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這個世界都有病

2024-01-04情感

我們都有了病

我初中的時候愛看心理學,學校圖書館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幾乎都被我借個遍了。那個時候我比較喜歡研究抑郁癥和自閉癥,當時我的感覺是大家好像不把心理問題當做問題,並且汙名化相關的精神疾病,最典型的就是把抑郁癥當做矯情和心理承受壓力低。

其實最初做這個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希望可以盡自己一份力量,溫暖到更多的人。星星的意義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希望在黑夜中陪伴迷茫的人度過黑夜迎接屬於他們的明天。

但後來我就不敢做治愈類的,因為感覺自己的能力不行,我害怕我的幼稚言論會給那些受傷的人再次傷害。

我們經常會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痛苦的感受是不能共享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太過分了,明明擁有了那麽多還在說難過,但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擁有更多就代表幸福更多。我覺得這是個很功利的想法,用表面上看得到的東西來衡量我們內心的感受。當然有些人「吃飯還要吧唧嘴」也確實讓人討厭,就好像那些在別人穿不暖的視訊下評論自己的名牌衣服有多麽不耐穿一樣。

熱梗映襯的內心

我覺對於時代的演變,評論會比新聞更具參考性,因為新聞往往只是結果的呈現,而評論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親身感受,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網路熱梗或者熱門評論發現人的心理變化和內在需求。

我初高中很喜歡刷社會新聞,在評論裏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現代人壓力的異化,這已經不是以前單純個人經濟能力問題所帶來的了。

「我們從一個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了一個精神普遍不安寧的時代。——王德峰」

曾經我們更多憂慮溫飽問題,那個時候我們有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賺錢,然後我們就會有更好的生活。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們確實經濟能力上來的,所以我們開始思考經濟以外的東西,但當時的文化建設是明顯不足以解決我們的精神需求的,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匱乏的,所以我們迷茫了。

就相當於在高中很累,但我們只需要把學習成績提起來就行了,可是當我們上大學後,學習成績仍然很重要,不過已經不是唯一的目標了,我們還想要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習、宿舍聯誼,我們開始迷茫到底要幹什麽?可能這是經濟發展必然會面臨的問題吧,短期內精神世界跟不上物質世界的發展。

「人沒有吃飽前只有一個問題,但吃飽後有千萬個問題。」

我最近看到一個貼文說為什麽大家喜歡「沒事,去玩吧」這個梗。是因為讓自己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有一種‘沒事不怪你,你不用擔心也不用擔責任,愛幹啥幹啥去吧’的釋然和被包容。」好像我們哪怕沒有那麽完美也沒關系。

我覺得社會的試錯成本太低了,我們並沒有那麽多資源給我們去冒險,這導致我們特別害怕犯錯。而且由於家庭的代際傳遞,父母輩對於犯錯第一反應就是家庭內部資源的減少,他們就會反應過於誇張,導致小孩子更害怕犯錯誤,慢慢地我們變得沒有那麽勇敢,我們害怕犯錯後父母責備的眼神。

很多時候我前怕虎後怕狼就是因為沒有人給我托底,導致我對很多事情都害怕,其實打碎一個碗,弄壞一張椅不是什麽大問題,我已經長大可以處理這種事情了,我有能力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了,但我還是害怕。

被包容長大的孩子會更有勇氣來面對世界。這兩年很多「寶寶」梗的躥火,我覺得是反映了其實很多人沒有真正當過小孩子。

互聯網帶來的虛無

「看似四通八達、互相連結的網路社會實則被細化、斷裂成有著不同趣味、取向、話語習慣乃至行為規範的小社會:彼此壁壘分明、界限森然。」

我大學專業是新聞與傳播學類,發現互聯網讓我們在地理位置上更近,但心理距離更遠。

「說到底,網路社交的工具化和去人格化使社交與情感剝離開來,在社交背後所依附的深層次情感溝通需求就難以實作。對於沒有深層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群網路並不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反而覺得很熱鬧。必須承認,孤獨與否更多是個體感受,與其內心的需求層次有關。但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沒有情感的溝通和靈魂的互動,人始終是孤獨的。」

視訊碎片化導致情緒碎片化,我們上一秒還在笑,下一秒可能就會哭,短視訊時代我們的情緒變得起起伏伏,螢幕背後除了一個個梗我們還留下了什麽呢?

