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所有長久的關系,都是講條件的

2024-04-03情感

作者:洞見yebo

作家寇士奇說過一段話:

永遠不要盲目相信一段關系,因為不存在憑空的感情。

那些走得長遠的人,要不互相引領,要不互相溫暖,要不互為臂膀,都是有前提的。

任何關系的建立,本質上都是各有所需,各有所圖。

不講原則的感情,總是容易引起麻煩和沖突;沒有價值的支撐,再好的關系也會走向破裂。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相交,也沒有不明不白的決裂。

長久的關系,都離不開下面這4個條件。

1

契合的三觀

心理學家狄奧多·紐科姆,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一些互不相識的人邀請到一起,討論頗具爭議的話題,然後讓每位參與者對其他人的好感度打分。

結果表明,在討論中觀點一致的人,給對方的打分都很高。

也就是說,有共同見解的人,更容易認可對方。

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觀念相合的人,總是更容易走到一塊,產生共鳴。

正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觀念不同的人,好比兩條平行線,無論怎樣延展,最終都會相互錯開。

唯有三觀一致,兩個人才能相互靠攏,始終並肩同行。

馬未都曾在一篇文章裏,提及他和文物收藏家秦公之間的故事。

有年冬天,馬未都去一個文物店看文物。

當時秦公是店裏工作人員,兩人聊了幾句,發現在文物上,彼此有很多相同看法。

他們談得很盡興,都有相見恨晚之意。

自那以後,馬未都就常常去文物店找秦公,或是直接登門拜訪。

兩人在一起,要麽一起鑒賞文物,交換見解;要麽一起暢談生活,品悟人生。

他們之間,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有時半夜裏,秦公一個電話打過來,馬未都就立馬從床上爬起來,趕去秦公家裏,兩人一聊就是一夜。

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人生理念,造就了這段圈內人津津樂道的友情。

很認同一句話: 成年人的關系,感情是粘合劑,三觀則是基石。

沒有粘合劑,兩個人或許仍能靠在一起,互相支持;但若失去腳下的基石,即使靠得再近,最終也會走散。

與同頻的人在一起,才能彼此相互接納,攜手共進。

兩個人只要三觀契合,無論歲月怎麽變化,都能相處不膩,久伴不厭。

2

對等的能量

心理學家詹姆士曾提過一個觀點: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能量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其實都是能量的交換。

和低能量的人在一起,無形之中,就會讓你陷入巨大的消耗。

與同等能量的人結交,才能彼此賦能,相互扶持著走下去。

作家史鐵生和柳青,是一對忘年交。

20多歲時,史鐵生因腰腿病重導致雙腿殘疾,只能依靠輪椅度日。

剛坐上輪椅的那些年,他整日心情低落,對生活完全失去了熱情。

柳青知道後,就對他說:你為什麽不寫點東西呢?我看你是有能力寫點什麽的。

原本陷入低谷的史鐵生,便拿起筆來,開始嘗試創作,最終寫出了【我與地壇】等一系列作品。

正是柳青的鼓勵和勸慰,這才重新點燃了史鐵生對生命的希望。

而每當柳青遭遇挫折或困難時,史鐵生也是第一時間問候他,給他加油打氣。

有一次,柳青寫了個劇本,在評論界反響很差。

柳青感到很挫敗,甚至想放棄劇本創作。

史鐵生了解情況後,就對他說:你別放棄,你絕對可以寫出好作品。

聽了史鐵生的話,柳青重新有了信心,他繼續潛心創作,後來也寫出了廣受贊譽的劇作。

兩人相互扶持,給對方精神上的支撐,這也讓他們的這段友誼,傳為了一段佳話。

馬家輝曾說過: 一段良性的、長久的關系,是大家一起成長,而非一起沈淪。

彼此吞噬、相互消耗的關系,很快就會走向終點。

只有讓能量在各自身上流動起來,為彼此賦能,才能相互滋養。

保持高能量的連結與互動,人與人的關系才能在正向迴圈中走向長久。

3

合理的邊界

作家蔣方舟,曾談及生活中的「討好型人格」。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做任何事,都會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迎合所有人,完全不管自身處境。

看上去是與人為善,但時間久了,不僅讓自己不堪重負,還會讓關系失去界限,走向破裂。

正如白巖松說的: 為什麽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回事,因為你太好說話。什麽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麽東西,一要你就給。

再好的關系,若總是處處妥協,事事退讓,也只會讓相處越來越累。

心理學家哈麗雅特,曾講過自己的故事。

哈麗雅特剛工作時,認識了一個叫珍娜的同事,兩人關系非常要好。

珍娜每次有事找她幫忙,她都一口答應:

每天她最早到達公司,有時珍娜讓她幫忙打印些檔,她都說好;

每次中午出去吃飯,珍娜讓她幫忙帶個餐、買杯咖啡,她也都應承下來。

久而久之,哈麗雅特感覺非常累,但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硬撐著。

後來有一次,在辦公室,珍娜遞給她一沓檔,說:我今天太忙了,這份表格裏的數據,你幫我統計下吧。

哈麗雅特實在忍不了了,她當即站起來說:我也很忙,你自己能做的事請別再來找我!

珍娜楞了一下,然後主動向她道歉。

此後,珍娜對哈麗雅特客氣了不少,兩人關系也純粹、和諧了很多。

周國平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

關系一旦越界,就會催生很多煩惱;把握尺度,捍衛底線,兩人才能相處輕松自在。

很多時候,學會心硬一點,該拒絕處當拒絕,該狠心時就狠心。

明確一定的邊界,是維系一段關系的必備條件。

4

必要的尊重

看過作家白先勇和陳文茜的故事。

兩人雖是多年好友,卻在藝術觀念上,存在不少分歧。

後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上映,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作品。

但白先勇卻從不在陳文茜面前提起這部戲。

陳文茜知曉後,感慨地說:對此,我非常感謝!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去說服誰。

想起孔子說過, 君子和而不同。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

在交往中,若是強求一致,就免不了爭執與沖突。

包容各自的不同,尊重彼此的差異,才能避免沖突,相處融洽。

民國時期,沈從文結識了轉譯家王際真,兩人經常一起聊學術,談寫作。

幾年後,王際真決定去美國深造。

當時國內大學老師緊缺,很多人找到沈從文,希望他勸王際真留下來。

沈從文卻表示,自己不幹涉王際真的選擇。

後來,到了40年代,國內局勢不穩,很多人勸沈從文出國。

有人讓王際真也勸勸,王際真搖頭說:我知道從文,他是不會離開故土的。

於是他就只寫了封家常的信,讓沈從文多保重,其他只字不提。

這種互不幹涉的相處模式,使得兩人的感情數十年如一日,始終舒適自然。

作家特德·姜說: 「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並不重要。」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經歷,它們也造就了不同的觀念與行為方式。

與人相處,學會理解各自的差異,不幹涉彼此的選擇。

平等對待,相互尊重,才能讓這段感情深厚綿長。

非常認同作家任萬傑說過的一句話: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有條件的關系。

因為彼此能夠滿足的條件,是客觀事實,可以透過共同努力,讓其永遠不會消失減少。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所有長久的關系,都是有基礎和前提的。

學會保持足夠的清醒,與人交往邊界清晰,與人來往真心以對。

懂得理解與尊重,守住底線和原則,你才能遊刃有余地處理好每一段關系。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