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福建最魔幻、最好吃的城,99%的人都誤會她了

2023-12-11美食


莆田的味道, 無論是人是神 ,都想要嘗一嘗。

莆田人從 香火繚繞的寺觀神廟 中出來,轉身就能潛入 充滿煙火氣息的小巷 ,來一份拌著海味的 興化米粉 ,或是配料豐富的 莆田鹵面 ——仿佛莆田人可以把半個大海的鮮美都裝進碗裏。

▲ 熗粉,興化米粉和多種海鮮匯於一碗。(攝影 | 半城人,圖 | 匯圖網)

鹵面、熗肉、豆漿炒、富鹽水豆腐 ……任何一種食材,到了莆田人手裏,就會變化出新花樣。 荔枝、龍眼、枇杷、文旦柚 四大水果王牌,喜慶的 紅團 ,這些承載著鄉土記憶的食物,時而在街邊的小攤,時而在供奉的神壇—— 「莆田」成了「美味」的代言 ,在世界各地開疆拓土。

▲ 各種紅團,有的是長壽龜的模樣,有的組成了龍。(圖 | 視覺中國)

莆田吃起來,

為什麽是鮮的?

人們常把 莆田和仙遊 ,合稱為 「莆仙」 。而長長的海岸線,也給莆仙增加了更多的內涵: 莆仙吃起來,還很鮮!

▲ 海岸邊,漁民們正在拉網捕魚。(圖 | 視覺中國)

地處福建省海岸線中部的莆田,西面是巍峨的 戴雲山脈 ,母親河 木蘭溪 從中發源,哺育了 興化平原 ;東面則是漁業資源豐富的東海,秀嶼區坐擁莆田的大多數灘塗與海島,其中, 南日島不僅是莆田最大的島嶼 更是鮑魚愛好者心中的一片聖地

▲ 別看個子小,大海的鮮味可一點不少。(攝影 | 挖哈,圖 | 圖蟲·創意)

肉質細膩的南日鮑 ,成為美食家的「誘捕器」。莆田本就不缺烹調鮑魚的技藝,再遇上天資不凡的南日鮑, 燴、蒸、鹵、燜、燉、炸 便是輪番出馬,爭著成為南日鮑的「第一初戀」。看似簡單的燉上一碗海鮮湯,淺嘗一口就鮮到心坎裏。

▲ 南日鮑海鮮湯,都是「愛你」的形狀。(攝影 | 挖哈,圖 | 圖蟲·創意)

而涵江的 哆頭村 ,則盛產蟶子界的小霸王 哆頭蟶 。入夏時節,在灘塗裏紮根的哆頭蟶肥美至極。

這樣蟶擠蟶的場面,若挪到陶罐裏,再撒些料酒和姜蒜,便能蒸出清淡鮮美的 豎蟶 ;若搬到鐵板,再撒上花椒、海鹽,便是滿溢焗烤香氣的 鹽焗蟶 ;若遷入湯鍋,搖身一變成溫熱的 蟶湯 ,也能做成冰爽的 酒糟蟶

▲ 鐵板出來的哆頭蟶,原汁原味。(攝影 | 挖哈,圖 | 圖蟲·創意)

綿長的海岸,還隨處可見 莆田花蛤 的身影。這種小鵝卵石一般的海鮮產量很大,莆田因此成為 「中國花蛤之鄉」 無論是爆炒、涼拌、清蒸,還是燉湯 ,莆田花蛤幾乎樣樣都在行。

福建沿海基本都吃的 鍋邊糊 (也叫鼎邊糊),美味也少不了花蛤的加持。花蛤是蜆子的一種, 傳統的鍋邊糊以鮮甜的蜆子汁為湯底 。米漿沿著鍋邊澆入,滾燙的鍋壁迅速將米漿燙成米片, 米片翻進蜆子汁吸入海味 ,更不用說山海串聯的配菜,也有花蛤的身影。