短視訊的價值觀把我們的情感量化為一個個視覺化但又「廉價」的物質,夏天第一只西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日裏第一個草莓塔。我們漸漸在失去表達自己的能力,表情包和網路用語成為了我們的「嘴替」,我們已經好像不大會如何真誠地表達我們的喜悅和感受。我們在慢慢失去對真實生活的感知力,短視訊馴化了我們對感情的衡量標準,我們忘記了人是多樣化的,嘗試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和彼此的觀點統一化。

「網路社交最明顯的缺點是淺層化、碎片化和低效率。所謂淺層化是指網路社交很少會有深入的思考和溝通。特別是在一個微信群或者QQ群裏,幾乎沒有人會花費足夠的文字來表達自己深邃的思考,相對簡單化、固定化、儀式化的社交群內互動模式讓大家的交流愈加淺層化。碎片化主要是指在網路社交中傳遞的資訊受到手機螢幕的局限往往只是寥寥數語,百字以上已屬長文,能夠傳達的資訊相當有限,在反反復復的你一言我一語過程中資訊更加支離破碎。」

我們漸漸遺失掉我們自己,互聯網上太多人告訴我們是誰,我們迷失在各種各樣的角色中,最終丟掉真實的自己,帶上面具成為社會希望我們的樣子。以前稀裏糊塗過日子就行了,但互聯網出現打破難得的糊塗,我們有了對比,我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好東西我們沒有擁有的。

互聯網給我們樹立太多標準了,必須要到什麽程度才是成功,必須要擁有才是幸福,這讓我們忘了怎麽去快樂,或者說快樂漸漸變得虛無,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隨大流去做一件模式化的事情,打完卡拍完照發完朋友圈,覺得自己應該是快樂的,因為網上大家都是這樣子的,但做完後又開始覺得空虛。

「如果消費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標準,衡量幸福的標準,甚至是衡量尊嚴的標準,那麽人類欲望的潘朵拉之盒已經開啟,再多的購買和刺激的感覺,都不能喚回過去‘達到標準’帶來的滿足感:現在根本沒有標準可言。——【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

本身愛是個很私有的事情,每個人愛的方式和接受愛的方式都不一樣,但互聯網的影響下,嘗試把愛物質化和統一化,現在愛是草莓的尖尖、是節日的蛋糕、是不動產的名字。

大家把愛定義下來了,我們就很難感受愛。愛本來是個抽象化的事物,但人們偏偏要把它具體化,並把規則外的愛否認掉。

「藝術品最初是一種宣言,宣示了一種濃烈、富足、華美的生命形式。如今,生命的強度逐漸弱化。生命轉變成消費和社交。愛讓位於色情產業。一切都被抹平,成為一種極端的弱化形式。——【倦怠社會】」

我們變成了我你他

很奇怪,現在我們過於強調個人主義,親緣關系不再重要,他們僅僅是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同事關系也不重要,我們僅僅是工作關系;鄰居關系不重要,就晚上回來住一下沒必要維系關系。但又很明顯我們害怕脫離集體,想起之前上海「city walk」,有些人亦步亦趨跟著前面人的動作「松弛」。我們不敢輕易發出與大部份人不同的觀點。我們之間的關系太脆弱了,只能一起吃喝玩樂。

現代親密關系的稀缺,大家成了階段性的陪伴,我們無法在身邊人中獲取足夠的情感支持。沒有投入感和歸屬感,只是在找一個一起玩樂和提供情緒價值的工具人,上一秒還在「我真的好愛你」,下一秒就「那就好好道個別吧」,這也是為什麽我判斷未來虛擬陪伴會盛行的原因。

在這個速食時代,我們很少有機會慢慢去培養感情,就連在家庭中純粹的陪伴也成了稀有品,小孩忙著上學補課,大人忙著上賺錢。而普通感情就更「速食化」了,頭一天加微信聊得歡天喜地,第二周就不知道誰和誰了,我們沒有那麽多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一段長久且滿意的關系,但我們又有陪伴的需求,誰讓我們是人類呢?

在這個時代,深情變成了舔狗,承諾變成了畫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