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佳與徒弟們共同制作小籠包。 本報記者 邢千裏攝
提「筆」點睛,龍紋碧色糕點沾染上玫瑰的馨香,一道由點心師傅與食客共同參與的「畫龍點睛玉龍糕」就此圓滿。適逢年節,豫園九曲橋畔的綠波廊推出了一道創意點心,以鹹蛋黃、肉松制成鹹味餡芯,綠豆沙作餅皮,以玫瑰醬為玉龍「點睛」,寓意新年諸事順意。
南來北往的食客中,有人喜嘗新口味,也有人年復一年只鐘情同一道點心。桂花拉糕、棗泥酥、眉毛酥、小籠包……幾十種清甜小巧的點心,皆藏著海派非遺的巧思和滋味。昨天是農歷甲辰新年第一天,除夕熱鬧余韻尚未散盡,早晨7點半的綠波廊酒樓,點心間已是熱火朝天的景象,打面、起酥、調餡……想到第一批食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品嘗新年第一口甜,這一切就成了愛的勞作。
新點心提前一個季度設計
身處豫園中心位置,綠波廊一年到頭賓客盈門,過年期間更是如此,只有在午市結束晚市未開的間隙,大部份人才能抓緊時間休息一陣。
點心制作間,站著10位大小師傅,多年養出的默契,使他們分作幾個小組,流水線式地為晚市備餐。
點心組組長馮玉麒在包小籠包,從師傅王時佳手裏接過點心組的他,捏小籠已輕而易舉。「綠波廊的小籠包最少十八道褶,小馮這只遠遠不止」,走上行政管理崗位的王時佳有空仍常跑點心間,在這裏她與面團打了二十年交道,而這些道道精巧點心,幾乎算得上是綠波廊的代名詞,品質必須過關。
特別是年節,幾乎每桌客人都會點一籠傳統美味小籠包作為團圓飯的收尾。為了保證端上桌時的口感最佳,綠波廊的點心均堅持現點現制。剛入行的小師傅,麻利地將一個個小面團搟成中間厚四周薄的面劑子,下一個人將和了蟹黃的肉餡滿滿地塗在面皮上,放在操作台上順著勁窩出一道褶的雛形,馮玉麒將它托起來,不斷重復提拉、捏緊的動作,潔白的面皮包裹餡心,一氣呵成,眨眼間一整籠小籠包齊活兒。
出了點心間,師傅們常聚在一起鉆研。在綠波廊「掌門人」、點心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陸亞明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大家集思廣益創制新點心,通常都要提前一個季度著手設計。「一道好的點心,不只彈眼落睛,味道要透過食客味蕾的檢驗,操作也要便於批次生產。」王時佳說,頂著非遺技藝這塊招牌,綠波廊每出一道新品都經過層層篩選,只有真正得到市場認可的,才能登上固定選單。
傳習技藝更琢磨「心傳」
綠波廊的年夜飯,夏天時就會被預訂一空,甚者會一口氣訂下5年的年夜飯。即便如此,綠波廊堅持年夜飯不翻台的習慣至今。
「一方面,是把餐食品質和客人感受放在首位,另外也考慮一年忙到頭的員工們」,王時佳說,每年農歷除夕送走最後一桌客人後,後廚的竈台又會忙活起來,服務員和廚師們舒舒筋骨,安心坐下吃頓特別的團圓飯。豫園燈會一歲一新,綠波廊卻有很多不變的堅持和傳統。譬如熱門點心棗泥酥,其配方和制作方式沿用至今,「市面上早就有現成的棗泥了,但綠波廊的棗泥酥,還是從采購黑棗開始,手工剝皮、去核,幾十個小時炒制,這樣的棗泥細膩光潔,無可比擬」。
曾幾何時,炒制棗泥是王時佳最怕的事情,小臂上的燙傷痕跡,就是棗泥沸騰後噴濺出來粘在皮膚上所致。「我怕了那麽久的事,沒想到被一個新進來的小師傅解決了」。小師傅看到王時佳邊翻炒邊躲避,就想到用紗布圍住炒鍋的妙計,不遮擋視線、不影響炒制,也能擋住棗泥飛濺。
「很欣慰看到有年輕人熱愛點心制作,他們學到了老一輩海派點心大師的本領,又有自己的創意想法。」陸亞明是綠波廊點心間的那桿旗,當年在他堅持下,王時佳成為了綠波廊點心部的第一個女師傅,在這個須有點力氣才能搬動大分量面團的點心間裏,王時佳咬牙堅持下來,又帶出了自己的徒弟馮玉麒。
「點心好吃不好吃,公道在食客舌尖上。」王時佳說,在幾代人共同努力下,綠波廊逐漸形成一套嚴格的點心制作技藝傳承體系,讓點心始終保留最經典的味道,成為年味裏的無盡回味。
作者:
文:周辰編輯:錢亦琛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