▲ 鍋邊糊,就是大海的氣息。(攝影 | 劉艷暉)

海蠣、土筍、青蟹、海魚 ,在灘塗綿延、海波接天的莆田,也是家常又經典。

新鮮海蠣取肉,能溜出一道經典的 莆仙海蠣溜 ;加入大量紫菜,再以地瓜粉做粘合劑,炸出黑乎乎的 紫菜海蠣餅 ;加入五花肉、香菇、豆腐、包菜、地瓜粉等,再一頓翻炒,便是湄洲島的名菜 海蠣粉餅

▲ 大海有多鮮,海蠣就有多鮮。(攝影 | 挖哈,圖 | 圖蟲·創意)

內地人很少見到的 沙蟲 ,清洗、熬煮、裝入模具放涼,就成了「黑暗料理」 土筍凍 ;近海小霸王 青蟹 ,在莆田人家卻是清蒸、油煎,甚至燜飯的經典選項;再從全是肉的 涵江烤鰻魚 、由柔滑變得爽脆彈牙的 溫湯章魚 ,到 燒麥螺 、和豆腐鎖死CP的 燒跳魚 ,再到魚裏找飯、飯上蓋魚的 黃瓜魚飯 ,莆田人顯然早就理解海味的方式。

▲ 一大早就想來份土筍凍。(攝影 | 慕南喬,圖 | 圖蟲·創意)

也許最經典,也是莆田人最難忘懷的味道,就是一碗 鹵面 。那濃稠到能掛邊的鹵汁,面裏滿滿的 幹貝、蝦仁、蟶幹、海蠣、魷魚、花蛤 …… 一碗裝得下莆田諸多海味 ,也裝下了莆田人濃濃的鄉情。

▲ 莆田鹵面,裏面裝著莆田的海。(攝影 | 洛航,圖 | 圖蟲·創意)

「丹荔綠榕堪入畫,珠蚶花蛤好加餐。」 福建的氣溫總是早早攀升,綠意和花香也總更快回歸。開啟迎接海風的窗,讓桌椅靠近綴滿夏意的樹,一壺小酒,一盤花蛤,一疊鹹酥的花生米, 莆田人的日常就是這麽愜意

中國水果界的「四大王牌」,

把莆田變成了「莆甜」。

作為濱海城市,莆田還擁有不少 中低山地 丘陵 。這些山林溪澗孕育了以 荔枝、龍眼、枇杷 文旦柚 為主的水果王牌,讓 莆田變成了「莆甜」

▲ 有山有水的莆田,是各種優質水果的樂園。(圖 | 視覺中國)

在中國 「荔枝之城」 的激烈競爭中,莆田拔得頭籌!

莆田別稱荔城,現在還有一個「荔城區」 ,而早在唐宋時期就與荔枝結下了不解之緣。唐人種下的 「宋家香」 、宋人栽下的 「荔枝王」 、文曲化身的 「狀元紅」 ……在滿城的新老荔枝樹下,莆田人早已紛紛化身愛吃荔枝的「蘇軾」。

▲ 莆田到處常能看到荔枝的身影。(攝影 | 秋寒聽雨,圖 | 圖蟲·創意)

盛夏的荔城,處處掛滿嫣紅的荔枝 。紅日照耀紅荔,綠水倒映綠枝,熱上頭的莆田人摘下最新鮮的果實——不急著吃, 先讓荔枝去冰涼的水井裏冷靜冷靜 。如果說北方孩子的童年有那麽一個勾饞蟲的井水西瓜,那莆田孩子的童年有一股井水泡荔枝的甜。

▲ 炎炎夏日,來一盆涼荔枝消消暑。(攝影 | 琥珀時刻,圖 | 圖蟲·創意)

