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人到中年最好的生活狀態:半醉半醒,管好自己,不幹涉他人!

2024-01-06情感

隨著人生歷程的推進,每個人所感受到的世界和生活體驗都會不斷演變。

就像宋朝詞人蔣捷在【虞美人·聽雨】中所描述的那樣:少年時期,我們在歌樓上聆聽雨聲,紅燭映照下羅帳昏暗;中年時,我們在客舟中聽雨,江面開闊,雲層低垂,斷雁在西風中哀鳴;老年時,我們則任由階前的雨滴打落,直至天明。

如果把蔣捷的詩詞比作中國人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理解,那麽西方的心理學研究,如艾瑞克·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就代表了他們的人生觀。

在社會進步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分享他們對人生的理解。比如,曾經被視為最叛逆的一代「80後」,現在也已經步入中年。

面對這麽多即將面臨中年危機,卻又不知所措的人,我們應該有怎樣的中年生活準則呢?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各種挑戰和困難,而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卻是最難的事情。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曾說過:「少操心,少說話才是福氣。」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真的能夠發善心,卻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許多人都曾經歷過生活的磨礪,對於是否應該保持善良,他們有著各自的看法和經歷。

當生活陷入困境,仍想伸出援手幫助他人時,結果往往不盡人意。有時不僅得不到感激,甚至會被反咬一口,成為他人的踏腳石。

心理學家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強調,在人際關系中,大部份矛盾源自於過度幹涉他人的生活。雖然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但也要根據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判斷是否需要幫助他人。

在艾瑞克森的人格八階段理論中,他所闡述的人生中段(25-50歲),正是大多數人步入中年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主要任務是「實作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作」。

也就是說,此時的個體通常已經成為父母,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照顧和教育孩子、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持前進感、並能夠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精神內容。

因此,對於那些生活還在困境中掙紮,想要幫助身邊人的個體來說,

對於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實作自己應有的人生目標。人生復雜,難得糊塗。在人生的前半段,特別是在成年之前,大部份人的心態都是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希望,甚至有些放蕩不羈。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涉世未深的時候,自然會有這樣的想法。然而,到了中年之後,體會到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也接觸到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各類群體,大部份人變得更加圓滑和市儈。

有些人仍然懷揣著熱忱,期望透過自身的能量照亮他人,給予幫助。這並不是壞事,因為它彰顯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然而,無論是幫助還是善意,歸根結底都源自於你自己的思考。在你采取行動幫助他人之前,最好確認對方是否能夠接受你的突然介入;你的能力是否足夠將你的想法付諸實踐;最後,你幫助他人的意願是否符合對方的期望。

助人自助,先修己身。有時善意之舉,未必皆大歡喜。助人一時,難助一世。更有升米恩,鬥米仇之理,渡人之念,有時反成生活之苦。

現在,多數人生活低調,努力恢復往昔。特別是經濟狀況,更需謹慎。

生活的艱難已經無需贅述,如果你在大事小情上都想要發揚善良,幫助他人,那麽在拉別人一把之前,不如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安穩。

先穩定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幫助他人,難得糊塗,先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