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怎樣看待人生的「不可能三角」?

2024-07-15情感

「人生若得圓滿,應該叫作運氣,不能如此,則叫作本分。」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這或許是人生最難達到的6個字

最近在小巴和同事之間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同事是個90後,最近幾個月在家人的催促下不情不願地相親。

她向小巴吐苦水:「相了一輪又一輪,沒一個有感覺的。上周六,好不容易遇到一個還對得上眼的,他長相和性格還不錯,家裏條件也過得去。我們約了第二天出去玩,結果感覺還是不行,聊不到一起,最後兩個人一路上就挺沈默的。」

說到這裏,她半認真半調侃地仰天長嘆:「神啊,賜我一個有錢有顏又愛我的男友吧。」小巴不是神,只能苦笑以示共情。

其實,我們在網路上常常會刷到這類話題,在評論區總能看到感同身受的網友們熱火朝天地講述親身經歷:

有相親遇到其他條件過得去,但對方長相一般而自己是顏控的;有彼此喜歡但對方物質條件差的……想必大家都有像小巴同事一樣稍顯天真但發自內心的期盼。

小巴最近還在網上看到另一條網友的征求意見帖。現在才7月,但這位網友已經在滿心期待地為中秋假期做著盤算。

她說:「假期總共就那麽幾天,我又想去阿勒泰躺平,又想去三亞潛水,又想去重慶吃火鍋,好想一個人掰成三個用。沒辦法,還是只能三選一,大家幫我參謀參謀選哪個吧。」小巴想起自己少得可憐的年假,深有同感。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實在不在少數。我們有太多願望想要滿足,有太多目標想要實作,然而很多時候,終是鏡花水月。

小巴曾看見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你用最簡短的語言描述人生最理想而又難以達到的境界,你的答案會是什麽?

答案或許就是6個字—— 既要、又要、還要。

這三個「要」如同一個三角形,它們代表人生的多重維度和目標,每一個都很重要,都讓人難以割舍。

在數學中,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時時處處充滿著「不可能三角」,也就是那三個「要」,總是難以同時達到。

不信,讓小巴給你細數經典的「不可能三角」。

經典的「不可能三角」

▶▷ 經濟金融領域的「不可能三角」:

金融投資中就存在一個大家最熟悉、最易理解的「不可能三角」,即投資品的高收益、低風險和高流動性通常難以並存。流動性高、收益也高的投資品,風險註定小不了;而安全性和流動性都高的投資品,收益率往往較低。

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中,如果存在一個同時具有高收益、低風險和高流動性的投資品,投資者會迅速湧入,導致其價格上升、收益下降,從而打破這種不可能的組合。

經濟學中最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是「蒙代爾不可能三角」。諾獎得主蒙代爾指出,在金融和貨幣政策的制定中, 一國無法同時實作固定匯率、獨立的貨幣政策和資本的自由流動,而必須做三選二的選擇題。

而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哈佛教授羅德瑞克提出了「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他指出, 一個國家在全球化行程中難以同時實作三個目標:超級全球化、國家主權和民主政治。

這一理論認為,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需要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權和民主決策做出讓步,以適應全球市場的需要。

▶▷ 社會制度的「不可能三角」:

19世紀的法國誕生過一位天才式的人物——思想家托克維爾。對於他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你或許並不陌生。

而之所以說他「天才」,則是因為他的另一作品【論美國的民主】。他在1831年26歲時第一次去美國考察,9個月後歸國,便寫出這部作品。

托克維爾在北美新大陸考察嶄新的美國式政治制度時發現, 無論社會制度怎樣先進,效率、公平與自由這三件事,似乎無法同時實作。 這意味著在進行社會和政治制度安排時,必須對三者進行取舍。

▶▷ 技術領域的「不可能三角」:

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也難以逃脫「不可能三角」的束縛。

比如,在區塊鏈技術中就存在高效率、高安全性和完全去中心化的「不可能三角」。

因為去中心化要求網路中的每個節點都參與驗證和記錄交易,這增加了安全性,但同時降低了處理速度和效率;而提高效率通常需要集中化處理,這又可能背離安全和去中心化的需要。

因此,區塊鏈設計者需要在這三者之間做出權衡,以滿足特定套用場景的需求。

另外,哪怕是在近年來大火的人工智慧領域,「不可能三角」也已顯現——隨著技術的迅速叠代,開發者們逐漸意識到,他們在設計和部署AI系統時,難以同時實作高精確性、快速響應和大規模處理能力這三大關鍵指標的最優表現,總免不了有所取舍。

這些理論揭示了普遍存在於政策選擇或變量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同時,越來越多新的「不可能三角」正在被發現。

比如,頻道之前的一篇文章談到了經濟學者史帆在【破局——需求不足的成因及解決之道】一書中提出的「資本收益的不可能三角」。

這一理論指出,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超額資本增量、資本報酬率和非資本收入占比,這三者不可能同時升高或降低。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頻道的往期文章【當蛋糕有限,吃蛋糕的人變多了怎麽辦?】)

人生的「不可能三角」,或許總會有缺角

更多的「不可能三角」不只在政治、經濟、科技領域出現,而是幾乎存在於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企業經營來說,最主要就是做好三件事,一是生產好產品,二是善待員工,三是合法納稅。這三件事,同時做好便已不易。

更進一步地,企業生產產品最理想的狀況是,產出和推廣產品的速度要快、產品的品質要好、生產的成本要低,這更是一個典型的「不可能三角」,幾乎沒有企業能夠同時做到這三點。

做人更是如此。

不是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段子嗎——打工人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要滿足三個條件: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在現實中,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往往薪資微薄;而薪水可觀離家也近的工作,則可能十分忙碌。

所以,我們既想要身體健康,又想要事業有成,還想要家庭美滿,孩子都能考進北大、清華,這實在是挺貪心的。

人生或許和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一樣,總會有個缺角。我們費盡心思把這個角給補了,那個角又起了瓢。

所以吳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若得圓滿,應該叫作運氣,不能如此,則叫作本分。

「不可能三角」其實體現出人類生活的基本狀況,就是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家庭、個人,或許終究無法達到那個理想中的完美狀態。

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經營人生,都是一個動態變化中的、多目標管理的過程,歸根究底,是一門均衡的藝術。 而我們應當認識到的是,缺陷不僅代表不確定的、危機性的存在,同時也代表一種新的增長或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面對「不可能三角」,我們應當學會一件事,就是「與自己和解」。每一個人的生命或許都充滿缺陷和磨難,而認同生活和生命的不完美,讓缺陷成為變革和前行的動力,正是每個人為之奮鬥的所在,也是每個人唯一可做的選擇。

本篇作者 | 畢冉 | 責任 編輯 | 徐濤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