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沒有人用秋瑾的詩回敬他?
「低頭異族胡衣冠,腥膻汙人祖宗恥」
對於當時幹革命的漢人,包括漢女,就是認為其是胡衣冠。我們作為享受革命遺產的後人,要背棄漢人祖宗對此的厭惡嗎?
清末民初,一度流行過恢復漢衣冠,如果它是民族服飾,當時漢人在幹嘛?
綜上我們可知,那個時代的革命先烈不認,其次,現在絕大部份漢人不認,所以,為什麽要強行認它為漢服?
為什麽李雲鶴搞女性禮服的時候,翻資料知道找漢唐宋明,把清給扔掉了?因為她想推的是國服,代表一國風貌,不管她對封建王朝歷史怎麽看,至少她知道沾了滿清元素就不妥,必須沒有。
怎麽偏偏有人想用滿元素代表漢族風貌?
就這麽想看到每每民族自豪時刻或者祭祀時刻,漢人穿著這剃發易服的傷痕服飾上去,激情表示我們漢人真驕傲啊!難道不離譜嗎?
清代漢女裝,確實是漢人女子在當時的穿著,在當時背景下,我認為這是一種傷痕服飾,記錄著漢人衣冠的變化,可以研究,也可以認真研究,但必然只能被放在歷史的一角,作為展覽性質存在,永久成為歷史的記錄者。包括清代漢人還有各民系漢裝,通通進不了漢服之列。只能作歷史研究之用。滿式結構占了主位,再多漢元素也改變不了當時所謂漢女裝滿本位的體現。就像清代,漢人占比再多,也改變不了政權滿本位的事實。它最多只能叫清漢女裝,無論如何不能是漢服。
無他,民族服飾的存在,在於體現民族精神和風貌,這種剃發易服的產物,被清末革命黨漢人厭棄,被當下漢人所不容的服飾,永遠不能進民族服飾之列。
更何況,在當代,民族服飾的存在與穿著,在於民族精神和風貌的體現。它已經不可能像古代一樣對於任何人都作為常服存在,更多的是作為現代時裝的補充,和作為必要場合的禮服存在。
讓一個剃發易服的產物去體現民族精神風貌,是要笑死誰?
務必咬死廠襟和蜈蚣扣不松口。對方巴拉巴拉再多,提各種漢服多包容的話術,本質就想把廠襟蜈蚣扣塞進來。不咬死廠襟和蜈蚣扣,禍患無窮。
清代部份合適的紋樣,我是贊同漢服取來重組,按照漢風審美,重新編排分布,放置在合適的漢服身上。畢竟確實是漢人的智慧結晶。不過除了取紋棄式,還要去掉那種繁復的爆發富審美,才能拿來用。否則不如不用。
但是廠襟和蜈蚣扣,滾出去。所有試圖為這兩開方便之門的,都可一律打成漢奸。再多話術,都是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