荔城遍地是荔枝,荔枝身後還跟著「荔枝奴」。 莆田的「荔枝奴」,就是「興化龍眼」 ,也是「莆甜」的另一面。

不同於荔枝重在嘗鮮, 龍眼天生鮮吃、風幹兩相宜 。烏龍嶺、儲良、大烏圓等品種,采摘選果後便可直接烘幹。白玉般爽脆的果肉變成茶褐色的果脯, 甜被凝萃,香被鞏固 。龍眼成了桂圓, 仿佛封藏了莆田那些甜甜的時光

▲ 幹幹的桂圓,包裹著濃濃的甜蜜。(攝影 | PAOPAOANFANG,圖 | 圖蟲·創意)

雖然定居莆田的日子不如荔枝、龍眼等前輩長, 文旦柚 卻也迅速拿下了莆田水果界的重要一席。每年十月中下旬,燥熱還縈繞蒲仙,青翠的文旦柚卻變了臉。 微微泛黃的果皮下面,擠滿了酸甜適口的脆嫩果肉 。滿滿一大口,全是芬芳的汁水。

▲ 鮮嫩的文旦柚,咬一口就是一包水。(攝影 | 1614758,圖 | 圖蟲·創意)

要論起 「勢力龐大」 ,莆田枇杷就得露出一個含蓄但得意的微笑了。

莆田枇杷產量為全國之最 。高峰時期,莆田枇杷占據福建全省枇杷的半壁江山, 全國1/3的枇杷都出自莆田 !莆田枇杷的主產區 常太鎮 ,也被稱為 「中國枇杷第一鄉」 ,讓莆田人實作了枇杷自由。

▲ 金黃的枇杷,承載了人們豐收的期盼。(攝影 | 歐陽泓略)

莆田枇杷品種達100多種, 個大的「解放鐘」號稱「枇杷王」 ,看起來飽滿靚麗,吃起來肉多味甜,在國內外各種大賽中獲獎眾多。

「秋萌、冬華、春實、夏熟」 的枇杷順應自然,是人們心中吃 「四季露」 長大的精華薈萃。老少鹹宜、媽見不打,莆田枇杷就是家鄉山水的味道。

▲ 常太鎮的枇杷,個頭很大,汁水很足。(攝影 | 大多多557,圖 | 圖蟲·創意)

原汁原味的閩中,

人神共愛的莆田味道。

坐擁一眾優質食材的的莆田 ,也有在廚房大展身手的底氣。莆田菜也就此有了將食材本味作為基調的資本。

在閩菜中, 荔枝肉算是南北皆知的一道經典 。不同於很多人印象中帶有酸甜口醬汁的荔枝肉, 莆田的荔枝肉多是幹炸 。豬肉切成荔枝大小, 裹上地瓜粉 入滾油。不必再加入鹵汁翻炒,油炸後的莆田荔枝肉直接上桌。耐不住香味的小孩冒著燙手的風險,而耐得住香酥考驗的,最終也會折服在 荔枝肉蘸油醋 的美妙之中。

▲ 炸的幹幹的荔枝肉,充滿香氣。(攝影 | 老當laodang,圖 | 圖蟲·創意)

和跳魚常攜手的豆腐 ,在莆田靠單打獨鬥也有著不一般的地位。莆田人專門將豆腐捏碎,再加豬肉、香菇、蝦皮等燜煮,制成美味的 燜豆腐 。或者碎豆腐再加些地瓜粉,將豆腐做成 豆腐丸 。有人喜好直接加湯煮,有人喜好壓扁後炸成一點都不「菜」的 菜餅 。還有人喜歡在豆腐裏加上豬肉,制成帶葷的 「瑞祥」、「水龍」

▲ 其貌不揚的燜豆腐,吃起來很贊。(攝影 | 挖哈,圖 | 圖蟲·創意)

若是覺得豆腐清淡,莆田人還有雞卷這個選擇。說是 「雞卷」 ,乍一看與閩南的五香卷類似,但其實是 豬網油包裹豬肉、蝦肉、馬蹄、香菇 等制成的炸卷,更加重油,也更加香酥。

