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家居

古人在軟裝上的巧思,家具原料多為木、竹,設計思路包容且創新

2024-06-13家居

文/阿芷

前言

中國古代家具多以木、竹為制作原料,一般 分為坐具、憑具、臥具、承具、架具、屏具、庋具7大類。

傳統家具之間的組合現象常出現在與 人們生活最密切的4類家具中:坐具、憑具、臥具與承具。

這種組合現象一方面表現在古代工匠在傳統家具型制的基礎上,或將不同家具的功能特點相結合,或對西方外來家具造型、功能與設計理念的承襲與借鑒,並以此組合成一種新式家具;

另一方面則是使用者根據單體家具體量與功能的不斷嬗變,在起居生活中對家具之間配合使 用情況的調整與改進。

家具造型結構間的組合

2.1單體家具間的組合

憑幾與椅是與人們生活最為密切的單體家具,在椅的演化過程中,或組合、或保留了憑幾、胡床等不同家具的型制結構與功能特征。

在席地坐時期,憑幾種類豐富、造型多變。先秦至兩漢時期,憑幾幾面平直或中間為凹,多為二足,如在 【北齊校書圖】中一仕女所捧的黑漆直形憑幾;

至魏晉以後,開始流行三足憑幾,幾面呈弧狀,如安徽馬鞍山市三國朱然墓出土的黑漆三足幾。

直面兩足幾與弧狀三足幾 一直延續到隋唐,與椅的出現時期相重合。

在唐代,椅有「倚子」「椅床」等不同稱呼。「倚」也是椅子最早的寫法,由字義可知, 椅子的出現不僅與「依靠」的功能密不可分,也與以依靠作用為主的憑具有著直接的聯系。

唐代的椅子在結構上可分為2個部份:下部結構和上部結構。椅的下部結構,由坐面與腿足構成,主要有坐凳、胡床(交椅)2種功能型別;椅的上部結構則保留了憑幾的主要形制與 功能。

椅子出現後,原有坐具中的席榻並沒有被椅子所替代,而仍然以原有的坐具形制保留下來,尤其在佛教家具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例如,宋畫 【六尊者像】所示,「第三拔納拔西尊者」盤膝坐於竹椅之中,竹椅寬大的座面與家具的下半部份其型制、功能與坐塌十分接近,體現了家 具之間功能的組合重構。

「扶手椅」與「圈椅」是由不同家具透過造型組合而發展來的典型代表。如宋代劉松年的畫 作【羅漢圖】中的扶手椅,便是坐凳與直形憑幾的結合。

曲形憑幾與坐凳結合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如在五代時期周文矩的畫作【宮中圖卷】中 繪有1張圈椅,圈椅中包涵了曲形憑幾的大致樣式,圈椅的扶手與靠背由一根整木構成,後背有適於仰靠的特殊結構,而環形扶手與座面 的連線則以豎條立木作為支撐。

體現家具間造型組合的另一典型代表是「交 椅」,它是「胡床」「憑幾」相結合的高體坐具。

從坐具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出,坐具形制的改變不只是全然「西化」、單純學習外來文化中椅的形制,更是結合了中國傳統家具自身的設計特 點與造物理念。

2.2單體家具與建築的組合

古代家具的組合也體現在家具與建築結構的 組合上,其典型代表是家具與建築中欄桿的組合。

在中國古代,欄桿也被稱為闌幹、構闌、勾闌,是橋梁和建築上的安全設施。

欄桿具有分隔、導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區域邊界清晰。在古代詩詞中有關於欄桿的詩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倚遍 欄幹」等,反映出欄桿是中國建築中的經典元素。

家具與欄桿的組合流行於魏晉至唐宋時期,此時家具正處於低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的發展時期,不僅大量融合了外來家具的設計理念,亦與 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結構鉤聯互促,呈現出別樣的家具變化,其中對坐具、臥具、承具等的影響極深。

1)坐具與欄桿組合。 在山東青州地區出土的北齊線刻石畫中有這樣的景象:行進中的白象背上馱著一個有欄桿的方座,其上有佛教中象征轉 世的蓮瓣造型。

中唐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的【文殊·普賢變】也有坐具與欄桿的組合,壁畫的中心是白象馱著的普賢大士,普賢坐具的座面 四周即帶有圍欄。在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家具中也有具圍欄的朱漆靠背椅。

