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塞內加說: 「真正的朋友並非總是熱情如火,有時可能看似冷漠如冰。」
誠如所言,很多人認為知己是在我們困難的時候給我們幫助,在順境的時候增光添彩,在平日裏能滿足自己的的各種小期望。
但現實往往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知己不會對你一味的迎合,而是在恰到好處的時候給你一些提醒引導,讓你覺得當下的事情有一定的意義。
如果單純的把知己看成了解自己懂自己的人,那麽這就太過於片面了。
若是真的這樣,只是與自己是同一個等級的人,平日裏無所事事時在一塊玩耍,並不能給自己的帶來向上發展的路徑。
真正的知己,不光是無事的時候陪伴,也是能激勵我們向前進走的遠方,哪怕是自己也沒有達到那個境界。
這世界上沒有不散的宴席,人與人之間更是這樣。
有些人離開了,或許還能再相遇;
有些人離開了,或許是最後一面。
生命和人生執行規律好像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會經歷離別的痛。
我們不妨換個思考方式,所有人都會離我們而去,但還有一個會一直陪著我們。
我們所獨立的個體,是自己的夥伴,也是自己的朋友,更是那個了解我們自己的人。
余生,將時間花在自己的身上,讓自己充實且富有活力。
01
懂得反思自我
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為什麽自己是自己的朋友?
我們都知道,人性存在一個大弱點,那就是對別人嚴格要求,對自己卻寬容大度,甚至輕易放過自己。
於是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在年少時將某個人當作知己,長大後卻獨自在世界中闖蕩。
在這個世界上,與我們接觸最頻繁、交流最為密切、思考最為深入的,從始至終都是自己。
我們也會逐漸知道,自己最終會成為什麽樣的人,取決於自己所關註的焦點。
再往深處裏說,以前我們以為的知己,其實是當時自己心境、心態、觀念以及態度的折射。
曾經的你或許輕狂不羈、玩世不恭、天真幼稚、驕傲自負、自我陶醉,而你心中的知己也是這樣的,只是你未能清晰察覺。
如今,你不斷反思、自我提升,將註意力集中在那些有益、有意義、有價值且令人愉悅的事情上。
此時,身邊無人能夠理解你的體會,但你並不孤單,也不會急切地向別人傾訴或表達。
因為你清楚地知道,你的內心正在聽你的想法,心中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也是你的摯友。
你會發現,現在的自己充滿信心、信念堅定、鬥誌昂揚、動力十足。
這便是反思過去、反省自我的力量。
牛頓說: 「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些糊塗的人,只會將牛頓的成就簡單歸結於天賦異稟。
但清醒且懂得自我反省的牛頓,肯定知道成功背後的真正含義。
那麽,我們真的明白自己為什麽沒能成功嗎?
真的有過像牛頓那樣深刻的自我反省嗎?
02
懂得寬容自我
人很容易將自己局限在一個狹窄的領域之中,因為每個人都會本能地進入舒適區。
或許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麽我們每天都在反思自己、反省自身、不斷地改變自己,卻依然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這就好比一個人滿心想著過上好日子,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相同的生活。
這類人,說到底就是缺乏毅力、半途而廢之人,就像上山砍柴,花費半天時間磨刀,刀沒磨鋒利,卻幻想著下午能背著成捆的柴回家。
一個人養成習慣需要三十天,那麽要想改變自己多年來的缺點,又怎麽能一蹴而就?
越是急躁不安,人就越難以安心專註於眼前之事,只關註結果的人,註定難以收獲好的結果。
而那些享受過程、專心付出的人,反而能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 「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長期處於被生活折磨、被債務困擾、被煩惱侵蝕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明明知道不能坐以待斃,卻偏偏不願奮起抵抗。
而那些敢於拼搏、奮戰到底的勇士,從不畏懼改變,對自己永不滿足,也會及時彌補自身的不足。
放下自己的浮躁、輕率、急躁,將目標轉化為持久的內在動力,專註於某一種體驗,不斷強化自我。
放過那個多疑、懶惰、滿口借口、怨天尤人的自己,進行一場深刻的反思,才能及時拯救自己。
03
余生懂得張弛有度
巴金說: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資訊爆炸、任務繁重,同時又熱衷於追求刺激的時代。
每個人所承受的壓力、焦慮和抑郁都遠超從前,因此,在各種心靈創傷面前,我們確實很難做到專註於當下。
要麽精神渙散,要麽迷茫失落,不知前方的道路在何方。
但是,只有當我們嘗盡這些苦頭,並且認識到這些嚴重損害我們積極心態的事情不能再繼續下去,及時收手,阻止自己再次陷入其中,我們的人生才會多一些希望。
要知道,人生就是如此,生活亦是如此,不斷地修煉、反思,在凈化自我的同時,也是在提升自己。
懂得張弛有度,懂得審視內心,才能知進退、懂敬畏、得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