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沒放芥末卻有芥末味,「辣絲子」有何玄妙?

2024-03-01美食
「辣絲子」是山東諸城特色佐餐涼菜。這道菜味如其名,吃起來有一股濃濃的芥末辣味。不過「辣絲子」的制作過程並未放入芥末,芥末味從何而來呢?
芥菜類植物都有芥末味
若要探究「辣絲子」芥末味的來源,就不得不說到原料芥菜疙瘩。資料顯示,芥菜疙瘩是十字花科蕓薹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外皮白色,4月至5月開花,5月至6月結果。中國各省份有栽培,山東地區更是大量種植。
植物學者史軍對新京報記者介紹,芥菜疙瘩和國內芥末(黃芥末)原料芥菜籽同屬於十字花科,這類植物都含有一種特殊的芥子酶防禦系統,由芥子酶及其受質硫代葡萄糖苷組成。當這類植物受到外界「幹擾」時,硫代葡萄糖苷被降為有辛辣氣味的異硫氰酸鹽,異硫氰酸鹽還會進一步分解,形成嗆鼻的芥末味。
所以,當人們生吃這些蔬菜時,會感覺到辛辣、嗆口鼻的芥末味。不過,異硫氰酸鹽揮發性很強,受體主要集中在鼻道,因而這種刺激的快感,短時間內就會消失,味道不會太過濃烈。
諸城特產辣絲子。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攝
不過,濃濃芥末味的出現,則需要一個漫長的「侵襲」過程,需要一些特殊的制作工藝。史軍以「辣絲子」為例解釋,人們在腌制辣絲子時,需要將新鮮芥菜進行切絲、略微炒制、密封裝罐等步驟,這些制作工藝會破壞芥菜疙瘩內部結構,加速芥末味形成,一般需要腌制一兩天才會出現濃濃的芥末味。「如果是將新鮮的整顆芥菜疙瘩直接扔到缸裏腌制,也不密封,那就不會破壞內部結構,難以形成芥末味。」
「其實常吃的兒菜、蓋菜、葉類芥菜等,都含有能形成芥末味的物質。只是平常清炒後直接食用了,芥末味道還未形成,自然就不太會有芥末味。如果把炒好的芥菜放一兩天,那也會出現濃的芥末味。」史軍稱。
國產芥末大多是芥菜籽制作
芥末辛辣,作為調味料頗受人們喜愛。中國古代就開始食用芥末,最初的芥末指的是芥菜籽制作的粉或者醬,呈黃色,也叫黃芥末。有古籍記載了宋朝一道叫「芥辣瓜兒」的菜,將芥菜籽碾碎,溫水調勻,加醋調味,做成芥末醬,然後腌漬黃瓜便可食用。老北京菜肴芥末墩、芥末鴨掌也是用這種黃芥末做的。
黃芥末制作的芥末墩。 圖/ICphoto
芥末的來源不只是芥菜籽,十字花科植物如芥藍、芥白的成熟種子,也可以碾磨成粉狀調料做「芥末」。食用芥末還需註意適量,避免過量食用帶來的不適。
除了土生土長的黃芥末,日料中也有一種類似於芥末味道的醬——山葵醬。這是用山葵根研磨的醬,由於顏色青綠,人們稱為青芥末或者綠芥末。山葵醬通常帶有微妙的甜味,清新而微辣。
還有一種芥末味的調味醬近年來在國內頗受歡迎,那就是辣根制作的芥末醬。辣根也叫馬蘿蔔,是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原產於歐洲南部,後廣泛種植於世界各地,國內如今也實作了批次種植。
芥菜籽、山葵和辣根味道辛辣,都是因為含有異硫氰酸鹽的化合物。從辛辣嗆鼻程度講,有資料顯示,芥菜籽的辛辣程度只有山葵和辣根的三分之一,所以,想要吃到刺激的口味,可以選擇山葵醬和辣根醬。如果喜歡清淡口味,可以選擇國產黃芥末。
註:部份內容來自知網、「科普中國」平台。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李嚴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