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茶緣

2024-01-18美食

北京馬連道茶城前的茶聖陸羽塑像

茶緣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世上有許多人都喜歡茶,不知道是不是也與山水有關。也或許喜歡茶的人是智者兼仁者呢。

我與茶結緣很晚。小的時候,家裏窮,吃飽肚子已經算不錯了,爺爺和父親都是煙酒不沾的,好像也沒有買茶的富余錢。記得那時候,喝茶似乎是一種奢侈。鄰居張大爺喜歡喝酒,酒後會泡上一杯茶,說泡的是茶葉,其實根本沒什麽葉子,就是從商店買回來的茶葉沫兒,叫做「高沫兒」。

最早接觸茶是在1975年春節,那時候在遼寧省蒙特內哥羅縣下鄉插隊。由於海城地震,知青們都返回錦州家裏躲地震去了,我是唯一沒有回家的知青,就被大隊選調到抗震小分隊值班。每天的工作是用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宣傳預防地震的知識,中間插播一些革命歌曲,再有就是24小時看守全大隊1000多人的唯一一部搖把電話,如果有了地震的訊息,即使是深更半夜,也要立刻廣播,還要挨家挨戶地去敲門通知,不能落下一個人。一天,公社的領導帶隊下來逐村檢查抗震情況,大隊會計給了我一包茶葉,告訴我多準備些茶水,招待公社和其他大隊的領導。我在竈裏添上秫稭,用做飯的大鐵鍋開始燒開水。水燒開了的時候,電話裏預告公社領導已經到了鄰村,馬上就會到我們大隊了。既然領導馬上到了,我就把那包茶葉都倒在了鍋裏,等領導到的時候,正好喝。可是,一等不來,二等也不來,等到領導們來了的時候,那鍋茶已經煮的快化掉了,水都變得有些發黑了。大隊會計好一頓埋怨我,還是公社的領導有涵養,知道我是唯一沒有跑回老家的知青,喝著那鐵鍋煮黑了的「茶水」,笑著對我說:傻小子,茶葉不能用鐵鍋煮啊!我嘗了那黑茶水,可能是茶葉放多了,更可能是鐵鍋煮的時間太長了,很苦,幾乎沒有一點兒的茶香。

在景德鎮畫的青花釉下彩茶壺

再次對茶有些認識是在1982年春天。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重慶工作,重慶滿大街的茶館,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廠大門口的街邊就有三四家茶館,從早到晚,喝茶的人不斷。一般是邊喝茶,邊打麻將、擺龍門陣,也順便聽聽評書或者金錢板兒。「茶博士」提著長嘴的銅壺,巡回給每位茶客摻茶,那倒水的姿勢很令我贊嘆,尤其是那「蘇秦背劍」,肯定不是一日之功。那時候,還不會喝茶,倒是在茶館外面借光聽過一段金錢板兒,還記得說的是華鎣山雙槍老太婆的故事。初來乍到,四川話還不能全聽明白,大概意思是知道的,因為,小的時候看過小說【紅巖】,還有電影【烈火中永生】。重慶人是該喜歡喝茶的,尤其是三伏天,沏上一杯釅茶,祛暑提神又解渴。所以,茶館就成了重慶市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這種茶館文化不僅僅是市井的。1984年冬天,我到四川西昌和攀枝花地區參加攀西古裂谷科學考察三個月,為我們工廠生產的地震儀提供野外技術服務。大涼山深處的美姑河邊居然有個村野茶館,那是我們野外工作一天後的休息好去處。「茶博士」的一聲「美姑河的鮮開水來嘍!」喊出了山青水秀,喊出了山裏人的淳樸和熱情,也喊出了溫潤和親切。

茶館的茶壺

工作之後,走南闖北,到過的地方很多,見過的茶也不算少。福建武夷山飲過大紅袍,福州鼓山嘗過鐵觀音,杭州西湖品過龍井,安徽黃山吃過毛尖,昆明滇池泡過普洱,海南三亞呷過五指山的苦丁。據說除了綠茶、紅茶、花茶和白茶以外,還有黃茶和黑茶,沒有喝過,不知道味道如何。還在廣州嘆過早茶,只是此茶非彼茶。外國的茶,在喀土木喝過蘇丹的紅茶,在紐約和溫哥華喝過英國的立頓。茶的品種和制作工藝不同,各有各的味道,沒有對哪一種茶情有獨鐘。如果你真的特別喜歡哪一種茶,也不能說別的茶就不好,就看你與哪一種茶更有緣分了。最近,有朋友要從日本回來,說是會給我帶日本的抹茶來,還不知道是什麽味道,很期待。印象最深的是在內蒙古包頭喝的奶茶,味道是微鹹的,奶味兒蓋過了茶味兒。因了這奶茶,還知道了茶也是可以煮的,只是不能用大鐵鍋沒完沒了地煮。

