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上海女子肛檢後自稱被性侵,專家揭秘:肛檢!令人難以啟齒的檢查

2024-10-23健康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健康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文案丨醫者老李科普

編輯丨醫者老李科普

近日,一則關於上海某女子接受肛門檢查後聲稱遭遇不當對待的新聞引發廣泛關註。這不僅讓人們對醫療程式的規範性產生質疑,也引發了對肛門檢查必要性的討論。到底什麽是肛門檢查?為什麽會有人覺得受到了侵犯?

事情要從上個月說起。家住上海的王女士因為長期便血,在家人的勸說下來到醫院就診。醫生詳細詢問了她的癥狀後,建議進行肛門指檢。王女士雖然有些猶豫,但還是同意了。然而檢查結束後,她卻情緒激動地沖出診室,大喊自己被醫生侵犯了。這一幕被其他患者看到,很快就在網上傳開了。

這究竟是一場誤會,還是真的發生了醫療事故?為了弄清真相,記者采訪了多位醫學專家。

上海某三甲醫院的肛腸科主任張醫生解釋道:肛門指檢是一種常見的檢查方法,主要用於診斷直腸、前列腺等疾病。醫生會戴上手套,用食指伸入患者肛門內,觸摸周圍組織的情況。這個過程通常只需要幾秒鐘,但對於第一次接受檢查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感到不適和緊張。

那麽,為什麽有些患者會覺得這種檢查像是一種侵犯呢?心理學專家李教授分析說:這與我們的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有關。在中國,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要保護私密部位,突然要接受這樣的檢查,心理上難免會有抗拒。如果醫生沒有充分解釋,或者患者本身有一些心理創傷,就更容易產生誤解。

事實上,肛門指檢在醫學界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早在19世紀末,英國醫生就開始使用這種方法來診斷直腸癌。隨著醫學的發展,這項檢查技術也在不斷完善。據統計,在美國,每年有超過2000萬人接受肛門指檢。在中國,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但這個數位肯定也不少。

那麽,肛門指檢真的有必要嗎?北京某醫院的胃腸外科副主任王醫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對於很多直腸和肛門疾病,肛門指檢是最直接、最簡單的診斷方法。比如直腸癌,如果能夠及早發現,治愈率可以達到90%以上。但如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5年生存率可能只有10%左右。

王醫生還舉了一個例子:去年他接診了一位70多歲的老人,老人一開始只是覺得排便不適,沒當回事。直到半年後才來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已經是晚期直腸癌了。如果能早點來做個肛門指檢,也許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王醫生遺憾地說。

那麽,醫生在進行肛門指檢時,應該註意些什麽呢?張醫生表示:首先,一定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意願,詳細解釋檢查的必要性和過程。其次,檢查時要輕柔,動作要快,盡量減少患者的不適感。最後,整個過程中要保護患者的私密,必要時可以請護士在旁協助。

李教授補充道:對於一些特殊群體,比如有心理創傷的患者,可以考慮采用其他替代檢查方法,或者在心理醫生的輔導下進行檢查。

說到替代檢查方法,現在醫學技術這麽發達,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先進的方法嗎?王醫生解釋說:確實有一些新技術,比如肛門鏡檢查、CT掃描等。但這些方法要麽成本高,要麽準確性不如直接觸診。而且,有些疾病必須透過觸診才能確診,比如前列腺癌的早期篩查。

回到上海王女士的案例,經過醫院的調查,最終證實這只是一場誤會。原來王女士是第一次接受這種檢查,加上醫生的解釋不夠詳細,才導致了這場風波。醫院已經向王女士道歉,並承諾會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服務品質。

這件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專家們一致認為,提高公眾對醫療知識的了解非常重要。張醫生說: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夠了解,對一些常規檢查也充滿恐懼。其實,了解得越多,就越不會害怕。

李教授則建議:醫院可以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讓患者在接受檢查前就對整個過程有所了解。同時,醫生也要學會換位思考,用患者能理解的語言來解釋醫學術語。

那麽,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如何正確看待肛門指檢這項檢查呢?王醫生給出了以下建議:

不要羞於就醫 。很多人因為害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主動了解 。可以透過正規渠道學習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這樣在面對檢查時就不會那麽緊張。

選擇信任的醫生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請家人陪同,或者選擇自己信任的醫生進行檢查。

及時反饋 。如果在檢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或疑慮,要立即告訴醫生,不要憋在心裏。

定期體檢 。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肛腸檢查,及早發現問題。

最後,張醫生還特別強調: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責任。我們不應該因為一些偏見或誤解,而放棄了保護自己健康的機會。希望透過這次事件,能讓更多人認識到肛門指檢的重要性,也能促進醫患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信任。

這起風波雖然已經平息,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卻遠未結束。在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在保護患者權益和提高診療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也許,答案就藏在每一次真誠的溝通中,藏在每一份互相理解和尊重中。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