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梁建國而言,1985年至今近四十年的中國室內設計史,是躬身入局,是一筆一畫銘刻自己銘印的經歷,是腳下走出的道路。
他經歷了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專業的開設,那是與「環境藝術」這一學科的首次正式會面。後來各大院校校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那是中國商業室內設計機構的萌芽。在參照極少、選擇匱乏的年代,中國室內設計的風格幾乎一片空白,他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和那段空白的書寫者之一。他見證了中國室內設計從星星之火,到發展為自成一派的全過程。
他的設計一直與時代同步,與歷史同頻。他對設計與時代的思考,貫穿於這個行業發展的歷程。回顧過去四十年,室內設計經歷了從形式追求到內容深化,從符號化到設計性,從有界到無界,形式上與思維上愈加開放,人文性與原創性也日益增強。
他身上最大的標簽是「新中式第一人」,但真實的他並不想屬於哪種風格,不追求造型,沒有主題,他設計的只是被需要的生活空間。
從北湖玖號高爾夫會所到北京昆侖9號會所,從故宮紫禁書院到杭州良渚國際度假酒店,他始終貫徹「用國際化的方式去表達本土文化」的設計理念,融貫古今文化基因與生活方式、鑄就符合當下的東方美學,創造縈繞於心的時代沈浮。
動人心者,莫先乎情。
透過他,我們回望一個時代的側影;透過他,我們觸摸時代之動人心弦處;透過他,我們突破視野界限,想象未來,以及了解這個世界無休止更新、交替、延續著的底層邏輯。
北京昆侖9號
梁建國寡言,但他擅長摸索規律,總結規律。無論是253,還是235,都是他介紹自己的設計的一種方法。
253
即20%歷史、50%現在、30%未來。這是很長時間以來他跟人介紹自己的設計時用的簡明說法,其實也是他的設計宗旨。直到四年前做了北京噫籲唏藝術館,他把這個比例改成了235,即20%傳統、30%現在、50%未來。
為什麽當下的比例在縮小,未來在增加?
「過去253是因為那個時候是高速發展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大家可能還是會講現在要怎樣怎樣多一點。但現在,整個行業的量級降下來了,我認為也到了需要反省、修正的時候了。可能大家會有些恐慌,但室內設計的需求永遠都存在,可能未來的需求還會更大。」
設計的存在是為了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人的問題。而問題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從四年前開始,他把問題的重心放在「未來」,把「未來」的比例拉高到50%,他所思索的「未來的需求」會是怎樣的?
他認為,未來的人可能更講究「相互支持」「相互需求」。
四年前他做北京噫籲唏藝術館設計時,就已經在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這個采訪也是在那裏進行的。
在噫籲唏,除了看到梁建國一貫以來的「中國魂、現代骨、自然衣」風格,我們還感受到了一種富有活力的、生長性的「參與感」。
北京噫籲唏藝術館
「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這一句話是那麽蒼白無力。但對梁建國來說,「要跟年輕人玩」是相互需求、相互加持。
梁建國把他對未來的思考灌註到了噫籲唏藝術館設計中,我們跟著他的步伐在其中遊賞,歷史也仿佛是一種「進行著」的狀態,現在與未來其實是無界的。某一時刻你覺得你是行走在【葛稚川移居圖】裏,下一刻卻進入了李白的「蜀道難」,而不知什麽時候,旋轉到電影【邪不壓正】的北平天際線。文化基因被解碼成體驗,留白生出了空明,你可以在裏面散步,從晉代到元朝,到今天,到四季可轉手之間撥弄的未來。而一切都是開放的和自然的、生長的,你可以在裏面做書畫展、金石篆刻展,或是曲水流觴間的琴會,或是大提琴,或是電音。新與舊在空間中產生強烈對比、反差的同時,彼此聯結、融合,呈現了「當代的」「未來的」居住與社交文化,科學、便捷且舒適。
這個時候,我相信他說「想靠近年輕人」是發自內心的。而所謂未來感,也並非視覺上的未來感。
北
京
噫
籲
唏
藝
術
館
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但現在又討厭把事情做得太完美。「要給大家一些機會、一些余地、一些參與。」這是一個哲學話題,如「有無相生」。把50%留給未來,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每天醒來做點什麽」的動力,一種啟用自己的新能量。
因為設計是要解決社會問題、客戶問題的,所以我們習慣性地問設計師「設計與商業如何平衡,會不會妥協?」
梁建國說:「這是個套路性問題。不要讓問題本身成為陷阱。 」
他說他沒有妥協,客戶也沒有妥協。「我做的就是我從來不去說服,我不是用說服做工作的,我們是用疊加的方式,他要解決的,我一定會幫他解決。你看噫籲唏這個計畫,他疊加我的知識,我疊加他的知識,我們講結合,做的是1+1=10的事情,我們不做1+1=1.5。 」
噫籲唏藝術館這個計畫,客戶最開始找到他,他就說他要做的不是一個計畫,而想做「一個事件」。那時他們都在溫哥華,客戶後來專程開車過來問他:「什麽叫事件?」
