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鍋」適合新手,這是我最近得出來的結論。因為剛開始學做飯時,不粘鍋比鐵鍋更友好(不容易粘鍋)。但是當我們有一定廚藝基礎後,不粘鍋就不合適了:
至少我把不粘鍋換成鐵鍋的這一段時間裏,6種尷尬的事情就再也沒出現過。
.01 刷鍋尷尬
我願意把家裏的不粘鍋稱之為『祖宗』: 恨不得把它供起來才行!
炒菜不能用金屬鍋鏟,刷鍋不能用鋼絲球。因為不粘鍋的塗層實在是太脆弱了,別說用鋼絲球刷鍋了,就算是輕輕放在鍋裏,都有可能把塗層刮壞。
但不用鋼絲球、不用金屬鍋鏟這兩件事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時會遇到很多麻煩:
不用鋼絲球 ,那些粘在鍋邊上的油就很難刷下來。用海綿刷鍋,效率比鋼絲球低了一倍。
不用金屬鏟 ,那就用木鏟或者矽膠鏟。但這兩種東西都比較厚(尤其是木鏟),很多時候鍋底的湯汁根本鏟不起來,做飯像是在和鍋打架。
.02 高溫尷尬
還是因為不粘鍋的塗層:
現在不粘鍋的塗層都是特氟龍材質的,它對溫度的耐受程度只有260℃。這個溫度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但是在廚房裏卻並不稀奇。
菜譜裏有個詞叫 「烈油」 ,指的就是溫度在260℃以上的油。
需要爆炒或者高溫油炸的菜,基本上都需要用到烈油。
換而言之,當不粘鍋遇到烈油,就會釋放有害物質。
為了解決上面說的這兩個問題,我其實想過很多辦法。也買過所謂的麥飯石不粘鍋、蜂窩不粘鍋等。
事實證明:
在塗層裏加入石材晶體或者做成蜂窩形狀,的確有利於避免塗層破損和耐高溫。但也僅僅是「略微提升」而已,普通不粘鍋用鋼絲球刷一下就壞,這種不粘鍋能刷兩下——僅此而已。
.03 糊邊尷尬
相信每一個從鐵鍋剛剛換成不粘鍋的人都有這種體會: 不粘鍋更容易糊邊!
這其實和鍋體材質有關:
鐵鍋的鍋體就是鐵,而且是熟鐵。熟鐵的導熱速度很快,放到火上很快就能升溫,而且升溫後鍋底和鍋邊的溫度幾乎是一樣的。
不粘鍋可以分成兩個部份——鍋邊一般是鋁的,鍋底是不銹鋼。不銹鋼的導熱能力很差,所以我們用不粘鍋做飯的時候,往往要燒很久才能燒熱。鍋邊是鋁的,導熱能力比鐵還強。
於是就發生了這種尷尬:
當鍋底熱起來以後,實際上鍋體裏面已經儲存了很多熱量。當這些熱量慢慢傳遞到鍋邊上時,鍋邊上的溫度就會迅速上升。
因此我使用不粘鍋的時候,就經常出現 「放在鍋邊的食物容易糊」 的尷尬。
.04 形狀尷尬
去電商平台搜尋一下就知道了,平底鍋只有兩種形狀——平底鍋和平底圓鍋▽
可我們中餐廚房裏最經典的鍋,應該是圓底鍋▽
圓底鍋的好處是湯汁可以流到底部,讓菜品充分吸收湯汁。底部的溫度也是整個鍋裏最高的,方便透過攪拌食材來控制火候。
使用不粘鍋的時候,會感覺炒菜不好吃了。不入味、不軟爛,而且沒有外焦裏嫩的口感。
不粘鍋為什麽做不成圓鍋呢? 當然是和不銹鋼鍋底有關啦:
不銹鋼的韌性比較差,只能做成平的,沒辦法做成圓弧形。
那為什麽不粘鍋不用熟鐵當鍋體呢?
因為鐵太容易被腐蝕了。 鐵鍋裏面有油的滋潤,所以比較經久耐用。不粘鍋的鍋體藏在裏面,如果用鐵,可能會生銹或者漏,不如不銹鋼和鋁更耐用。
.05 壽命尷尬
我用了十幾年不粘鍋,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口鍋用了三年。鐵鍋能用多久呢?這麽說吧:我奶奶用的那口鐵鍋,是建國前做的。
不粘鍋的使用壽命短,不是因為鍋壞了,而是塗層壞了。
前面說了,不粘鍋的塗層很脆弱。遇到鋼絲球會壞,遇到鐵炊具會壞,遇到高溫也會壞。就算把它當祖宗一樣供著,天天看著說明書使用,依然會壞:
特氟龍的使用壽命只有3~5年,屆時就算一次菜都沒超過,它自己也會脫落。
別管什麽原因,不粘鍋的塗層出現損壞(哪怕只有一點點)後,都必須立刻更換。完好的特氟龍無毒無害,但損壞的特氟龍則會釋放有害物質。
.06 顏值尷尬
我對不粘鍋的愛和恨都因為顏值:
當年我第一次自己去超市裏買鍋,一眼就看上了一個不粘鍋。相比於黑乎乎的大鐵鍋,不粘鍋的顏色實在是太豐富了。那細膩的漆面,根本不是鐵鍋能比的。
但是最多用上半年,不粘鍋就會變得面目全非!
漆面遇到明火,立刻就會發黑。這種黑不是簡單的「附著了一層燃燒不充分的燃氣」,而是漆面徹底變色。無論多努力,都刷不成原本的色彩。
時間再久點,油汙粘在漆面上就更惡心了。黑一塊黃一塊的,像是被誰揍了一頓似的。
而且還不能刷—— 不光是塗層怕鋼絲球,漆面也怕。 但粘在鍋外面的油汙,由於被明火直接烤幹了,不用鋼絲球根本沒辦法刷幹凈。
對了,我當初還動過「歪心思」,用清理油煙機的除油噴霧清理過。噴霧噴上去,整個漆面都鼓包脫落了。看著真治愈,心裏是真疼!
小淵 丨 文
自攝+網路(侵刪) 丨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