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26歲女存款20萬,有必要買奢侈品包包嗎?

2023-04-06時尚

2018年消費升級概念提出後,我發現小紅書和知乎的一些女性使用者,包括我身邊的女同事,其實根本沒有投資和消費的概念,只有簡單的賺錢—攢錢—消費的邏輯鏈,這是已經是財務狀況比較健康的女性了,更有甚者已經變成消費—負債—賺錢—還債的邏輯鏈,主動將資本主義的債務鏈條套在身上。

進行到這一步,其實已經掉入消費主義陷阱了。我發現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剛開始工作後財務目標是「攢夠第一個1萬元」。1萬元這個數位很有意思,因為這是許多奢侈品的門檻。為什麽要購買奢侈品?理由很多但也很荒謬:給自己的一個「階段性獎勵」、同齡人/同事/同學都買了。這就是標準的「賺錢—攢錢—消費」的邏輯。

但是,如果以投資VS消費的觀念考察,你就會發現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攢錢買車/買包/買LOFT的本質和攢錢吃頓大餐一樣,都是純消費意義,並不產生任何投資價值。因為這款包目前來看並不會給你帶來需求上的滿足:比如你的生意經營有社交需要。也不會產生新的收益:比如成為奢侈品自媒體。更不會隨著時間增長而產生增值: 奢侈品本就是一種針對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定向征收的智商稅。

也就是說2萬元直接用於消費了,並不進入投資邏輯。不僅不進入投資邏輯,而且還會隨著時間和使用而貶值, 而且為了維護奢侈品還需要持續投入:有了奢侈品的包就必須有時裝、首飾、女鞋、化妝品等各類搭配,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的消費開支爆表了——俗稱「一雙象牙筷配窮人家」。 如果是貸款買包,那你還為此附上了額外的利息和潛在的信用代價。

你的薪資或者存款確實可以覆蓋這筆支出,但是註意——這是一筆純消費,賺錢—攢錢—消費的邏輯鏈,就像一個水池同時開啟水龍頭和下水道一樣,你會一直停留在這個死迴圈中。受到消費主義的蠱惑,為了虛無縹緲的階層躍升感,咬牙去買消費品乃至奢侈品,不惜付出貸款的代價,這是非常自我傷害的一個行為。

我個人認為,如果進行消費,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 如果我必須要支出一筆錢,那麽最好是一筆投資,能夠帶來財富的增值。比如我遇到了京東信用卡1200-300元的活動,我會用於搶購飛天茅台酒並進行收藏。
  2. 如果我必須要消費,那麽最好也是可以帶來保值增值或者解決實際問題。比如給我帶來一些有用的經驗,並且讓這個經驗可積累/變現/增長。
  3. 如果我必須購買消費品,那麽這筆費用最好從我的被動收入/利息中支出。如果我的被動收入/利息不能覆蓋消費品,那麽只能等。比如我想購買一部新款iPhone,我會計算今年蘋果股票的分紅收益是否可以覆蓋iPhone的價格,並且將舊iPhone出售。
  4. 如果這個消費品的價格不是我能輕松賺到的程度,那麽我就絕不會為消費品負債、支付利息。
  5. 絕不為消費品而購買更多消費品。
  6. 盡可能把投資作為自己的終身目標,而絕非消費。

眾所周知,女性是商家消費主義行銷的重災區,是消費主義的重點客戶群體。由於歷史傳統和社會環境所致,女性天然被教育或暗示不需要承擔經濟義務,而男性因為社會環境、外界標準、消費習慣,會更重視賺錢投資而非消費。

但是,社會現實不會對女性更溫柔。她們被教育「不需要」,但現實是「很需要」甚至「更需要」。很多女性的財富觀念之弱,需要被社會毒打幾輪後才會有一點財務意識,甚至很多人成年多年後也不會有,直到遭遇經濟危機,個人債務爆雷後才會猛然醒悟。

比如用奢侈品品牌來自我證明,比如為人為創造出的附加意義支付昂貴的溢價,比如自我洗腦「年輕就是要享樂,再不買就老了」,比如跟風囤積化妝品,比如盲目借貸,比如透支消費,比如在工作上敷衍,比如依賴父母或另一半提供經濟支持。

這些事情確實也會發生在男性身上,但是不可否認,發生在女性身上更為普遍。而無知的代價無比沈重,女性想要在社會上占據一席之地,就要有比男性更清醒的頭腦來抵禦成倍的消費主義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