2)臥具與欄桿組合。 圍欄床最早見於遼、金墓葬中,在內蒙古解放營子遼代墓中出土了箱式結構的榻與三面圍欄結合的欄桿式床,其用材與結構款樣具有唐代遺風。在山西大同金代閻德源墓中也出土了欄桿式床,其床為柱式腿足與三面圍欄結合,在柱式腿足上運用了宋代家具 中常用的插肩榫結構。

3)承具與欄桿組合。 這種組合方式最早見於唐代的繪畫中。遼代文化深受唐的影響,因此遼代壁畫中也出現了有具欄桿的承具。

家具在起居方式中的組合

不同家具間的陳設方式與起居方式密切相關。在席地坐時期,由於坐姿中跽坐對人體的限制,適宜坐於席、榻等形制的坐具上,其他家具圍繞坐具而放置。

這一時期的坐具沒有供人依靠的結構,因此憑具對於起居方式有很大幫助。在垂足坐時期,帶有依靠憑撫結構的坐椅逐漸普及,憑幾在家具中的使用範圍逐漸縮小。

憑幾、坐具的發展演變不僅反映了從席地坐時期到垂足坐時期家具的變化,更反映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起居方式的發展。

3.1以坐具為中心的家具組合方式

席地坐時期的家具組合多是以坐具為中心,其他家具配合坐具而使用。在日常起居中較為完整的家具組合形式是在以榻為主的「坐具」上放置憑具,然後在榻前擺放承具,榻後設立屏風。

庋具與架具的使用根據特定場景而定,比如在【女史箴圖】的梳妝場景中,箱盒等庋具就放置在地上。在秦漢時期,家具組合還包括憑幾、屏風、桌案、帷帳等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

比如,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的壁畫中,就有以坐具席為中心、席前放置柵足案、席後承置屏風配合使用的場景;在洛陽朱村東漢墓壁畫中也有墓主 人坐席上、席前置案、案的後面放置帷帳的場景。

承具結構的發展改變了其與其他家具的組合方式,也使得榻的形態不再穩定不變。如在莫高 窟第103窟的壁畫【維摩詰經變】中,維摩詰所使用的承具、坐具、屏具、帷帳的家具組合形制,應是當時家具之間常見的組合形式,榻與帷帳的 組合體現了家具陳設在轉變時期的家具組合方式。

3.2以承具為中心的家具組合方式

自垂足坐時期以後,生活起居中雖然還在使用榻,但家具的主流已經轉為依靠舒適、輕便、適合垂足坐的坐椅。

坐椅結合了坐具與憑具2種家具的造型,在舒適度上有了較大提高。此外,坐椅用材簡便,榫卯結構使其更加穩固,而且坐椅較榻在使用上更為獨立,不需要額外增添憑具輔助人的坐臥。

坐椅的發展雖然推動了人們生活起居便捷的行程,但也因此失去了在家具中的中心地位,坐具不再是體量最大的家具,而承具的地位則顯得日益突出。南宋馬公顯的畫作【藥山 李翺問答圖】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宋代以後,合餐制在生活中已普遍實行,承具與席地時期相比需要承載更多的器具,體積也在不斷增大。

有些大型坐具雖然還有保留,比如 榻仍在使用,但坐具主體開始向小型坐具如坐墩、坐椅方向發展,出現了小型坐具圍繞著承具擺放 的現象。

如在北宋【文會圖】中,主賓圍坐在竹藤矮墩上,於擺滿珍饈的大方型食案前暢談寒暄,以承具為中心的家具組合方式一覽 無遺。

結語

中國古代木、竹家具的組合既包括不同形態的家具組合成一種新型家具的情況,也包括在起居方式中家具之間配合使用的情況。

在研究過程中能夠窺見古代工匠在家具設計思路上的包容兼濟與揚長避短,在接納西方外來家具設計理念的同時,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發展規律的家具形制,無論對於當前的理論研究工作者亦或設計師都能夠起到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同時,研究古代家具的組合也將有助於拓展相關領域的研究思路,為研究中國古代家具擺放以及家 具形制變化的演變過程提供更具綜合性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李昉. 太平廣記 : 卷三百一 , 卷四百四十八[M] . 北京 : 中 華書局 , 1961 : 2391 .

[2] 陸羽. 茶經續茶經集[M] . 郭孟良 , 註譯. 鄭州 : 中州古籍 出版社 , 2010 : 26.

[3] 陳增弼. 傳薪 : 中國古代家具研究[M] . 北京 : 故宮出版 社 , 2018 : 156.

[4] 袁俊卿. 南京象山 5 號、6 號、7 號墓清理簡報[J] . 文物 , 1972(11) : 23 -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