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心理學家警告:喜歡做這5個動作的人,可能是潛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2024-07-19健康

撰文 / 湯米

生活中,我們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

有些人喜歡一邊走路一邊拍手,有些人會時不時摸一下耳朵,還有一些人則會不停地抖腿。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這些行為不過是小習慣,但心理學家警告: 這些小小的肢體動作,可能暗藏著深刻的心理問題,甚至是潛在的精神疾病征兆

先來聊聊抖腿這個習慣。許多人都有這個習慣,不管是在等待的時候,還是在看電視、上班開會時,總會無意識地抖起腿來。

1.抖腿行為

研究發現,抖腿行為可能與焦慮癥(Anxiety Disorder)密切相關。抖腿的人通常處於一種高喚醒狀態(High Arousal State), 這意味著他們的神經系統比一般人更容易被啟用 。

他們透過抖腿來緩解內心的緊張和焦慮,這是一種自我安撫行為(Self-Soothing Behavior)。但是,長期抖腿可能會導致肌肉疲勞,甚至影響膝關節健康。

那麽,為什麽有些人會有這種習慣呢?心理學家指出,這可能與多巴胺(Dopamine)水平有關。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在調節情緒和運動控制中起到關鍵作用。

對於一些人來說, 抖腿能夠刺激多巴胺的釋放,從而帶來一種暫時的放松感和滿足感 。事實上,研究數據顯示,抖腿者中有相當一部份人患有輕度至中度的焦慮癥,抖腿成為他們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

2.摸耳朵

再來看看那些喜歡摸耳朵的人。摸耳朵看似無傷大雅,但實際上,這種行為可能是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一個表現。

自閉癥患者常常透過觸覺刺激(Tactile Stimulation)來尋求舒適和安全感,摸耳朵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的行為。

對於這類人群,他們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較高,因此需要透過不斷地觸摸自己的耳朵來減少過度的感官輸入。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 摸耳朵的行為與皮膚感覺過敏(Skin Sensitivity)有關 。

某些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性摸耳朵的人中,有不少人存在皮膚感覺過敏,他們的皮膚比一般人更加敏感,需要透過這種方式來減輕不適。

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十分復雜,涉及到自我調節和感官處理(Sensory Processing)的多個層面。

接著談談喜歡拍手的人。這種行為在某些場合顯得特別突兀,例如在安靜的圖書館或嚴肅的會議上突然拍手,可能會引來異樣的目光。

3.拍手行為

拍手行為在心理學上被視為一種自我刺激行為(Self-Stimulatory Behavior) ,通常與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有關。

拍手不僅僅是表達興奮或高興,有時候也用來幫助自己集中註意力。

研究數據表明,約有20%的ADHD患者在靜坐不動時會透過拍手來緩解內心的焦躁不安。

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休息狀態下很難保持專註,需要透過拍手這種有節奏的運動來刺激神經系統,幫助自己保持警覺和集中力。

4.頻繁轉頭

最後,講講那些喜歡頻繁轉頭的人。 頻繁轉頭可能是某些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表現 。

強迫癥患者常常會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迫使他們不斷重復某些動作或行為,以減輕內心的焦慮。

轉頭這種行為可能是他們在感受到不安時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透過不斷轉頭來確認周圍環境的安全性,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心理學研究指出, 強迫癥患者的大腦中,杏仁核(Amygdala)和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之間的神經連線異常 ,這使得他們在面對壓力時更容易產生強迫性的行為。

頻繁轉頭正是這種異常連線的具體表現之一。

總結下來,不難發現,看似簡單的肢體動作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復雜的心理機制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無論是抖腿、摸耳朵、拍手還是頻繁轉頭, 這些行為都可能是內心焦慮、不安或其他心理問題的表象

對於這些小動作,應該多加關註,尤其是在它們頻繁出現並影響日常生活時,更應及時尋求心理咨詢或治療。

5.頻繁眨眼

頻繁眨眼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重復性眨眼」(Repetitive Blinking),這種行為可能與多種心理因素有關。首先,頻繁眨眼可能是一種自我安慰行為,與焦慮和壓力有關。

當一個人感到緊張或不安時,透過頻繁眨眼可以暫時轉移註意力,減輕內心的壓力。

此外,頻繁眨眼也可能與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有關。透過不斷眨眼,他們試圖在面對他人時找到一種心理上的防禦機制,從而減輕社交壓力。

研究還發現, 某些神經系統問題也可能導致頻繁眨眼。

例如,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障礙,表現為眼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縮,導致頻繁眨眼。

這種情況往往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有關,特別是多巴胺和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的水平異常。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幹眼癥(Dry Eye Syndrome),這是一種眼部疾病,表現為眼睛幹燥、刺痛和不適。為了緩解這種不適感,患者會透過頻繁眨眼來促進淚液分泌,潤滑眼球。

在與他人交談時頻繁眨眼,雖然看起來無關緊要,但如果這種行為過於頻繁且影響到社互動動,建議咨詢眼科醫生或心理學家,以排除潛在的生理和心理問題。

透過對這些肢體動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 ,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和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對於那些頻繁做這些動作的人,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求更健康的心理調節方法。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群體心理、心理學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