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用多大力道擊倒楊丞琳,需要新的群體共識

2023-12-12時尚

能在河南舉行的演唱會上,說出「河南人愛騙人」的明星,確實很難用常理來評價。

事發時,楊丞琳在互動環節中,尋覓台下激吻的觀眾,用發嗲的語氣來上了這麽一句,不僅沒有 甜到在場觀眾, 反而激怒了場外人士,以至於聲討聲此起彼伏。憤怒的人群,甚至透過官方渠道展開了投訴,要求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嚴懲。

從發嗲的口吻上,我們很清楚地明確,楊女士傳遞出來的絕非慷慨赴死的勇氣,而是無心之失。但隨口而出的應激言論更能自證心意, 這種長期的刻板印象,絕對不是因為演唱會而突發奇想,臨時迸發出來的。

對河南人這一標簽的汙名化由來已久。就歷史背景來看,這個中原大省不僅人口基數大,還有特定時期外流人員多,經濟基礎差等長久的因素交織。伴隨著數十年前突然放開人口遷徙,流動大潮從大地的心臟位置,湧散去向毛細血管。更多的個體代表著群體形象,在不同地域留下了自己不同的故事。

顯然,故事不全然是暖心的,這也是刻板印象的具體來源。正因為大地幅員過於遼闊,不同地域沿襲行省制度,各自分割核算,對外時是一個統一大整體,對內時則又有細分族群,甚至在河南內部,不同區域還有細分清算方式。但省內人口出口時,河南人三個字,則匯聚成了他們的行為統稱,長久以往,在口耳相傳中被具象化留存。

今非昔比,可扣帽子容易,脫帽子難。當河南群體齊心協力,希望能用高昂正向的社會形象以正視聽之時,總有扯後腿的事情出現,比如搖滾樂隊上不翼而飛的物件,比如地裏被公職人員帶隊盜走的高粱。站在這個立場上看,修正區域群體名節核心要處理的,其實是一部份落後人群的劣跡,這是難以被忽視的省情和現實。

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比起更多的台籍友人,楊丞琳的「大陸化」已經有了入鄉隨俗的銘印。這種銘印不是個體賦予的,不具象到個人身上,而是經過傳導而來。她迅速致歉的真心不好評估,但可以感知到的是,她已經清晰懂得,在公眾場合說錯話,明顯觸犯了面向特定人群的措辭禁忌。

就行為論,此次部份人群以眼還眼的傳統邏輯,這種基於地域認同上的認同感出發完全情有可原,寬容和氣度不能成為外來者隨意褻瀆的理由。趁其病要其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行事手段,只會讓人心有余悸,加重日常重要溝通場景裏的心理負擔。

應對這種外來的評價體系,恐怕沒有什麽真正能一錘定音的靈丹妙藥,需要上億共同體常年累牘,在日常舉手投足間承擔起形象宣介的重任。這是一份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的艱難工作。靠不斷散播河南文化源遠流長,幾乎沒有什麽明確效果,也起不到佐證價值。

我們不能阻止「讓楊丞琳見識一下我們的厲害」這種問題解法,畢竟我們不在局中。可比起硬拳頭,反擊外來印象沖擊時,合理、妥帖的回應方式,已經是形象肅清的重要一環。肆意謾罵、攻訐,對於解決問題毫無療效,毋寧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豁達的態度,或許能在輿論場上贏得屬於自己的榮光。

楊丞琳背後,代表著的是一部份外來群體,對另一個群體整體形象的初認識和再認識。當一個群體,對於不正當評價的的寬宥聲大於討伐聲時,或許外部對於這個群體整體形象的再感知,反而會擡高幾分。

相信更多的人心底自然明白,與生活裏面的河南人相與,有肝膽相照的一面,有情深義重的一面,有勤懇淳樸的一面,有克制溫情的一面。這些美好的感受,比起「 老子一井蓋夯死你媽」 的話語體系,從根子上並非一母同胞,這是不言自明的。

當然,要不要打倒楊丞琳,用多重的拳頭打倒楊丞琳,也需要這個群體進一步達成統一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