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食物,無論你走到哪裏,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人類已經食用了幾千年,也有可能你剛剛才吃過。它不是別的,正是再常見不過的豆子。
豆類植物在人類文明中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它們雖然外表平凡,卻蘊含著非凡的能量。其足跡遍布地球的絕大多數角落,不僅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變遷,孕育出特有的食豆文化,而且至今仍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不小的作用。
豆子與文明
人類初登歷史舞台時,是居無定所的狩獵采集者。大約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也許是因為糟糕的天氣使狩獵采集變得困難,也許是機緣巧合下遺落的野生植物的種子生根發芽,人們逐漸開始從事農業生產。
起初,這種以種植植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谷物無法提供人類所需的全部營養;嚴冬裏無法種植谷物,導致人們常在早春陷入饑荒;刀耕火種的粗放式種植使得地力被快速消耗……面對種種難題,豆科植物「閃亮登場」,並早早在人類食物表中占據了重要一席。
首先,豆類屬於優質蛋白食物,富含谷類所缺乏的賴胺酸,二者搭配食用可提高膳食中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一帶,富含蛋白質的羽扇豆便早早地被當地印加人「馴化」,與玉米和藜麥搭配制成營養豐富的主食。在古印加首都庫斯科,人們還將羽扇豆磨成粉,和木瓜汁混合在一起,為孩子補充營養。
其次,一些豆類植物可以在冬天低溫下種植,當谷類植物缺席時可作為人們的替補食材。比如,起源於新月地帶的兵豆,被稱為豆子中的「哨兵」。它不懼風吹日曬、能抵寒霜,可以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因而也是匱乏環境中的珍貴食材。
更重要的是,豆類與谷物的輪作,還極大地促進了土壤改良。通常情況下,年復一年種植單一作物,往往導致土壤養分枯竭,需要休耕來讓土地恢復肥力。種植豆類植物則提供了一種更加經濟的選擇,不僅可以收獲豆子,生長在豆類根部的根瘤菌還可以從大氣中吸收氮元素,為土壤提供天然肥料。
據記載,新石器時代的8種「奠基農作物」中有4種是豆類:小扁豆、豌豆、鷹嘴豆和苦紫豌豆。如果沒有豆子,想來這些早期文明將經歷更多波折。
有史學家甚至稱「豆子拯救了文明」,認為正是豆類種植普及才讓早期人類吃到了更多蛋白質,從而變得健壯、長壽,進而繁衍出更多人口。
豆子與文化
作為一種相對廉價的蛋白質來源,豆子一度與貧困掛鉤。
西方有句古老的俗語「富豪不吃兵豆」,表明在某個時期吃兵豆的習慣與窮人的身份有著密切聯系。16世紀的英國詩人還將豆子斥為「潮濕洞穴中老鼠的食物」,理由是富人們能夠從肉類中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只有買不起肉的窮人才會吃豆子。
不過,憑借自身的諸多「優點」,豆子在融入世界多地「舌尖文化」的過程中,也收獲了諸多歡迎與喜愛,令其自身價值得到了重新定義。
比如,蠶豆在古羅馬文化中便占有一席之地。早年間,在義大利中部地區,人們已經習慣於5月底收獲豆子,並於6月1日舉辦儀式,用新收獲的豆子或者豆粉烘焙的蛋糕祭祀。後來,這個節日與塞爾提克的假日合並,這就是萬聖節的前身。
巴西民間流傳著一首民謠【我偏愛的腓秀雅雜】:「吃了如此美味的‘腓秀雅雜’,一個人還能要求什麽別的享受?」其中的「腓秀雅雜」,正是指在巴西盛行百余年的「黑豆飯」。
豇豆則是非洲的「靈魂料理」。奈及利亞人用豇豆泥混合熏魚、雞蛋、鹹牛肉等7種不同的食材做成的「蒸豆餅」,是當地代表性美食。
在東亞地區,「身著」鮮艷紅外套的紅豆,受到人們歡迎。中國人會將其做成紅豆沙,包在粽子、月餅等節日食品中。在日本,人們則會把紅豆沙放在名為「大福」的甜麻糬中,並配上一種叫「蜜豆冰」的瓊脂凍。
由此來看,豆子雖小,經歷得可不少。
豆子與未來
步入現代,豆子也伴隨科技進步與環境改變,繼續拓展著與人類社會的交集。其中,大豆可謂集萬千科研人員「寵愛」於一身。人們利用現代技術從大豆中榨取優質的食用油。大豆粉可作為一種高蛋白質輔料套用於烘焙食品中。從大豆中提取出的大豆卵磷脂更是具有多種用途,可用於制作冰淇淋和其他食品,以及化妝品、藥品、油漆、塑膠、肥皂等。
其他豆類也紛紛引起了專家們的註意。比如,羽扇豆雖然營養豐富,但也一度因為生物堿含量較高,未能大範圍推廣。但隨著科研界選育出生物堿含量很低的新品種,多國均開始大規模種植。專家預測,有朝一日,羽扇豆或將與大豆「匹敵」。
如今,伴隨氣候變遷和糧食危機加劇,豆類作物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再上層樓。因具備富含營養、有利土壤以及氣候適應力較高等特點,豆子已經被國際社會公認為助力全球農業糧食體系更好應對危機的關鍵選項之一。自2016年開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每年的2月10日定為「世界豆類日」,並系統梳理了其對糧食安全、膳食營養、人類健康、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發文表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近100億人。鑒於此,人類需要繼續挖掘豆類作物的潛力,讓豆類作物在應對全球環境和糧食安全挑戰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近年來不斷提高豆類育種水平,改善栽培技術,豆類作物產量不斷增長。同時,中國科研人員還向眾多開發中國家傳授豆類作物種植技術,為提升當地居民營養水平探索新路徑。
回顧豆子的歷史,莫名想起小時候讀過的【傑克與魔豆】的故事:
貧窮的傑克用家中唯一的奶牛,交換了有「魔力」的豆子。初讀這個故事的人可能認為,這是一筆非常糟糕的買賣。但「事實」證明,它真的很神奇——當巨大的豆蔓深入雲層,勇敢的傑克不停向上攀爬,終於發現了會下金蛋的鵝,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現實中的豆子,雖然沒有傑克的魔豆那樣神奇,卻同樣蘊含著驚人的力量。希望這顆小小的豆子能夠繼續不凡下去,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帶來更多驚喜。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