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民族服飾成流行時尚

2024-05-23時尚
2024年,在南寧青秀山上歡度廣西「三月三」的各族兒女。 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攝
壯族「三層樓」、京族「奧黛」、苗族「百鳥衣」……八桂大地,從春夏到秋冬,從城市到鄉村,從北部灣到桂北山區,隨處可見的設計精美、色彩絢麗的民族服飾,正在成為現代服裝時尚潮流裏的一道風景線。
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歷史悠久。廣西民族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梁漢昌表示,廣西少數民族服飾除了在特定的節日裏穿戴以外,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折射出人們的審美觀念正在改變,文化自信不斷提升。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高,廣西民族服飾也在文化交流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民族服飾走進日常生活
2024年廣西「三月三」期間,八桂大地處處是秀場,男女老少穿上民族服飾共慶節日,氛圍感濃郁。
在今年廣西「三月三」來臨前,原生的民族服裝店迎來銷售熱潮。為了趕制民族風服裝,有商家稱「縫紉機都要踩冒煙了」。「小朋友們穿上各民族服飾,個個興高采烈。很多家長也參與進來,民族盛裝成為傳統節日的標配。」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幼稚園園長蘭誌娟說,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就是各民族服飾的秀場。
事實上,在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越來越多地走進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在衣櫃裏,我把民族服飾分兩類,一類是比較華麗的、傳統的,在節日裏穿,儀式感很強。另一類是有傳統民族服飾文化元素的服裝或飾品,很別致,常年穿戴。」居住在南寧市青秀區的馬小英說,身邊的朋友通常都有2至4套(件)少數民族服裝。
據廣西文化和旅遊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有廣西攝影博主將民族元素融入短視訊創作中,在社交平台釋出了壯族、侗族、瑤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服飾的變裝短視訊,僅在抖音平台就獲得了5800萬的播放量。「遊客或博主上傳到互聯網的旅拍作品、短視訊,成為宣傳廣西文化和旅遊的新視窗,吸引越來越多的區內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很好地助推了廣西文旅產業發展。」這位工作人員說。
讓傳統服飾對接市場
5月18日,在廣西忻城縣壯錦技藝傳承發展基地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忻城壯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梁恒源介紹,這些訂制款的壯錦產品都是一針一線手工縫制,需要提前幾個月訂制。
忻城是壯錦的發源地,歷史上,壯錦曾作為皇室貢品。梁恒源介紹,手工織造的壯錦產量極低,一個熟練的女工一天只能織一尺左右,而要做一幅被面,則需要至少六尺壯錦。算上人工費和材料費,一幅被面的成本在四五百元以上。由於價格和生產時間的局限,傳統壯錦生產已經不足以滿足大眾化的需求。
「壯錦要傳承,必須創新、走市場。」梁恒源說,為了讓壯錦煥發新貌,他前往江蘇南京、海南學習先進的織染技藝,研發出讓蠶絲不褪色的染色技術。同時,他將現代流行元素和傳統壯錦相結合,衍生出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復古型、珍藏型、旅遊型等新款式,包括圍巾、披巾、包包、腰帶、短褂等搭配服飾產品。「壯錦不應該只陳列在博物館,還應該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梁恒源說。
在當地政府和梁恒源的努力下,如今,忻城壯錦銷往東協和歐美,帶動了當地100多位繡娘和織娘就業。
地處桂西北的隆林各族自治縣被譽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廣西南寧桂衣民族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總工藝師鄭文銀是從隆林深山裏走出來的漢族姑娘,她創辦民族服裝公司,帶動了近200名各族同胞就業。「我們註重傳統美與現代美的結合,致力於發展完善傳統民族服飾的裁剪縫制技藝,用傳統服飾的造型、色彩、圖案以及工藝元素來制作時尚創意的款式。」鄭文銀說。
國潮與當代青年「雙向奔赴」
奧地利維也納當地時間5月4日,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前廣場,來自廣西歌舞劇院的演員們身著壯、漢、瑤、苗、侗等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服裝亮相,展示廣西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這些民族服飾設計巧妙、圖案精美、色彩多樣,吸引了眾多當地市民和世界各國遊客駐足欣賞、拍照留念。
近年來,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走向世界各地,無論是在時尚之都法國巴黎、義大利公尺蘭,還是毗鄰的越南等東協國家,都展現出強大的吸重力,收獲眾多「粉絲」。
今年3月,穿著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環遊歐洲的中國姑娘楊月,在德國慕尼黑街頭向當地民眾和遊客展示廣西毛南族的花竹帽和服裝配飾時受到熱捧,粉絲數直線飆升。
楊月穿的廣西民族服飾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新生代設計師韋巾幗設計。韋巾幗是壯族姑娘,自大學時期便開始出鏡拍攝民族服飾,她拍攝的中國56個民族服飾合輯在網路上獲得大量關註。2021年大學畢業後,韋巾幗回到家鄉環江開啟跨界創業,專註設計、拍攝和推廣民族服飾。
把背帶做成坎肩,在苗族傳統頭飾中加入流蘇……為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韋巾幗大膽創新,將傳統民族服飾玩出新花樣。她的作品風格年輕時尚,受到消費者青睞,並被多位知名博主帶到世界各地展示。韋巾幗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上民族服飾,堅定了她傳播中國文化的信心。
「傳統服飾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註和喜愛,這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是對中國文化的探尋,是文化與審美的回歸。」長期研究廣西民族服飾的梁漢昌說,近年來,廣西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積極引導非遺傳承人不斷創新,推動傳統服飾變流行時尚,讓蘊含傳統文化基因的國潮與青年實作「雙向奔赴」。(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通訊員 莫 曲)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