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為什麽今年買不到好看的新衣服?

2024-07-13時尚

晚上好啊。

經常有朋友說收不到推播,我們現在基本固定在 每周的一三五更新 了哦,如果有變動會提前一天在文末預告~記得「 星標 」我們!

前陣子寫了謹慎跟風的夏裝趨勢 之後,評論區討論最多的就是「 退貨率 」,很多人都說買不到衣服了。▼


這個話題一直在發酵, 上了幾次熱搜,前天又有個新詞條: ▼


上次提到現在的裙子不如以前好看了 ,大家也非常有共鳴。

身邊不止一個朋友感慨:往年的現在都穿好幾輪新衣服了,而今年廣州夏天已經過半,夏裝幾乎「顆粒無收 」。

到底為什麽那麽難買到衣服,是我們的審美變了?還是衣服真的不好看了?

今天就一起來討論討論:

很難買到合身的衣服

我最近胖了一些,以前的很多褲子裙子都穿不下了,於是網購了一批衣服,但試穿後退了很多。很大一個原因是衣服尺碼 大小變得特別飄忽 ,甚至還有點兩極分化:

衣服版型要麽很小——

受BM風、女團風、芭蕾風等風格的影響,很多T恤版型都是又短又緊的。▼

有的T恤平鋪開來跟童裝差不多大(左),成了真·baby T,身邊就有人說之前穿S,現在連L都能穿了。▼

要麽就是走另一個極端,版型做得超大。

有些歐美品牌做得比較大還可以理解,畢竟歐美人的骨架普遍更大。前幾天的柏林時裝周街拍▼


但不少國內 設計師品牌也這樣 , 平時穿中 碼的meow在 店裏都能穿最小碼,身高168cm的她穿很多單品都拖地,改了又怕會失去原本的韻味。

不是說這些風格不好看, 可是當你發現,想買一個正常版型的衣服都沒什麽選擇的時候,也變相帶來了一些焦慮。

之前也有讀者在評論區「吐槽」 ▼

為了避免買大過大過小的衣服,下單之前要看碼數表、試穿資訊, 最簡單靠譜的辦法,就是 對照自己買得滿意的衣服,把它的數據截圖保存 ,或者幹脆手動量一下。 比如衣長、肩寬、胸圍、襠長,都記在備忘錄裏,都可以記錄下來, 多試幾次 就會 對自己滿意 的 衣服 數據很熟悉了。


設計趨同化

雖然版型飄忽不定,看似選擇很多,但無論開啟電商還是走進店裏,都常常有連連看、消消樂的錯覺。

之前【玫瑰的故事】播出時有一個很大的話題點:「2000s哪有這麽時髦的衣服 」。 劇裏確實用的都是新衣服,但千禧年的時候,大家比現在敢穿多了,而且風格比現在 要更豐富。▼


現在的流行趨勢常常都是在刮復古風,90年代甚至50、60年代的單品頻頻回潮,「時尚是個圈」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一些老照片 ▼


從雜誌大片到品牌lookbook,已經把時尚icon們幾乎致敬了一個遍。 像戴妃和簡伯金,就是經常被致敬的物件。

法版 【Elle】五月刊 復刻 簡·伯金的大片 ▼

雜誌【At】去年致敬了戴妃▼



這種不過時的經典是在什麽時代都值得參考的,但是當無論是雜誌還是品牌一直在頻繁致敬的時候,是不是也是代表著某種創新和設計能力的欠缺?


而當一些品牌火起來以後,大家 一窩蜂都在做「同款」 。

比如Lemaire、The Row引領的極簡風,還有之前的Celine風、Miu Miu風......

其實跟風的背後也是一種偷懶:不願意把成本放在開發和設計上,很便捷地抄大牌同款。最終我們看到的,就是設計越來越趨同化了。 ▼

網購常常「貨不對版」

「平替」泛濫的結果,就是網購回來常常覺得:怎麽模特穿是這樣,我穿是另一個樣?

你們有多久沒去實體店買衣服了?

【Vogue】前段時間發了一篇貼文,說以前服裝史的變化創新,大多和紡織技術、新輪廓 的發展有關。然而,邁入2010年以後,最有影響力的時尚來自ins!

與其說是ins,不如說是流量和演算法的出現改變了「做衣服」的方式,社交媒體的發展,也讓買衣服的一個重要標準變成了「出片」。

眼球經濟時代, 圖片好看意味著一切。


就連 我們自己拍照都會挑最好看的照片發朋友圈,衣服的展示就更是這樣, 放出來的圖都是選角度最好看的。


比如有些快時尚品牌,看圖覺得很心動,但是買回來就會發現品質和細節不盡如人意。


看圖下單,也催生了一批「搬運商品圖」的商家 。

這也是 貨不對板 的原因之一。「300塊的衣服摸著像50塊的」。 因為 商品 圖片是搬運 的 , 同一張圖、同一件單品會有各種不同的價位,根本不知道應該買誰家、哪個價位才是合理的。

而 同一個版型,可以偷工減料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 不光是面料,還有一些設計細節,都有可能走樣。

以前線下購物的時候,摸得到實物的質感,同一件衣服可能還會試試不同碼數,下手謹慎,命中率會很高。


網購雖然很方便,但只能看圖下單,買和退都變成了更輕易的舉動。對商家來說壓力也很大,退貨多意味著可能要積壓庫存產生額外成本,所以好多產品變成了預售,如果不做預售又會變得選擇很少。


