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閑談茶葉的寒涼內容

2024-02-29美食

這裏先來了解一下茶葉幹燥後的成分比例。裏面主要有:茶多酚(20%~35%)、蛋白質(20%~30%)、胺基酸(1%~4%)、生物堿(2%~5%)、醣類(20%~25%,其中單糖和雙糖又稱可溶性糖,易溶於水,含量僅為0.8%~4%),果膠(4%),有機酸(3%),類脂類(8%),色素(1%),芳香物質(0.02%),維生素類(0.6%~1%),無機化合物(3.5%~7.0%),以及微量酶類等等。

寒熱內容是中醫的概念,出發點歸結於人體的陽氣。陽盛體質為熱,陽虛為寒。反映在藥材上,能助長陽氣的為溫熱性質,會消耗陽氣的為寒涼性質。

在中醫藥看來,綠色植物在沒經過加工之前,大多歸類為寒涼內容。但是在經歷炮製後,有些方法可以使內含物質在氧化作用下,生成了新的物質,其性質會發生改變。比如人參,新曬的通常是涼性,蒸制為紅參就變成溫熱內容,再加工成黑參那就妥妥的熱性了,同樣的東西,氧化程度不同,性質天壤之別。

中醫藥炮製必須嚴格遵照方式方法,比如叫你蒸就蒸、煮就煮。隔水蒸,湯中鮮有空氣交換,藥物基本能保持原味;煮與熬就不同了,藥材在高溫中與翻騰的氣泡長時間接觸,會發生氧化,性質顯然就有差別了……不僅如此,粉碎藥物也得按方法來,搗與研磨,結果就不一樣。搗,在金屬或石臼裏硬碰硬,夾層中的藥物被撞擊出高溫,很容易便發生了氧化,導致性質改變;研磨呢,常溫下,得以維持藥物原有內容……

說了這麽多,就是想告訴大家,既然能夠透過一定方法改變藥材內容,而茶性本藥,誠然也不在話下。

茶之所以為茶,區別於其他大部份植物,就是因為幹茶中含有5%左右生物堿物質(咖啡堿、茶堿、可可堿),它是茶性本味的來源,其性極寒,對人體能起到消炎、加速新陳代謝、興奮神經、促進腸胃蠕動、刺激胃液分泌、消食等藥理作用……而茶葉中剩余的大部份物質綜合起來,性質要低一個梯度,是涼性的,所以,茶原本是寒涼內容。

茶中的生物堿和其他大部份物質不一樣,有一個特點,是晶體結構,化學性質穩定,在一般的茶葉加工過程中不容易被氧化,只會在高溫中揮發,所以在大多工藝條件下得以留存,其個體的寒涼內容和藥效並不會發生改變。

由此可見, 茶葉在加工過程中即便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氧化,其性質的改變是以「中和」的形式出現的,即:其它成分在氧化後全部或部份轉變為溫熱內容,中和了留存的生物堿的寒性。至於一款茶最終呈現如何內容,要看茶葉的氧化程度……

綠茶未經氧化,只是殺青幹燥,自然是寒涼的;當年的白茶,內質輕微氧化,也屬寒涼;半發酵烏龍茶,常被稱為青茶,性質依然偏涼;紅茶全氧化,性質中庸或偏溫;普洱熟茶與黑茶,根據氧化程度和茶葉內質不同,有可能是中性的,也有可能偏寒……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最終內容是中和出來的,因為生物堿在茶葉中不增不減,仍然發揮著對人體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麽,喝這些茶,根據體質不同,人依然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茶勁」,有的人即便是喝了全氧化的紅茶,也照樣會影響睡眠……原因無它,茶經過加工,雖然發生了口感、茶性的改變,生物堿含量卻絲毫未減。

當然,也有的茶經歷加工後,性質能發生根本改變的,那就是高焙火巖茶。為什麽特指高焙火呢?因為當下很多巖茶采用的是中輕焙火工藝的,以示區別。在長時間的高溫烘焙中,不僅巖茶的內質重度氧化,內含的生物堿物質也會被揮發去大部份……兩相結合,最終的茶葉內容就呈現了溫熱的性質。

所以,縱觀中國的大部份茶類,無論采用什麽加工方法,氧化程度如何,因為生物堿物質的留存,其性質都依然留有寒性成分,且能對人體中發生作用。唯獨熱做工藝的巖茶,倘若是高焙火的,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茶葉內容。

當然,在加工工藝中,茶葉內容的變化還與其內質豐厚程度有關,有的茶葉本身內質薄弱,生物堿含量低,做為烏龍茶或紅茶,中和出的茶葉內容可能就輕易呈現了溫性;而有的茶內質豐富,咖啡堿含量高,即便做為黑茶、紅茶,中和出的性質也可能仍然是偏寒的……

本文作者:聽雨;來源:聽雨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