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一個人的層次,就藏在他的「醜事」裏

2023-11-19情感

有一位禪師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樣的道理,用到看人的醜事方面,也是行得通的,或真實或虛偽,或坦然或計較。

一個人對醜事的態度,就是他的層次。

01

高層次的人,知醜能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

殘缺的地方,怎麽看,都不堪入目。可是你不看,不行啊,躲不過的。

因而,高層次的人,針對自己的缺點,積極行動。

帶著強大的修復力,去改變自己,雖然還是不會完美,但是做人的積極態度,就出來了。

哪怕曾經是負能量的東西,經過改變,也會充滿正能量。

首先,主動認醜,認識自己。

很多人,不敢面對自己的傷疤,尤其是臉上的傷疤。就是臉上有胎記,都會導致自己低頭。

我看過一些女人,因為臉上有傷疤或者胎記,就用長頭發遮擋起來;看過一些男人,到了中年,頭頂沒有頭發了,就用旁邊的頭發,掩蓋一番。

真正自信的人,亮出自己的醜陋面,是沒有關系的。畢竟,真實,比什麽都好。

北宋的宰相呂蒙正,三次做宰相。

有一天,兒子對他說:「您當宰相,可以維護一方安定,但是太無能了,總是把權力分給同僚......」

呂蒙正說:「我不獨攬大權,常常被同僚欺負、反駁,這說明我會用人、識人。」

平時的生活中,呂蒙正帶著一個 筆記本,記錄身邊的官員的言行,並作為人品、才能判斷的依據。因而,他很會舉薦人。

宋太宗如此評價:「蒙正氣量,我不如。」

別人嘲諷自己的,恰好是自己需要正面對待的。經過多番觀察,積極請別人來斧正,社交的氛圍有了,別人對你的印象也改變了。

其次,積極改醜,善莫大焉。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醜陋的地方,然後改正了,仍舊是一個好人。

畫家豐子愷畫了兩只羊,由兩根繩子牽著,非常形象生動。

一位老農看了畫作,笑著說:「放羊,只要牽著頭羊就好,其它的羊都會跟著來。」

豐子愷頓悟,馬上拜老農為師,然後用一段時間,跟蹤羊群的生活。

後來,豐子愷畫羊,就只用一根繩子了。

俄國圖書學家魯巴金說過:「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一個人的醜事,經歷了別人的指點,你也真正接納了,那麽你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千萬不要拒絕別人的指點,害怕被人發現醜事。

鬼谷子說過:「欲張反斂,欲高反下。」

高層次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姿態壓得低低的。然後別人就願意幫助,自己也能融入社會,從而成長起來。

02

低層次的人,以醜為美。

人不怕醜,就怕「冥頑不化」。

蒲松齡筆下的「羅剎」,人們以醜為美,把三個鼻孔的人,封為宰相。

長得清秀的年輕人馬驥,被當成了怪物。

不得已,馬驥扮演古代的張飛,來取悅大家,得到官職。

可是扮演張飛太久,馬驥發現弄丟了自己。於是乎,馬驥丟掉張飛的面具,離開了羅剎。

馬驥是做了明白人,但是羅剎裏的人,仍舊醜陋不堪,始終以為自己做得對。

其一,藏醜的人,此地無銀三百兩。

把醜陋的東西藏起來,任何人都不能說。從而,自己以為,什麽都是對的。這是自以為是的悲劇。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錯。長此以往,人在社會上,會被人排擠。

就像流浪漢,渾身散發臭味,人人避之不及。

漢靈帝在位時,崔烈花了五百萬錢,買了一個司徒的位置。

人們都笑話崔烈:「這個官員,到處銅臭味。」

崔烈聞言,憤怒地追打別人。

後來,人人不說崔烈的買位置的事情,但是人人都在內心取笑。

低層次的人,只是在乎表面上的歡喜,卻忽視了內心的醜陋。

用美麗的衣服,可以遮擋醜陋的軀體,卻永遠不能遮擋醜陋的靈魂。

其二,造醜的人,厚顏無恥。

也有人,故意制造醜聞,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名氣。

哎,遺臭萬年、名垂青史,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怎麽就不能分別呢?

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將軍武懿宗帶兵去冀州抵擋契丹軍隊。

契丹軍隊發起沖鋒,武懿宗就慌忙逃走了,還好其他的將軍英勇無比,打敗了契丹人。

後來,皇宮裏擺慶功宴,武懿宗大搖大擺去參會,還吹噓自己的功勞。

有大臣笑話他是「豬」,他不以為然。

原來,真的「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低層次的人,總是走極端,要麽是這樣——我醜,我怕誰;以後,我更醜;要麽是那樣——我醜,你別說,說了我就對你不客氣。

醜陋不堪,還不改正的人,沒有妨礙別人,就一笑而過好了;一旦涉及到別人的利益,就要被碾壓,甚至繩之以法了。

03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樣的道理,不得不知。

如果你外表很醜,那就修煉自己的內心,靈魂的魅力,會讓你的人生充滿陽光。

如果你外表很美,那就低調謙卑,不要用外表去碾壓人,爭奇鬥艷。你的低調,就是一輩子的魅力。

如果你做了醜事,也沒有關系,積極改正,讓大家幫忙修正,社會對你還是刮目相看。

人的層次,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直往上走,你會前程似錦。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