以扁食為代表的家常美味,也是抓人胃口的一把好手。傳統的 面皮扁食 、肉包肉的 西天尾扁食 和反其道而行之的 蛋白扁食 ,各有所長,在莆田扁食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 扁食在福建各地都有吃,各具特色。(圖 | 圖蟲·創意)

從以鴨肉做主角的 「紅鼻番滴露」 ,到令人神清氣爽的 清燉絨雞、鹽焗雞、白切雞 ,再到明明全是 豬肉、豬雜 卻自稱是 「炒八素」 的硬菜,以及「九曲十八彎」都難彎出來的 套腸 ,莆田人還從山野裏獲得飲食的靈感, 強調著對於食材本味的一以貫之

▲ 豬雜很入味,豬肉很嫩滑。(攝影 | 挖哈,圖 | 圖蟲·創意)

這種堅持, 正是莆田人從先輩們那裏繼承的基因 。在那些傳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傳統吃食裏, 莆田對生活的質樸追求也同樣清晰可見

北宋初年,莆田始為「興化」。 興化米粉,便是莆田最有「興化」烙印的一道名食 。「四角四角方,用草縛腰方」,興化米粉千百年來都堅持手工打造的細韌。不僅 山珍海味 能取來做米粉的配角, 豆漿 也能和莆田的米粉做搭檔。 無論是鮮豆漿泡米粉,還是豆漿先煮再炒米粉 ,在莆田都擁有不少的「粉絲」。

▲ 豆漿炒米粉,這麽奇特的組合,你一定要試試。(攝影 | 劉艷暉)

與大多中國城市不同,莆田有的特產很是特別: 這裏盛產各種神祇 元宵節都能過上一個月 。而各種節慶和祭神的美食,自然也是魔幻莆田在美食江湖裏魔幻的一面。

▲ 正月,人們在浦口宮搭桔塔。甜甜的桔子,成了節慶活動的一部份。(攝影 | 蔡昊)

春節必備的 花生拷 ;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五的手工 線面 ;元宵和端午必不可少的 米糕 ;清明節必備的、加了鼠曲草的 清明龜 ;中元節裏蒸或煎後再裹上白糖或蜂蜜的 金粿 ;重陽節裏九層重疊的 九重粿 ;十月初一人人都得嘗一口的 油糍 ,論節慶的儀式感,莆田人可謂是認真。

▲ 鼠曲草的加入,讓清明龜充滿濃濃節慶氛圍。(攝影 | 歐陽泓略)

而且,每到逢年過節和舉辦喜宴,莆田人就一定不會讓 白粿、炒金錢粿 媽祖平安面 缺席。曾經在祭典上占據固定席位的 麥煎 ,甚至因為易做、又飽腹,成了三餐可食、閑暇亦有。

而無論是春節、元宵,或者結婚、滿月、祝壽、喬遷等喜事, 紅團的身影無處不在 。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甜甜蜜蜜, 紅團承載了全部莆田人的美好願景

▲ 喜慶的紅團,帶來滿滿的祝福。(攝影 | 搶我辣條還想跑lt,圖 | 圖蟲·創意)

其實走南闖北好多年,莆田人又怎會不知道,種種食材還能有各式各樣的烹調方式。但 他們還是為家鄉生長的那些食材,堅持著三兩種經歷過時光考驗的搭配

▲ 大大的蒸籠裏,蒸出了紅紅的喜慶。(圖 | 視覺中國)

就像莆田知道, 如今的自己還「披滿偏見」,但她更帶執著 。不然,莆田不會有在不起眼的小巷裏, 堅持打了半輩子燕皮的匠人 ;年過古稀, 還四點起床磨豆腐的阿嬤 ;不會有 「嚇溜」、「章魚蘭」、「赤餅中」 ;不會有 興化米粉 ,堅持千年的味道。

▲ 莆田,還有更多你未知的驚喜。(攝影 | 桃子夏天與海,圖 | 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