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高級的人生,都懂得做減法

2024-10-22情感

莊子於【逍遙遊】中言:鷦鷯於深林裏築巢,只需一根樹枝;鼴鼠去河邊飲水,填滿肚子就行。

鷦鷯搭窩,甭管樹林多大,它要的也就一根樹枝;鼴鼠在河邊飲水,頂破天也就是把肚子喝飽。

這是莊子的一種哲學觀念:過日子,實際上用不著太多的東西。

要是物欲難以滿足,光想著不停地索要,那人生反而會被這物欲所拖累。

【斷舍離】講的是,把不需要的東西「斷」了,多余的東西「舍」掉,不再執著於物品,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變得簡單,精神上也才能獲得自由。

就像梭羅講的那樣:

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就越富足。就像「刪繁就簡三秋樹」說的那樣,高層次的人生,都明白要做減法。

物欲能把快樂給綁住了

在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裏,女主麗貝卡是個財經雜誌的記者,她特別喜歡購物,簡直購物成魔,衣服、帽子、鞋子、包包買了老多,家裏都沒地兒放了。

不過呢,她一瞅見漂亮的絲巾、好看的衣服,就還是管不住自己,不停地買。

大學畢業之後,麗貝卡工作有一陣子了,可她一點存款都沒有。她瘋狂買東西,把薪資都花沒了,還欠了好多卡債。

「越欠就越買,越買就越欠」,這麽個惡性的迴圈,搞得麗貝卡日子過得挺鬧心,就連她和男友的感情都面臨危險了。

麗貝卡之所以心煩,不是因為她所得的少,而是因為太多了。

好比電影中那一句為人熟知的台詞:

「這世界亂套了,是把東西拿去愛了,卻把人拿去用了。」在生活裏,有些人心情不好就使勁購物,靠不停地買東西,得到了一時的安撫,可結果是讓自己陷入更不知所措的混亂裏:東西買了不少,錢也花沒了,照樣高興不起來。

古希臘哲學家埃皮科蒂塔講過:一個人在生活裏的快樂,應當源於盡量降低對外部事物的依靠。

就像山下英子在【斷舍離】裏所提倡的那樣,斷舍離的核心並非物品,而是我們自身。

曉得自己真正要啥,別在花花綠綠的物質裏迷失。甭管東西多貴、多稀罕,只要不是咱需要的,多好都別要。

成長得往上加東西,成熟得往下減東西

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中做了一場演講,談到自己30歲的時候,他表示:

「30 歲時最大的人生體會是得做減法。有些人在 20 多歲那會使勁做加法,卻忘了到了某個時候得做減法了。你不可能啥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事兒你都得去幹。」最後他總結道:

「現今的所有,全靠那時做減法。我覺著我就只能搞新聞,也最該搞新聞。」在三十歲以前,白巖松使勁給自身的人生做加法,29 歲的時候,他已然是一名高級記者了,享受著大家的贊美和掌聲,陶醉在事業成功的榮耀裏。

歲數越來越大,他犯起了迷糊,搞不清自己到底想幹啥。他一個勁兒地給人生增加負擔,可並沒得到原本期待的那種滿足感。

所以呢,他下了個決心,在事業達到巔峰的那會兒,他毫不猶豫地停下工作一年,把上升的機遇給拒了。

雖說面前的選擇不少,可他打心眼裏認定,自己就適合幹新聞,所以他決定回去。

泰高爾講過:「有那麽一個夜晚,我把所有的記憶都給燒了,打那以後,我的夢就變得透亮了;有那麽一個早晨,我把所有的昨天都給扔了,打那以後,我的腳步就變得輕快了。」

每個人,從年少懵懂到心智成熟,都在一路奔忙追求,不停地往人生的背包裏增添東西。要是不曉得做減法,那就會把最初的想法給忘了。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咋把大衛雕像給雕刻出來的,他回應道:

人生好比雕刻活兒,把多余的去掉,精華才能留下來。

拋掉虛榮繁華,心才能踏實下來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使得宮廷鐘表組的王津老師一下子就出名了。

故宮裏有一對乾隆皇帝特別喜歡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壞掉了,王津耗費了長達八個月的時間,精心地把它給修好了。

修理好後,王津把發條擰上,這眼前的鐘馬上就「有了生氣」:

小雞小鴨撲棱著翅膀,天鵝搖擺著身子,船只向前行駛,藏在樹下的大門敞開,裏面的織女忙著幹活,這神奇的瞬間,把觀眾驚得瞠目結舌,直喊太棒了。

片子裏的旁白讓好多人都產生了共鳴:

「現代中國得有工匠精神。咱身邊還真有這樣的人,一輩子就幹那一件事。」王津在故宮修文物,都修了 40 年了,他那手藝厲害得很,就沒有他修不好的鐘表。

打 16 歲起,就跟著師父修文物,那時候還挺迷茫,不曉得自己到底喜歡啥,想幹啥。往後呢,他慢慢喜歡上修鐘表了,這一修就修了好幾十年。

王津走紅以後,好多節目向他發出邀請,可他把這些邀請都給回絕了。

他講道,我就想一門心思修護文物,不想讓別的事把修護文物的時間給占了。

梁曉聲講過:

有時候,就一種罷了。真正能抓在手裏的沒多少,專心當下或許比啥都想要更有用。

萊斯勒石油公司的老總吉姆·透納,在他40歲的時候,繼承了三十多億美元的財產。

面對巨額財富,他特地組織了一個評估團隊,先把公司資產徹底清查了一番,以50年為基準,從這堆財產裏扣除公司營運要花的錢後,還剩8000萬美元。

他把這筆錢裏的3000萬拿出來,給家鄉建了一所大學,剩下的一股腦兒都捐給了社會福利基金會。

大家都弄不明白,為啥吉姆要把這筆錢給捐出去,可他回答道:

「這錢對我沒啥實際用處了,把它減掉就等於是把我生活裏的負擔給減掉了。」85 歲那年,吉姆·透納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他給自己留下的墓誌銘是:我最高興的是把人生的減法給用對了。

豆瓣上有這麽個說法:把能看見的東西扔掉,讓看不見的世界有所改變。

拋掉浮華,方可守住情懷,進而獲得內心的富足與安寧。

瀟灑地放下,才能讓彼此都好

張愛玲和胡蘭成相處的時候,因愛情把自己放得極低,就像低到了塵埃之中。

胡蘭成聲名狼藉,然而在張愛玲心中,他就是她所愛的那個人。

胡蘭成已有家室,還很風流,可張愛玲並不在意,她覺得只要胡蘭成也同樣愛她,那就行了。

就算張愛玲那般體貼、明事理,也沒法改變胡蘭成的劣性子。他到處招蜂引蝶,肆無忌憚,壓根不顧及張愛玲的心情。

被傷害了好多回以後,張愛玲徹底心灰意冷,決定不再纏結。她一下子給胡蘭成寄去了 30 萬稿費,不管胡蘭成再怎麽想找她,她都「不會再見了」。

放手以後,張愛玲碰到了疼她的賴雅,開啟了嶄新的愛情與人生。賴雅離世三十年後,她依舊自稱是賴雅夫人,真的是情意深厚啊。

張愛玲和賴雅,這倆人之間有著一段故事。賴雅是個美國人,比張愛玲大不少。1956年,張愛玲在美國和賴雅相識相戀,沒多久就結婚了。雖說他們的日子過得不咋富裕,可也一起經歷了不少。然而,賴雅的身體不太好,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困難。盡管如此,張愛玲還是盡力照顧著賴雅,直到他去世。

其實在愛情裏,每個人都得清楚,付出可不是哪一個人的事兒。

啥時候你為了愛都快燃燒殆盡了,那就算了吧。好比喝酒,你心裏清楚再喝一口就得醉了,那這一口就別逞強去喝了。

就像【斷舍離】那本書裏說的:

咱的心啊,老是變來變去的,要是緣分到頭了,那就幹脆利落地松手。不光是對東西,對所有的事兒都能這麽幹,這就是斷舍離所期望的。電影【臥虎藏龍】裏有這麽句台詞:「你要是把雙手攥緊了,那手裏啥都沒有;你要是把雙手張開了,那世界就在你手裏頭了。」

那斷了線的風箏,就別再一個勁兒地抓著不放啦。幹脆利落地松手,這是斷舍離的想法,也是給彼此一個好的結果。

斷舍離,那可是一種挺高級的生活辦法

山下英子借住在寺廟的時候,瞅見僧侶們把各個角落都收拾得特幹凈,一點兒灰塵都沒有。

她心裏明白了,於是就提出了「斷舍離」這樣的人生理念。

「斷舍離」能幫人把物品和精神都打理好,讓人心情變得輕松愉快,最後讓自己變得自立、自由又自在。

曾國藩講過:「過去的事不貪戀,未來的事不迎合,當下的事不雜亂。」

少些不用心的朋友,少些沒必要的資訊,少點讓自己鬧心的生活模式。

就算命運起起落落,咱也得把心思放在自己的生活和喜歡的事兒上,不能讓瑣碎的日常困住,不能被周圍的喧鬧幹擾。

愛過,恨過,執拗過,惱怒過,到頭來決定拋開煩惱,泰然放下,灑脫松手,滿帶熱忱把往後的日子過好,贏得內心的沈穩和自在。

最高級的整理,實則是整理內心。

有書君說:有書送書活動開始嘍!每周會給大夥免費送1000本實體書當福利,這回送的是年度必讀書【無聲告白】。您要是想免費包郵領書,私信回個:福利,或者點閱讀原文就行。這會兒就剩200本啦,誰先誰得喲!

點一下連結,就能參加活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