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句詩詞是出自唐朝詩人張誌和。
從古至今,鱖魚都被視為高檔水產品,經常出現在婚宴酒席的餐桌上。
鱖魚無論是清蒸,紅燒或者是煲湯,魚肉不僅細嫩且沒有細刺,魚肉營養價值豐富,具有補氣血、益脾胃之功能。
由於鱖魚的價格偏高,一般平常百姓家庭的餐桌上,很少能見到鱖魚的身影。
既然買不起,那就自己釣。但現實情況是野生的鱖魚非常難釣,在自然水域你甚至都看不到它的蹤跡,難道是鱖魚數量太少了?
答案並不是鱖魚太少。因為根據鱖魚的生長習性來看,一條成年的雌性鱖魚,一年可以產卵60萬粒。
那麽,為何野釣很少能釣到鱖魚呢?
了解鱖魚
鱖魚又稱桂魚、鰲花魚、花鯽魚、季花魚等,是鱸形目鮨科鱖屬的中型魚類,但品種不一樣的鱖魚,體格大小差距較大。
鱖魚的體型獨特,魚頭部位尖而嘴突出,魚嘴上下口部長滿了細刺,眼睛大,背部隆起長有數根尖刺,腹部圓潤,體表顏色通常呈青黃色或橄褐色。
鱖魚在中國的分布很廣,除了青藏高原地區以外,由南至北的江河湖泊裏,鱖魚都可以生存。
生活在中國自然水域裏的鱖魚,從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河、鴨綠江、松花江、岷江、珠江、錢塘江以及長江中下遊。
其中包括鄱陽湖、洞庭湖等各大支流裏也均有鱖魚的分布,尤其是每年的雨季到來,鱖魚甚至還會逆流至一些不起眼的小河溝裏。
鱖魚是屬於肉食性魚類,野生的鱖魚喜歡伏擊捕食,喜歡吃小泥鰍、河蝦和小魚,有時候也會捕食水面的蛙類。
野生鱖魚的繁殖
鱖魚是屬於淡水魚類,它的性格是獨來獨往,不喜歡群居,除非是在鱖魚的繁殖期,會短暫的群居在一起,產卵結束後便會散開。
鱖魚的生長速度很快,在食物充足的環境下鱖魚從魚苗期,經過一年的時間生長,體重最大可以長到1.5斤左右。
第二年春季來臨時,鱖魚就基本已經達到性成熟了,等到水溫上升到20~25度時,便可以在自然水域產卵繁殖了,不過雌性鱖魚的性成熟期要晚一年。
野生鱖魚在自然水域自行繁殖,通常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水流流速;二是氣溫。
由於中國南北溫差大,通常南方地區的鱖魚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進入繁殖期,北方的野生鱖魚一般6~8月份才開始繁殖。
野生鱖魚在繁殖時,都會選擇有水流或者水閘口附近,常見於水底是沙石底質,且水流速度不得低於每秒0.6~0.8公尺。
鱖魚產卵大多數是選擇在夜間,尤其是下雨過後的漲水階段,雌雄鱖魚會在淺灘或水面追逐戲水,等待實際成熟時會潛入水中完成射精和排卵。
雌性鱖魚一次可以產卵60萬粒,最小產卵量為6萬粒,鱖魚懷卵數量的多少與母體的體重年齡有著直接的關聯,個體越大,懷卵數量則越多。
大多數的魚類產卵會選擇水草或障礙物,等待魚卵自然孵化,然而鱖魚的魚類孵化過程與卵與其它魚類不同,魚卵會隨著水流漂浮而完成孵化。
鱖魚從幼魚階段就開始捕食其它魚苗,等到體長達到2厘米時,就可以捕食小蝦米、麥穗魚、食蚊魚和小體型的鳑鲏魚了。
即使冬季,鱖魚也照樣捕食,所以它的生長速度比別的魚種要快。
野釣鱖魚為何那麽難?
野釣通常是指在開放且免費的水域垂釣,最常釣到的魚種有鯽魚、鯉魚、翹嘴、鰱鱅、白條、昂刺、草魚和青魚,唯獨鱖魚很少能釣到它。
其實,並不是野生鱖魚數量少,而是鱖魚的習性與其它的淡水魚類都不一樣,如果掌握野生鱖魚的習性,鱖魚再多也很難釣得到。
鱖魚是底層魚類,通常都棲息在水底層,特別是喜歡藏匿在水下有障礙物的區域,尤其是水下的亂石堆、橋墩、斷崖等處。
鱖魚喜歡躲藏在水下結構處,其實是和鱖魚的捕食習性有關,白天鱖魚捕食喜歡以伏擊的方式,只有等到夜晚才會從結構中遊出來。
另外,鱖魚還有個倔脾氣,它只對水中活動的物體感興趣,即使餓死,也不願意吃死的魚蝦,所以台釣和傳統釣一般很難釣到鱖魚。
綜合上述內容。要想釣到野生鱖魚,首先要找對環境,其次是釣鱖魚的方法,最後是釣鱖魚的釣餌。
目前,最好的釣鱖魚的方法是路亞釣法,根據釣鱖魚多年的經驗來看,路亞竿應該選擇M或者是MH硬度的竿子。
如果竿子太軟了,在垂釣過程中餌觸底不明顯,特別是在水閘口刺魚力度太軟,脫鉤跑魚的機率非常大。
路亞釣鱖魚使用最多的魚鉤有鉛頭鉤、曲柄鉤和倒釣鉤。
在水底掛底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鉛頭鉤直接作釣。倘若掛底比較嚴的情況下,就要使用曲柄鉤加上配重鉛墜,防掛底效果比較好。
倒釣鉤一般在黑坑釣鱸魚使用較多,也可以在掛底較多或者流水較大的環境使用。
鱖魚釣餌的種類非常多,但總體以軟蟲類假餌居多,適應環境和效果都不錯,都能夠逼真的模仿出小魚在水中的動作。
最後,每年的3月初就逐步進入了鱖魚頂水期了,此時是一年一度釣鱖魚的「視窗期」。
釣友們在選擇鱖魚釣位時,一定要首選水閘口,或者是有階梯的流水環境下,最後選擇沒有水流的結構區。
不過話又說話來,要想釣鱖魚,首先要看資源,其次是釣技,沒有資源就算是大師來了也要吃蛋。
釣友們你們說對嗎?
友情提示:在自然水域,禁止使用泥鰍、小魚、蝦等活體作為釣餌(蚯蚓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