喝茶的地方

飲茶是一種文化。唐朝的陸羽專門著有【茶經】,人稱其為"茶聖"。【茶經】中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這意思是說,不僅茶要好,對沏茶的水也有講究,最主要的是水要活。想來,大涼山深處高呼著「美姑河的鮮開水來嘍」的「茶博士」還是得了茶聖真傳的。古往今來,詠茶的詩文多如牛毛,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茶聯是:「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文化具有浸染性,像空氣一樣,無孔不入,也無法拒絕。文化的基礎是經濟,經濟發達了,文化也會隨之輸出。改革開放後,廣東的經濟最先發達了,廣東的文化也從嶺南一路向北方蔓延。首先是從吃開始的,生猛海鮮大行其道,民以食為天,這也不奇怪;其次是語言,會說廣東話成了一種時髦,吃飯結賬變成了「埋單」,數位8也變成了「發」;再後來就是茶藝了,比如喝功夫茶。

喝功夫茶有很多講究。茶具自不必說,紫砂壺是少不了的。不說那茶味道是如何的香,口感是怎樣的好,只看那沖泡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溫杯叫做「白鶴沐浴」;將茶葉放入壺中稱為「烏龍如宮」,沏水要「懸壺高沖」,斟茶是「關公巡城」,還要「韓信點兵」……

因不善喝茶,與什麽茶結緣常和友情相關。友人出差武夷山,專門買了巖茶寄來,味道與眾不同。寄來的巖茶是球形的,與小時候玩兒的玻璃球彈珠差不多大小。巖茶的外觀其貌不揚,泡開的葉子看上去也很老,但是味道非常醇厚,回味綿長、甘甜。看著茶杯中裊裊上升的熱氣,想的是千裏之外的惦記,心裏暖暖的;品味著茶香的時候,嘆的是嶙峋山巖中所生的茶葉居然有如此的回甘,體味的是那融入茶中的深情。

喝茶的年青人(AI生成圖片)

放飛思緒,細細品味,家也如茶。孩子是茶,父母是水,房子大概相當於那茶具。

從大涼山回來的時候,兒子剛會叫爸爸,我也學著那「茶博士」的腔調,進得家門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回來嘍!」我這一句川味兒,喊得兒子撲進懷裏滿屋子都是嫩生生的「爸爸,爸爸」。孩子是茶。能不能成龍成鳳,全憑造化,龍井毛尖挺好,紅袍觀音也行,茉莉花茶也不錯。不用羨慕別人,別人的茶再好,那也是人家的,就算有人願意用「龍井」來換你的「茉莉花」,你肯定也不會幹。茶,還是自己的好。父母是水。要給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比較好的環境,當年「孟母三擇鄰」,算得上是「山泉之水」了,現在房子太貴,想兩次三番的搬家不容易了。也見過有父母天天打麻將的,那兒子就天天去網咖打電子遊戲,這樣的父母,能算上「井中之水」嗎?當不了「山泉之水」,那就爭取成為「江中之水」吧,盡力而為,「鮮活」的就好。房子算是茶具吧。有錢的自可以宜興紫陶,沒有錢的就粗瓷茶碗了,玻璃的或者不銹鋼的杯子也一樣泡出好茶。茶第一,水第二,茶具第三。結了緣的「茶」,無論是什麽檔次,只要是鮮開水泡上,就一樣有滋有味。

茶城展示的宜興紫砂壺

沏茶是最其樂融融的事情。熱氣騰騰的「鮮開水」沖入壺中,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騰旋轉,此時的水之於茶,就如同父母欣賞那新生的嬰兒一樣,咋看都是一個喜歡,以至於「猴兒喜孩子等不得毛兒幹」。那茶葉慢慢展開的過程,就好比孩子在慢慢地長大,不論是尿了床,和小朋友吵了架,還是踢足球不小心打壞了鄰居的玻璃,都是成長的過程,值得細細回味。等到那茶葉吸飽了水分,緩緩沈入壺底,茶的味道就漸漸地出來了,才成為真正的「茶」。

現在流行「慢生活」。茶生山上,水來江中,一杯茶納山水於其中,適合怡情養性,與如今的「慢生活」很是合拍。延參法師說:「省(生)活裏難面(免)有些縫縫雨玉(風風雨雨),難面(免)有些看看殼殼(坎坎坷坷),開心地一笑,豁達地一笑,讓繩(生)命更晚妹(完美),讓繩(生)命更井菜(精彩),讓繩(生)命更誨晃(輝煌)!」沏上一杯茶吧,享受生活,享受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