說100歲才行,也沒辦法對100歲的人說65歲更好。

不過,有一個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即不管活到多少歲,身體健康能自主生活不給家人添麻煩最佳。

細細想來,確實有道理。

身體健康為什麽要放在首位呢?

有一句話這樣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況,父母都有年老的那一天,大家都希望家人身體健康,沒病沒災,但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如果父母生病生活不能自理,時刻需要兒女在身邊照顧,你會怎麽辦?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先放下工作,專心照顧父母,但這並非長久之計,普通人還是需要工作的,沒有工作就沒有薪資,沒有薪資就沒有生活來源,沒有生活來源就無法養活自己,何談照顧父母呢?

還有一點,照顧過父母的人都明白,生病的老人有時候情緒不太好,因為他們生病身體難受,而且只能躺在床上,正常人都受不了,更何況還飽受病痛折磨的父母呢?

就像毛主席說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幹更多的事,家庭也更和睦。

對此,有人提出還要再增加一句:活得有價值。

價值?活著得價值嗎?

如果突然去想活著的價值,很多人都會楞住,因為生活的忙碌和瑣事早已占據了人的全部身心,沒事誰去想活著有沒有價值,活著就是活著。

其實,只要人活著,即便沒有像物理學家研究出新的知識,農學家研究出新的糧食,醫生研究出新的藥物,單單作為一個人活著,也是有價值的。

大人物有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小人物有接受影響身邊人的作用。

即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有他的價值,也許他的到來是一對夫妻盼了好久的希望,也許是戰亂中一個民族的血脈延續,也許他的出現將促進一個時代的變化。

嬰兒尚且有價值,更何況其他人呢?

在農村總能看見一些老人坐在大門口,說是曬太陽,但他們一坐就是一下午,身邊既沒有孩子陪伴,也沒有朋友聊天,即便太陽照在身上也總讓人覺得身影蕭索,時間長了,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活著沒有意思,還不如早點下去。

與之相對應的,是那些在公園裏跳廣場舞、在老年大學上課的老人,他們每天有事做,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忙碌,感受到自己活著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老人往往更長壽,他們對活到多少歲,也有自己的期盼,不會想著早點離開人世間。

對於去世,對於死亡,有的人避而不談十分忌諱,有的人無所畏懼什麽時間都可以接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在國外一些文化中,死亡也可以是一樁好事,例如每年的萬聖節夜晚,人們會裝扮成不同角色相互慶祝,告慰去世的亡魂。

相反,中國的中元節則沒有什麽歡快的慶祝活動,尤其是晚上很少有人出門,傳說中那一天晚上鬼門大開,去世的親人會回到家中看望親人,如果家人外出,那些回來的靈魂看不到親人也會很失望。

感情在人與人的接觸中日漸深刻,很多人無法接受親人去世,對小孩子來說,他們更加無法理解為什麽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一天會永遠離開他們,想到這個問題就很焦慮。

但是人總有一天會去世,就算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也只活了256歲,怎麽讓孩子接受這件事呢?曾經的動畫片【大耳朵圖圖】講過這個問題。

在圖圖上的幼稚園裏,他們一起養了一只虎皮如麗,有一天從老師口中得知虎皮如麗只能活7年,圖圖和小夥伴一起產生了焦慮,他們擔心父母,擔心身邊的親人,臉上也沒有了笑容,圖圖的父母知道後,也發愁怎麽給圖圖解釋人都會去世這件事。

年紀尚小的圖圖不能理解人為什麽不能永遠活著,爸爸媽媽為什麽不能一直陪著自己,圖圖父母也試圖掩飾過去,但還是沒有用,媽媽告訴圖圖要開心才能活得更長久,爸爸帶圖圖去了美術館,在那裏向圖圖解釋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長短,而是是否給這個世界留下了禮物。

就像畢加索,他雖然去世了,但他留下了很多畫,人們只要看到這些畫,就可以想到畢加索,簡而言之,畢加索活在人們心裏,永遠陪伴著人們。

「生命的意義就是給世界留下禮物。」

「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在有限的生命裏,多為這個世界做點事,留下些什麽讓後人值得紀念,即便30歲就去世,也不枉來這世界上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