這樣又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大家買和退很輕易 ➡ ️商家為了防止滯銷,做衣服變得保守,同時開了很多預售。


所以有時候經常看到喜歡的衣服在預售,其實並不一定是賣得很多,而是商家不敢提前囤貨。



全是爆款/概念行銷

設計趨同還有一個原因是爆款行銷。

回顧這兩年的一些爆款單品,不難發現一些規律——

大牌每季推出新品得時候,會把預算都砸在幾乎某一個單品上,衣服也好包包也好 ,會 找很多人帶貨,營造出全網刷屏的氛圍。

大數據時代,相關內容刷得越頻繁,平台推播越多。這樣一迴圈, 一個流行趨勢/單品很快就讓人厭倦了 ,等風頭過了,甚至 覺得再也不想看到這件單品了。

我們經常會分析當下一段時間的流行趨勢,但這兩年寫趨勢的時候有一個明顯的感覺,讓人耳目一新的趨勢不多,很多都是包裝概念的行銷。

多巴胺、美拉德、格雷系、薄荷曼波、丁達爾......有些趨勢是不是看起來似曾相識?有的確實只是換了個包裝罷了。▼

從老錢風到靜奢風,從時髦知識分子風再到書呆子風,從通勤風到辦公室海妖風......風格之間雖然也有區別,但設計上的差異沒有特別大,在真正買衣服的時候會覺得很雷同。

也有人說是不是現在的設計師不行了?

其實設計師們心裏也很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聲是:設計師的權力不如以前大了。 比起誰的創意牛,「好不好賣」變得更重要 。繆姨Miuccia Prada和Raf Simons之前在【Vogue】訪談裏都道出過一樣的無奈。

繆姨:「以前,人們是根據創造力來評斷設計師;現在,評價的標準全是你賺了多少錢……金錢主宰了世界。」

Raf Simons:「我認為如今時尚界最明顯的改變是,即使沒有強大的創意驅動,商業依舊能繼續運作。我並不是說現在的時尚行業沒有優秀的創意工作者,絕對有。但我們有證據證明: 創意在現在的時尚行業不再是必要的 ,這是一個新趨勢。問題是:這樣是好還是壞?危險嗎?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

「叫好不叫座」的設計,影響了很多設計師的合約。

比如引發Y2K風潮、讓義大利品牌Blumarine重新活過來的 設計師Nicola Brognano, 任職 四年後,去年離開了品牌。 ▼

還有聲名大噪的設計師Ludovic de Saint Sernin。

他當年被選為Ann Demeulemeester創意總監,大家都拍手叫好,想看看能給品牌帶來什麽驚喜。 然而,僅做了一季,上任五個月,他本人就匆匆離職了。

Hunter Schafer驚艷四座的一片式羽毛裝就出自他手。 ▼

經濟不景氣,穿衣更講究實用性

上次寫夏裝趨勢,提到今年全是小領口T恤,就有讀者提出,是不是跟「裙邊效應」有關系?

「經濟增長時,女人更愛穿短裙、展示裏面的長絲襪;當經濟不景氣時,大家買不起絲襪,只好把裙邊放長,來掩飾沒有穿絲襪的窘迫。」這個著名理論是1926年由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泰勒提出的。

比如20年代,正值一戰結束後經濟發展迅速、文化繁榮,當時的時尚主打一個「紙醉金迷」,Art Deco風格和Flapper Girl興起,低腰直筒裙、直線型剪裁成為主流。在新舊兩版電影【大亨小傳】中都有體現▼


而1929年華爾街股災之後,一夜之間女裝的裙擺都變長了,腰線也回到了原本的位置。▼

電影【飛行家】▼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裝館長Harold Koda也有類似的理論: 當人們的心理遇到困境、悲觀情緒時,衣服會朝著保守低調的方向發展,如長袖、高領、長裙 。

時尚也是社會經濟的晴雨表,經濟上升期,整體氛圍更加樂觀積極,風格也比較豐富。

千禧年滿大街的吊帶短褲,還有一些故意露內衣帶子的設計。比如【粉紅女郎】【好想好想談戀愛】裏,幾乎人手一件辣妹裝。▼

疫情之後,athflow風迅速走紅,很多天天穿高跟鞋的蜈蚣精(比如我)也加入了平底鞋陣營,衣服越來越寬松。 ▼

追求舒適當然不是壞事,它只是風格的一種,不過就像讀者說的,「舒服是舒服,也架不住滿大街都是」 。 ▼

想到以前,看街拍圖都能看到各種有趣的人和有趣的穿搭,突然覺得好懷念啊!▼


黎貝卡的話:

其實之所以覺得以前的衣服更好看,還有一點避不開的原因是時代濾鏡~

每個年代或許都有很差的流行趨勢, 能留下來、被我們看到的,已經經過了時間的篩選。 還是 造型師Law Roach那句話 : 「不管是1992還是2022年,好裙子就是好裙子,和時間沒關系」。

好設計是經典、永恒的,有些衣服過了幾十年還能被大家看到,讓我們覺得很美,肯定有它厲害的地方。

有時候忍不住會想, 我們之前寫過很多年代的風格科普,那 後人又會怎麽回顧2020s的風尚呢?

好了,今天就到這啦。

祝大家無論買不買得到好看的衣服,都能開心度過這個夏天~

周末愉快!晚安 :)

編輯:YUI

統籌:Meow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信件聯系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