他就說,你既然要做一個藝術館,那麽我們花同樣的錢,改變以往做藝術館的方式,讓它成為一個開端、一種現象……實際上這也是他前面談到的未來想做的事。在這裏,設計師和甲方是無縫連線的。「甲方自己就是總設計師,我們這些職業設計師就是作為執行設計師幫他圓夢。你要給他多種隨時可變的可能性,這是未來做計畫的方式。
其實梁建國從2004年做北湖玖號時就已經這樣考慮了。他和團隊從策劃入手,到建築規劃再到建築設計、室內設計、VI設計,一系列深入完整的工作。如今這個地方仍是建築、室內設計行業人士常組團去參觀學習的案例。
北
京
北
湖
玖
號
他有時跟人調侃,說自己是個生意人,只是從不做生意而已。但他是用商業邏輯幫客戶設定空間的功能,包括看風水等等,想方設法考慮後續的營運。比如藝術館怎麽管理,怎麽讓人觀展完還能留下來並持續創造、生發。這就是他要的事件和現象、生態,可以讓一個地方持續地風生水起。
一度有媒體稱他為「新中式第一人」,他心裏是苦笑的。
且不說「第一人」多不符合他有點儒家式的性情,只是那「中式」二字,就讓他覺得「有點土」。「新中式,更土了。還是‘東方’吧,比較包容。」
梁建國設計的故宮文創計畫
當然,他提出「東方國際設計」這一概念,並不只是為了突破中式的局限性,而是生發於時代,將東方文化與國際視角融合而成,更能準確表達東方文化的與時俱進性。
「用國際化的方式去表達本土文化」,這一理念的成熟始於2004年在北京承接北湖玖號高爾夫會館與主題餐廳等一系列計畫,從規劃、景觀、建築到室內設計,這一理念始終貫穿於整體設計中。自此,梁建國真正建立起系統的設計風格,以及東方國際的設計理念。
這一理念也在實踐中不斷叠代,形成「中國魂、現代骨、自然衣 」的表述。「中國魂」指中國的精神內核;「現代骨」是用現代的科技、材料和理念去做設計;「自然衣」則是回歸自然,讓建築與空間從自然中生長出來。後來,「東方國際設計」蛻變成為「253」。四年前,再次歷經蛻變,成為「235」,即前面所說的20%傳統、30%現在、50%未來,這就是梁建國「東方國際設計」,它是行進的,以更為精確的標準建構所處時代的美學。
因為故宮紫禁書院、雙松齋、寶蘊樓、冰窖等計畫,他在近13年的時間裏「真正地接觸故宮」。他說做紫禁書院的那段時間,每天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待在那裏,最大的收獲不是來自於設計,而是可以感受到那個空間的氣息。
故
宮
紫
禁
書
院
那段時間,他靜心地去尋找文化回歸,而不是設計本身。沒有主義、沒有風格、沒有造型,一切從功能出發激發出自己對皇家文化的理解。「怎麽把明代的木梁保護下來,然後不停地修復,這是我主要考慮的事情。」在故宮計畫裏,梁建國堅持「沒有設計」的設計。在他看來,故宮的每個空間,明代的木匠已經設計好了,根本無須現代設計師畫蛇添足,只需要找到那條主線將昨天與今天對接並在未來延續便足矣。
故宮雙松齋
故宮寶蘊樓
但「去設計」不是原封不動。梁建國也強調設計的當代性,在作品中留下自己所處時代的烙印。所以他運用了當代手法,就像當代的裝置藝術,給予故宮另一種氣質:時尚而淡雅。
「在故宮做了十幾年,最開心的是,我們可以做這個時代的故宮。再過一百年,我們這段歷史不是空白的。如果只是重復明朝和清朝,就沒有意義。」
故
宮
冰
窖
我們也在他的許多計畫,比如謝家老院子、蘇州中航樾園,都能看到他對待古建的態度。「改造不是重建,修復不是復原,而是取其精華,透過當代手法來平衡古鎮文化與現代功能需求之間的沖突。」也就是在保持建築歷史性的同時,為人們創造一個永續的活化空間。
重慶謝家老院子
蘇州中航樾園
蘇州中航樾園
溫州檀境
溫州檀境
溫州檀境
—— 左右滑動檢視 ——
梁建國今年62歲了,不算老,但在中國室內設計行業已足夠老資歷了。我們問他,隨著年紀增長,會不會陷入自己的「模式」?
他說他已經變得「老忘記自己的年齡,忘記自己多大了」。不喜歡過生日,也盡量不去想別人說的「你有多牛」,無所謂,不擺款,不端著,首先是自己不會累。
工作中的梁建國
盡量活得簡單一點,出差也不帶助理,不給別人添麻煩,自己也更自由,也不要把福氣消耗太多。
如此,年紀增長也是有許多好處的。比如「時間的包漿」。「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即時間是最好的設計師,我們今天看到許多美的東西,是時間幫我們設計的。 因為時間長了它就有了包漿,它就會把那些鋒利的棱角收斂,把那些火氣褪去。」
從上世紀80年代建立集美組開始,他感慨自己成為探路者的同時又有一群同行者,而且都還在堅持著那份初心:那就是對設計的熱愛。
很多人問過他:「你什麽時候退休?」他想的是:我不會退休。
有點執著。但其實又很「放松」。
他放松地跟我們談論他的三個孩子,就像農民一樣有著根深蒂固的子孫滿堂觀。放松地聊心裏的愉悅感,說有時候看到自己的作品就像看自己種的菜,自己在那喝著茶,喝點小酒,慢慢地看著,蠻幸福的。
就像當初做了美景素心園,身處其中,很放松。就坐在那裏發呆,靜靜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如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納氣」。在每一塊青石上、飛檐間靜泊自己,大而歸一,充滿喜悅。
鄭州伏羲山美景·素心園
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梁建國先生提供
壹佰工作室
藝術顧問:顧維潔
撰文:劉玨評
聯合推廣
中國嘉德
出品
芭莎文化藝術部
總編輯:沙小荔
出品人:董雲燕
監制:徐寧
編輯:毛阿達
設計:張曉晨
編輯助理:鄧鈺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